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頻頻發(fā)生在高校校園里的慘案,讓原本被家人及社會寄予厚望的莘莘學子以另一種姿態(tài)成為各大媒體焦點。4月16日,復旦大學研究生黃某被室友投毒,不治身亡。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學生刺死室友。4月17日,南昌航空大學學生宿舍發(fā)現一具男性死尸,法醫(yī)分析其為“性窒息”死亡。4月17日,江蘇省張家港沙洲職業(yè)工學院學生刺死在校培訓學員。
悲劇催人反思。以上慘案,我們不能將其原因僅僅歸結為嫌疑犯的窮兇極惡和校園治安存在隱患,仔細研究系列慘案,其背后隱藏的深層次問題更值得重視。其一,目前的大學生以“90后”居多,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成長在獨生子女家庭,容易以個人為中心,除父母外,親情觀念相對淡薄,在人際交往、就業(yè)能力、感情問題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會導致心理壓力加大,從而采取極端方式——自殺或傷人來宣泄。其二,多年來的應試教育方式,過分注重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發(fā)展,比如人格、心理健康等,學生容易形成對周遭人冷漠的性格,對社會缺乏責任心,即使不存在明確的競爭關系,身邊似乎也有一些引起他們心理上不舒服的方面,從而導致惡劣事件的發(fā)生。其三,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經濟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社會規(guī)范與道德體系在某種程度上的失衡,社會公平和正義與人們的期望值之間存在不小的反差。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溫床和孵化器。
對于慘案所折射出的我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
首先,加強校園安保措施。從短期看,加強校園安保措施是杜絕校園慘案的治標之策。高校一方面應加強校園規(guī)章制度建設,完善師生、生生爭端解決機制和學生負面情緒宣泄途徑,確保從萌芽狀態(tài)就消除爭端和負面情緒。另一方面,應加強校園危險品管理。高校作為科學研究機構,校園內危險品眾多,如化學藥品、各種管制工(刀)具等。高校各實驗室或院系應盡快出臺危險品管理辦法,并安排專任教師負責管理,學生使用時更應安排專業(yè)教師負責指導,從源頭上控制發(fā)生危險的可能。雖然加強校園安保措施在目前只是杜絕校園慘案的治標之策,但從長遠來看,還應該從制度上將校園安保措施變成一種長效機制。
其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在黨中央和教育部的三令五申下,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之前有了很大改觀。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難發(fā)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學成效仍然亟須改進。一是高校應堅持對入校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全面了解新生心理狀況及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及時發(fā)現存在較大心理安全隱患的學生。此外,高校還應盡可能每年對學生進行回訪,建立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動態(tài)檔案,緊密追蹤學生心理變化。二是高校應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水平。高校一方面應積極引進心理學專業(yè)教師,另一方面應對承擔心理咨詢任務的輔導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高校也可與校外心理咨詢機構合作,引進兼職咨詢師,以滿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三是高校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使用統(tǒng)一教材,忽略了不同年級學生的特性。對此,高校應針對不同年級,分別開設課程,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此外,高校還應注重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和危機干預,積極鼓勵學生樹立新的健康觀念,不懼怕心理問題,積極主動咨詢。對可能或者已經存在重大心理健康隱患的學生,如學習困難學生、失戀學生、家庭發(fā)生變故學生等,教師應積極主動排查,及時與這些學生溝通,解除心中疑惑,將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苗頭”扼殺在搖籃中。
最后,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與學校一樣,同樣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土壤。大學生也是一個社會人,他的一舉一動無不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面對當前社會中出現的道德失范現象,許多大學生難免會產生困惑,甚至無法辨別是非。因此,應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其一,社會作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背景,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加強公民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積極宣揚正能量,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為大學生的成長樹立良好的榜樣。其二,社會媒體在報道校園慘案時也應把握好度,選擇好報道角度,切忌過分渲染不良情緒,避免因報道而將報復社會、報復他人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大學生,或為其樹立反面榜樣。
總之,從“治標”層面加強校園安保措施,從“治本”層面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從社會層面宣揚正能量,樹立榜樣,三者結合,相輔相成,標本兼治,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校園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