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使學生喜歡作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對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yǎng),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克服畏懼心理,引導學生愿寫;培養(yǎng)學生多觀察、激發(fā)寫作興趣;多鼓勵、激發(fā)情感,使學生視作文由“苦事”變成“樂事”,讓作文課成為學生“放飛思維”的樂園。
【關鍵詞】調動思維的積極性;激發(fā)寫作興趣;激發(fā)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教師感到作文教學棘手,而且為數不少的學生也對作文有一種畏懼和厭學心理。這便在教與學之間形成了一道無形的屏障。從而嚴重影響作文教學計劃的實施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那么如何使學生喜歡作文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對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yǎng),在課堂作文教學中應從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yǎng)入手,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作文課成為學生放飛思維的樂園。下面談談我的幾點見解和做法。
一、幫助學生克服畏懼心理,引導學生愿寫
在作文課上,有的教師忽略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沒有從內容入手,常常是帶著明確的作文要求,回憶課文或短文中的寫作方法,歸納幾條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逐條對照完成習作,甚至不厭其煩地講解:怎樣審題,什么樣的作文叫選材新穎,怎樣才能有順序,用哪些詞才寫得生動。講得學生失去了興致,失去了信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覺得作文很難寫,不知道自己這樣寫是不是符合老師的要求,因此不敢下筆,這樣怎么能喜歡作文呢?其實,每個學生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思維,作文教學就應當幫助學生克服畏懼心理,鼓勵他們有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想法,自己獨立的風格,不人云亦云。學生只有將積極情緒內化為良好的行為,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如在教學“觀察一種狀物,按一定的順序把它的形狀、顏色寫具體”這一單元習作時,我改變了作前進行統(tǒng)一指導的做法,而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文具盒,在此基礎上,想一想“你喜歡這個文具盒嗎?”請把你喜歡的那一點介紹給大家,然后,讓學生自由練說,小組里說,再指名說,想說什么說什么,怎樣說都行。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指導和過多的束縛,學生打開了思維的閘門,有的說“喜羊羊與灰太狼”;有的說“貓和老鼠”;有的講“奧特曼”的故事;還有的介紹衛(wèi)星上天的科學成就,學生們把文具盒上豐富多彩的畫面一個個展現(xiàn)出來,說的學生很高興,聽的也很專心,中間再共同評議:他哪里說得好,還有沒有補充,或者除了這樣介紹外,還可以怎樣介紹,對于基礎差說得不好的,大家可以幫助他,鼓勵他再說一遍。這樣逐步引導學生把一段話說通順、說明白。
二、培養(yǎng)多觀察,激發(fā)寫作興趣
作文是客觀世界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因此,指導學生觀察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的第一步,如在教寫《我們的學?!窌r,雖然學生天天在學校學習,常常在校園活動,但由于平時不細心觀察,很難具體說出校園里有什么擺設,種了些什么花,因此學生一看到這個題目就發(fā)懵,不知從何下手。
這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里去看一看那些平常被忽略的景物,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找好角度,按一定的順序把他們眼中所看到的、想到的說出來,寫下來。這樣,學生心中有了較真切的印象,自然有話可說,不但興趣濃,而且文章也真實生動。因此,在課堂作文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作文內容與他們的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多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寫自己熟悉的事物,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哪怕幾句話也行。如,一次我讓學生寫“我喜歡”,結果一位同學寫道:我最喜歡觀看夜空的星星,我發(fā)現(xiàn)星星并不平常,它們分成一組一組的,有的像一把雨傘;有的像一串葡萄,有的像一個反寫的“乙”字,還有三顆連成一線,像個“工”字,有的像一把勺子,對著勺子柄上,還有一顆北極星,?。⌒切嵌嗝篮冒?!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實際,寫起作文就有內容,又能從平淡的小事中寫出獨特的新意來。
三、多鼓勵,激發(fā)情感
人總是有自尊心的,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贊許。自己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更要十分注意學生這一心理需要,盡量使他們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每次在評講作文時,我都會讀一部分選材好、表達情感比較深刻的作文。讓學生從中找出閃光點加以賞析,還要注意選擇面,哪怕是一個詞語,一個句子寫得準確、生動,都及時給予表揚鼓勵,給每個學生機會,讓大多數學生都有賞析的機會,使學生躊躇滿志,信心倍增,使他們的寫作興趣更加高漲。
作文心理研究指出,興趣是直接推動兒童作文的一種強大的內在動力,而人的興趣總是建立在一定需要的基礎上的。為了調動學生作文的自覺能動性,教師就要在課堂教學中下功夫,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觀察生活,表達見聞感受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習作的欲望,使作文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使學生視作文由“苦事”變成“樂事”,讓作文課成為學生“放飛思維”的樂園。
(責任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