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云”環(huán)境下高校網絡輿情表現出的新特點,以及高校網絡輿情面臨的新情況,并提出“云”環(huán)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策略。
【關鍵詞】“云”環(huán)境 高校網絡輿情 特點 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6C-
0004-03
網絡輿情是指受各類事項發(fā)生、發(fā)展刺激而產生的通過網絡傳播的民眾對于該事項所有情感、態(tài)度、認知和行為傾向的總和。高校網絡輿情特指與高校工作有關的網絡輿論動向,本文則是指高校教師或大學生依托網絡傳播和表達的各類社會現象不同的情緒、態(tài)度、認知、意見和行為的集合。
“云”環(huán)境即云計算環(huán)境?!霸啤笔窃朴嬎惴漳J胶推鋵崿F技術的形象比喻,而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則是一種基于網絡的超級計算模式,由計算機集群、并行處理、分布式計算、網格計算、虛擬資源管理等多種技術集中起來形成動態(tài)、可度量的共享資源池,最終提供給用戶終端健壯(Robust)、穩(wěn)定的服務。廣義上說,電子郵件、論壇、博客等也都屬于云計算范疇。2007年Google公司首先提出云計算概念后,得到了微軟、蘋果、甲骨文等全球各大IT公司的積極推動,發(fā)展極為迅速。目前,國內的百度、騰訊、金山、網易、華為等一些大型IT公司也相繼推出“云”服務,可以說“云”已經很大程度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它在我們身邊已觸手可及。在這樣的“云”環(huán)境下,由于網絡虛擬世界在法律、道德等層面對個人的約束力相對較弱,而“云”所能提供的服務又復雜多樣,造成高校學生在“云”環(huán)境下的網絡行為與傳統(tǒng)的網絡行為表現出較大差異。
一、“云”環(huán)境下高校網絡輿情表現出的新特點
“云”環(huán)境下高校網絡輿情表現出的新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全球互聯網是完全開放的,互聯網上提供的各類云服務大大地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間。而高校的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轉折、成型的一個重要的階段,自我表現沖動,思想活躍。作為一個在社會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他們思想活躍、學習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敢于嘗試各種新鮮事物,日漸成熟和流行的各類云服務恰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fā)表意見和參政議事的平臺,這個平臺使得每個大學生都能成為信息的原創(chuàng)者和傳播者,而且每個大學生又都可以自由地選擇和接受信息。他們可以通過網盤共享、微信、博客甚至上傳視頻等云服務即時發(fā)表意見。但由于目前大多數云服務都未實行實名注冊,大學生通常會以匿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和情緒,因而可以更加自由和客觀地反映現實校園中的矛盾,真實地體現大學生某一時段的思想狀態(tài)。
(二)具有更強的交互性。在網絡上,大學生普遍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參與意識。當某一熱點問題或事件發(fā)生時,往往會吸引許多大學生自發(fā)地參與討論。由于云服務提供的討論平臺相對更加自由,更難于監(jiān)管,因而具有相同或相近興趣的大學生更加容易聚集,形成對立互動的場面,對立雙方的觀點和意見相互碰撞、交鋒,經過爭論和探討他們往往又會相互交融,使各方意見趨于一致。這種實時的互動性交流,促使不同的觀點和意見迅速地表達出來,使得校園網絡輿情更加快速和集中地反映。
(三)復雜度和多元性進一步增加。大學生活躍的思維,使得校園網絡輿情具有較寬泛的輿論主題,而輿論的形成又往往是隨意的、自發(fā)的。從輿情的產生和傳播來看,目前已不僅僅局限于以往的博客、論壇、個人網站和電子郵件等,云服務中的網絡硬盤、文件分享、日程分享、興趣圈子等也可以快速地、大范圍地傳播各種的言論。從輿情主體的范圍來看,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是大學生,包括部分的高校教師,這些教師多數是對學生進行正向的引導,但有少部分是推波助瀾。當然也可能會有分布于社會各階層和領域社會人員參與,其參與的目的不一定相同,有的是一時性起,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是惡意挑唆,引起事端等。從校園網絡輿情的話題來看,往往是以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方面為主,同時涉及國家政策和熱點社會事件,包括經濟、軍事、文化等,使得輿情的復雜度和多元性大大增加。
(四)組織性和隱蔽性更強。隨著寬帶網絡的發(fā)展以及云計算技術的興起,有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各類云服務來方便和改進自己的工作、學習以及生活。云計算主要提供三種服務形式: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高校大學生目前使用較多的有:屬于IaaS服務的網絡存貯,即通常所說的網盤;屬于SaaS的網絡記事本,即云筆記之類;屬于SaaS的在線文檔等。提供這類服務的IT企業(yè)為了推廣自己的產品,吸引更多用戶注冊,通常會在服務中附加甚至捆綁一些社交、資源共享、協(xié)同辦公之類的功能。比如,一些云服務中提供的“圈子”服務,可將具有相同愛好、興趣或者為了某個特定目的而聯系在一起的人群迅速聚集在一起,他們內部有起管理和主導作用的“圈主”和規(guī)范圈子內部行為的“圈規(guī)”,組織性很強,一些圈子還需要驗證才能加入,這樣的環(huán)境更容易促使網絡輿情的快速產生和傳播,而且由于其組織嚴密,隱蔽性強,大大地增加了監(jiān)控的難度。
二、“云”環(huán)境下高校網絡輿情面臨的新情況
(一)云服務加快了高校網絡輿情的形成速度。高校網絡輿情的形成有其自身鮮明的特點。一般可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學校工作或某些社會事件的看法或評論首先被發(fā)布在網絡上。這類事件有可能來源于傳統(tǒng)媒體,但更多是大學生因為傳統(tǒng)媒體失聲而率先在“圈子”、博客等網絡場所上發(fā)表相關信息,引發(fā)話題的自發(fā)行為。第二個階段是作為事件參與者和被影響者的在校大學生在網絡上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各種觀點經過碰撞、交流、融匯,最終整合成多數傾向性一致的意見,這一階段也是輿論形成的最重要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學?;蛘呦嚓P部門介入之后,校園網絡輿論有了與之對應的變化。在云計算出現之前,盡管高校一般也有論壇、郵件、貼吧等網絡輿論匯集的場所,但受上網便利性和大學生關注度等因素影響,第二階段的醞釀和形成仍需要較長時間。最近,特別是2012年以來,各類云服務呈井噴之勢出現,加上高校網絡及各種移動終端的普及,絕大多數大學生都可以利用計算機、手機、平板電腦等個人終端使用云服務,甚至可保持24小時在線的狀態(tài),隨時了解別人對事件的態(tài)度,并即時參與討論。高校網絡輿論的形成已不需要較長時間的發(fā)酵,有時一個焦點事件加上一些情緒化、非理性的評論,就能夠導致高校網絡輿論形成。
(二)云服務使高校網絡輿情傳播形態(tài)更加多樣化。不同于傳統(tǒng)網絡,由于云服務豐富多樣,在形成網絡輿情的過程中,表達者表述自己的觀點時,已不僅僅局限于在BBS上發(fā)帖、跟帖等,他們還可以通過語音、視頻、照片等更加生動形象地參與討論,而且這些音像材料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篡改,以達到更好地佐證自己的觀點的目的,相對于純文字性的觀點表述,此類音像材料更具說服力,更為追求新潮的大學生所喜愛,更能吸引他們參與其中,國外的YOUTUBE、國內的YOUKU等都可提供音視頻上傳和點播的功能。還有一些語音即時通信軟件(IM),像微信、米聊、陌陌等,由于其基于云計算,因此不僅可以進行文字聊天,還能即時傳送語音和視頻,如果雙方互為好友,當一方不在線時,甚至可以把文字、語音、視頻等暫存于服務器,待上線后再推送至對方的終端接收設備。由此可見,云計算大大增加了網絡輿情傳播形態(tài)的多樣化。
(三)云服務增加了網絡輿論的侵略性,使得大學生從主動參與變成被動受影響。傳統(tǒng)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一般是自發(fā)地到自己經常瀏覽的網站和BBS上了解事件的發(fā)展情況或發(fā)表自己看法,這種行為是出于對事件的關注而自發(fā)、主動進行的。但是,目前云服務已進入大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他們可以利計算機、手機等各種終端,方便快捷地使用云服務,QQ、微信等IM工具已成為他們之間溝通交流的一種常用方式,多數學生將這類IM通信工具作為“掛機軟件”,而這類軟件通常都具有接收推送消息的功能,因此,可以方便地將自己的觀點推送給所有的好友或群友,這些人就成為觀點的被動接收者,進而很容易受到推送者所持觀點的影響。
(四)云服務使得突破防火墻的門檻降低,導致“翻墻”訪問境外違禁網站更加容易。一些企業(yè)能提供托管網絡應用程序的云平臺(PaaS)服務,具備一定計算機編程基礎的人很快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構建和部署自己的應用程序。大學生中不乏這類技術人才,而且網絡上也有許多開源的應用程序項目。比如Goagent就是基于谷歌App Engine的一個免費開源項目,此項目是專門用來“翻墻”的,而且部署簡單方便,很容易就可以通過它實現“翻墻”。
三、“云”環(huán)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策略
(一)構筑高校網絡輿情高地,開展大學生文明自律網絡行為養(yǎng)成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免疫力?!霸啤睍r代的到來,使得網絡上的海量信息更加復雜多樣,大學生思想活躍、青春激情,面對良莠不齊的各類信息雖具有一定的理性認識,卻很容易迷失在其中。學校首先應占領高校網絡輿情這一陣地,掌握話語權,同時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使學生積極健康地使用網絡,具體措施有:一是“師生結合”,建立一支由高校直接領導,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政工隊伍。隊伍成員需要政治思想成熟、業(yè)務精湛,通曉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此外,隊伍還應具備政治敏銳性和洞察力,能及時地追蹤、研判和引導大學生在網絡上所表現的思想動態(tài)、輿論趨向等。二是以網站、微博、網盤、聊天群等多種云服務為消息發(fā)布途徑,成立統(tǒng)一的消息發(fā)布體系,做到同一個聲音,多種方式傳送,使廣大學生能及時知悉。三是教育常態(tài)化,網絡倫理養(yǎng)成教育要進課堂、成常態(tài)。學??梢詫iT開設網絡倫理課程,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并要求每個大學生完成規(guī)定的課時。
(二)構建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在輿情形成第一階段早發(fā)現,早反饋,早應對。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的建立有利于高校及時了解和把握輿情風向標,防止不良信息的擴散和傳播,起到及時疏導大學生負面情緒、塑造高校的公信力的作用。高校網絡輿情預警一般分為三步:第一步,輿情的及時搜集。可以通過前面提到的“政工隊伍”或借助輿情監(jiān)測軟件,來進行輿情的搜集,在第一時間得知預警信息。第二步,輿情的分析和研判。網絡輿情一般可分為輕警情(四級,非常態(tài))、中度警情(三級,警示級)、重警情(二級,危險級)和特重警情(一級,極度危險級)四個等級,高??筛鶕W校實際情況和需要進行更具體的等級的劃分,并依此判斷輿情的所處級別,啟動應急預案。第三步,輿情處置和應對。應對輿情的措施一般采用“堵、疏、移”三種方式。一是堵,即屏蔽或刪除輿論信息根源。這種較為激烈的方式往往會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進而造成輿情信息以更多的方式傳播。二是疏,即高校官方或“政工隊伍”適時進行正面信息公告和引導,這樣大學生通常更易于接受,也更利于重塑學校公信力。三是移,即通過更能吸引大學生注意力的活動或事件,轉移視線,待輿情逐步冷卻或消弭時,再進行回應和處置。
(三)實施學校、公安、媒體和企業(yè)四方聯動,運用行政干預和技術限制的手段有效地控制輿情的傳播。目前,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門針對信息時代(下轉第17頁)(上接第5頁)新型網絡犯罪,都組建了網絡警察或網絡犯罪偵察機構;報紙、電視等社會傳統(tǒng)和主流媒體,也應當肩負起正確引導輿論導向、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責任;各IT企業(yè)在提供各種服務獲得盈利的同時,也有責任和義務去規(guī)范和引導客戶理性、正確地使用服務。而高校應該積極主動地建立起與公安、媒體和企業(yè)的聯系,在企業(yè)的選擇上,由于提供服務的企業(yè)很多,應當重點以大學生使用率高、受眾廣為原則。這樣,當網絡上出現影響到高校和社會穩(wěn)定的輿論時,可以校、警、媒、企四方聯動合作,相互信息溝通,通過技術手段和正確引導,共同打擊和消除負面輿情。
(四)充分利用云計算技術,提高輿情監(jiān)測、監(jiān)控的及時性和針對性。高校架設一套獨立的校園網絡輿情監(jiān)測系統(tǒng)投入少則數十萬多則上百萬元,這對于學校來說是一筆不少的支出,而且系統(tǒng)資源的利用率較低。目前,一些企業(yè)可以為高校提供網絡輿情監(jiān)測所需要的計算和網絡基礎設施及相關軟件,還可進行前期的實施和后期的維護等一系列基于云儲存、云計算的全新網絡輿情監(jiān)測服務。學??梢岳么祟惙者M行關鍵詞管理、輿情信息呈現、危機預警、關注度排行、對比分析、數據報告形成等全方位的輿情監(jiān)測和管理,及時發(fā)現網絡輿情,采集、挖掘和遴選出信息數據,分析研判后更有針對性制定應對措施。
綜上所述,“云”環(huán)境下高校網絡輿情展現出的新特點,使得傳統(tǒng)的引導和應對模式已不能完全勝任,但“云”環(huán)境下也有更先進的“云”技術手段去管理和預防。我們應當進一步健全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制度、營造和諧向上的輿情氛圍,加強技術保障,大力施行大學生網絡行為養(yǎng)成教育,多角度、全方位配合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構建和諧文明校園,真正實現高校育人本質。
【參考文獻】
[1]陳純柱,敖永春.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輿情的傳播及引導機制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2]張智勇,施游.云計算技術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設[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35)
[3]袁富紅.高校網絡輿情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報業(yè),2012(14)
[4]李曉偉,沈艷秋.云計算及其發(fā)展進程[J].科技信息,2011(15)
[5]魏巍.高校校園網絡輿情分析與研判機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2(34)
【基金項目】2012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立項研究重點課題(2012MSZ020)
【作者簡介】庾 邦(1980- ),廣西桂林人,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宣傳部科長,講師,研究方向:云計算、網絡媒體宣傳、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