摘 要:“道德兩難”由哈佛大學教授科爾伯格正式提出?!暗赖聝呻y”即人們在道德和法律之間、道德與人情之間、道德與現(xiàn)實之間的抉擇,正是由于客觀因素的限制與影響,導致人們在做出判斷和決定時,處于一種“兩難”境地。如何使道德不再兩難,須從兩方面著手。
關鍵詞:道德兩難;道德滑坡;個人修養(yǎng)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360-02
“道德兩難”作為方法論是由哈佛大學教授科爾伯格首次提出的。本文中涉及的作為現(xiàn)象的道德兩難,即“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和環(huán)境所提供給人的善良意志發(fā)揮的可能性或空間與人們的道德追求或者人性的本真狀態(tài)相差甚遠,使得善良意志的外化無力、道德行為的踐行處于兩難境地”[1]。
一
近期,人們在施救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兩難”現(xiàn)象,而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導致了多數(shù)受害人因未能得到及時救治而無辜喪命。這一問題令人們不得不重視“道德兩難”繼續(xù)發(fā)展的危害性。
2011年9月2日上午,武漢市88歲的李大爺在離家不到100米的菜場口摔倒后,圍觀的人群無人敢扶他一把。一個小時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2]。
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本名王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車碾軋,7分鐘內(nèi),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2011年10月21日零時32分,孩子因救治無效去世了[3]。
當一個個路人從老人和小悅悅身邊經(jīng)過時,只是害怕做了好事卻被“訛上”,因此,人們在幫與不幫、救與不救間陷入了道德與現(xiàn)實的兩難抉擇之中。這警示著人們,當今社會道德和社會誠信問題遭到了嚴厲的質問和考驗。
二
“小悅悅事件”發(fā)生后,人們抱怨“人性冷漠”,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良知和傳統(tǒng)美德并沒有消失。只是人們不愿承受“好人沒好報”的惡果。綜合分析,導致這一現(xiàn)象有兩個原因。
第一,信仰缺失是一個重要原因。信仰,是指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它是一個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準則和態(tài)度。
信仰的有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發(fā)展的可能性。有信仰的人,會為自己的信仰調動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標上,其知識、能力、內(nèi)心世界都會得到充實和提高,從而推動個人及社會的發(fā)展。沒有了信仰,人們會失去把握自身命運的力量,其發(fā)展的可能性會大大減低。人們的思想不再受任何約束,就出現(xiàn)對什么都無所畏懼的現(xiàn)象,毒奶粉、黑磚窯、注水豬肉、假藥假器械、假文憑、假貨就出現(xiàn)了。
第二,不完善的制度環(huán)境是其外在原因。法制不健全,部分官員徇私舞弊,威脅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由于我國憲法的相對不穩(wěn)定性和不可訴性,導致了公民憲法知識缺乏、憲法意識薄弱、懷疑憲法的權威和價值。再加上法律體系不完善、落實不到位,導致部分救助者自身權益得不到保障,并付出慘痛代價。
法制上存在的問題同樣是人們道德外化的巨大障礙。由于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迫切需要,中國只能采取推進型的法制發(fā)展模式,因此,不僅需要自身的努力發(fā)展,還需要政府的設計和推進。
三
讓道德不再為難,降低行善所付出的代價和成本,是破解“道德兩難”的現(xiàn)實路徑,然而道德不僅是個人的良知與修養(yǎng),更是社會共同的責任與擔當。
首先,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有很多種,在此,引用《論語》、《孟子》為代表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中的倫理道德思想,進一步闡述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
《論語》的倫理道德思想以“仁”為基礎,包含孝悌、交友、守仁等,這些思想對于我們?nèi)绾翁岣邆€人良知和修養(yǎng)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鬃又赋鋈说赖幕緝?nèi)容是“仁”,這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堅持的道德準則?!墩f文解字》中說:“仁親也,從人從二,仁字的基本含義是表示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即像愛自己一樣體貼、愛護別人”[4]?!墩撜Z》中關于“孝悌”的思想為人們?nèi)绾翁岣邆€人修養(yǎng)提供了指導意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5]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孔子要求的仁道,必須先有仁心,而仁之本又在于要有孝悌之心。孝悌指善事父母和兄長,即子女對父母的愛敬之心和做弟弟的對兄長的敬愛之心。
孔子認為實行仁道首先是從孝順父母開始的。孝悌不僅僅是對父母盡贍養(yǎng)義務,而且對兄長還要有敬愛之心。因此,他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5]。孔子還要求,子女對父母應該關心。必須將父母的年齡時時刻刻謹記心中,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長壽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是為他們年事已高而擔心。而且,“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5]。
因此,孔子指出發(fā)于仁心,才會有仁道。其先發(fā)而可見者為孝悌,故培養(yǎng)人心當自孝悌始。孝悌之道則貴能推廣而成為通行于人群之大道。因此,如果將這些事情辦理好,對于收拾人心、維系社會,將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睹献印酚醒裕?/p>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8]。
孟子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如果看見一個孩子快要掉進井里面,肯定會產(chǎn)生驚慌、同情的心理,這并不是因為他希望從中獲取什么好處。凡是有同情心、羞恥心、謙讓心、是非心的人,都要擴大充實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
我們必須看到“惻隱之心”體現(xiàn)了人具有偏離現(xiàn)實存在、純?nèi)坏纳频膶傩砸幻?。孟子教給人們在看到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不僅要有同情心,還要有是非心。
其次,道德外化必然需要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環(huán)境,因此筆者將從社會保障制度和法制的建設角度來提出改善現(xiàn)存問題的方法。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諸多問題:覆蓋范圍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礎薄弱,無法適應我國老齡化、城市化的發(fā)展趨勢。這些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正之處為不道德的行為提供了機會和空隙,也很容易使人們在做出道德選擇的時候出現(xiàn)“道德兩難”現(xiàn)象。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第一,促進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規(guī)范化,促進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nóng)村養(yǎng)老保險制度。第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決人們的基本生活問題。第三,完善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使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覆蓋城鄉(xiāng)全體居民。第四,充實社會保障基金,采取多種方式搞好基金投資運營,加強基金管理,確?;鸢踩玔7]。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若是人們可以得到社會制度的保障,跌倒的老人或許就不會因為昂貴的醫(yī)療費用而誣賴救助者,人們也就不會在道德抉擇時處于“兩難”境地。
我國的法制建設仍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法制的不完善使道德的實行遇到了障礙,正如鄧小平曾經(jīng)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盵8]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重視法制建設,才可以改善“道德兩難”現(xiàn)象。首先,我們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7]。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里,我們應該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其次,對于見義勇為的人應該予以獎勵;而對于損人利己的人應該予以嚴厲的懲罰,減少不道德行為的發(fā)生。最后,還要加強法律的監(jiān)察力度。因此,制度的保證只有在法律下,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道德兩難”現(xiàn)象隨之改善。
四
基于上述原因,使道德不再兩難,須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從《論語》與《孟子》中汲取的倫理道德思想可為提高人們的良知、修養(yǎng)提供參考。其次要加強法制建設,使人們在救助他人的時候,可以受到法律的全面保護。
參考文獻:
[1]邢天嬌.論現(xiàn)實社會道德兩難抉擇及其解決[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1:19-27.
[2]王琦.武漢88歲老人跌倒無人扶一把因鼻血堵塞窒息死亡[N].新民晚報,2011-09-04,(A05).
[3]毛忠斌.我們該如何守護孩子?[N].新華日報,2011-10-26,(A08).
[4][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3:161.
[5]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5-7,10,103-104.
[6]王常則,譯注.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48-49,223-224.
[7]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5-201.
[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