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就像追逐一野追不到的邊陲,一生走過,才知道那深深的情、那徹骨的恨、那凄婉的思、那癡命的守,卻是如此虛無。常聽孩子們說,學有何用?學語文有何用?學現(xiàn)在的語文有何用?等到高考結束,這一切不都成為故事?本文就如何用真情去涵養(yǎng)我們的課堂展開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真情;涵養(yǎng);課堂;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教學就是讓孩子常記那些最美的記憶,常夢那些亙古的笑容,常思那些予人香暖的愛與關懷。聽了春燕的課,覺得整個課堂形式雖然組織得并不是十全十美,但課堂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一節(jié)課下來,我很震驚,高一的孩子竟然如此優(yōu)秀!他們竟能將這幾篇文章讀得如此深透。那些篇精彩的讀后感,難道真的出自他們之手?
春燕說:“請相信我的孩子,我一無所長,但我一直以來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課堂上去,因為真誠,所以孩子們信任我;因為真誠,所以孩子們喜歡語文;因為真誠,所以孩子們熱愛生活。所以千萬不要忽略孩子們的感情,這種感情可能會影響他們一輩子?!?/p>
我在驚詫于孩子們優(yōu)秀表現(xiàn)的同時,也為春燕的成熟感到震驚——原來,并非所有的東西都是徒勞的——那一野邊陲,原本就不需要我們到達。只要天邊有一道亮色,這何嘗不是一種心安呢?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春燕上課時的笑容和她與每一個孩子交流的眼神。以前總覺得她上課比較拘束,原本輕松的課堂總顯得有些生澀緊張,但這一次,春燕完全放開了。在她眼里,似乎再沒有那么多壓力與羈絆——是什么讓她如此輕松?是她的自信!是她的真誠!是她對孩子們的每一份投入!其實,有時候我們要更真誠一些,更親和一些,更投入一些,心到孩子中間去了,身邊一些影響教學的負面因素自然也就沒有了。心無旁騖,把真情瀉在孩子們身上,這才是我們課堂的基礎。就像創(chuàng)作一幅油畫一樣,先要刷好膠、打好底,任何粗制濫造的底都是養(yǎng)不出好畫的。
令我記憶深刻的還有春燕非常擅長展示孩子們的成果??v觀整個課堂,春燕展示了好幾位同學的讀后感,譬如黃展滔、王平和劉慧茹等等。當那些同學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的時候都很激動,其他同學也非常羨慕。后來我也到學生中間調查了一下,相當一部分同學都說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展示出來,他們也會為了這樣一種“榮耀”而努力。如果我們的孩子都有了這樣一種創(chuàng)作的興趣與沖動,那還何愁孩子們不愿動心去思、動筆去寫呢?
春燕準備得很充分,這一點也讓我感受非常深刻?,F(xiàn)在到處都在講高效課堂,但說實話將這種提法原原本本地搬到我們高中語文課堂并不太合適。真正有效的語文其實在課外。春燕在這一點上就做得比較好:她提前將相應的閱讀材料(三毛的《紫衣》,紀君祥的《黑發(fā)》,龍應臺的《目送》)發(fā)放給了學生,并讓學生精讀,然后寫上一段兩百字的讀后感。我覺得這一點做得非常成功,如果我們把三篇閱讀完全放到課堂上去,也許學生一節(jié)課僅僅只能讀完,而沒有更多的思考時間。她這種將語文課延伸到課外的做法再一次提醒了我們:真正高效的語文課堂是有效的、提綱挈領的引導,要想真正提高語文,必須要讓孩子們在課外、在生活中去下功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考察一位語文老師是否優(yōu)秀的重要標準是這位老師能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興趣,春燕的學生能夠在課外去做那么多事情,足見她在這一方面的成功。
最后一個讓我感受頗深的是她在課文結束的時候帶著自己的感情將《目送》朗讀了一遍。這也給了我一個啟示:以前我們的閱讀課總是讓學生自己去讀。在今后的閱讀課中,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自己的情感去領受文本中的情感,然后與孩子們產生一種共鳴呢?這不禁又讓我想起那幾篇文章——
紫衣沒有了,但那些印在紫衣上的夢卻不能沒有。同學會?是的,母親為了自己的夢追逐著屬于自己的青蔥歲月,然而那一場雨,那一輛消失在眼前的軍用卡車載走了她對自己青春夢想的最后奢想,多年以后,她呼天搶地的叫喊聲沒有了——孫子,只有自己的孫子才是自己的念想——夢呢?童年的夢呢?所深深愛著的童年的夢呢?難道風燭殘年的時候便只能將曾經熱望的夢想拋卻?不,我們本該記得曾經那一陲野際——雖然漸行漸遠,但我們亦曾感過、亦曾愛過、亦曾追逐過!人生本該釋然,夢里千回,此生雖不可得,常記在夢中如何?
春燕的課讓我明白,我要告誡我的孩子們:用愛去記住生命中本該記住的,用心去擁抱癡夢中所追戀的,用真誠去善待周圍所深愛的——即便,有些東西我們一生都不可得。
母親的頭發(fā),發(fā)里的紗袋,紗袋里的那一拗深情——那是一種寄寓,一種為愛者銘記的寄寓。如果沒有母親藏在紗布袋的日積月累的谷黍,“我”何以在饑饉中走向成熟?如果沒有母親藏在紗布袋里的日積月累的執(zhí)守,我何以在熟睡中突然清醒?
是的,有一種愛需要永遠地藏在別人最不易記起的深處。即便深處最終變成徹底的沙漠——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們記起了我,請走到我的心間,真切地說:“你的悄無聲息,是我人生最大的寄寓?!?/p>
我又想起龍應臺的《目送》——“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辈皇菃?,不必追的!一切愛的關懷,一切心的寄寓,一切看似虛幻但卻真實的努力,都是我們一個人送走另一個人,另一個人送走第三個人,第三個再送走更多的人——如是而已!
我要讓我的孩子知道:我們要將這種寄寓一直傳遞下去——因為這一切,可能影響別人一生!
是春燕的課讓我再一次品悟到了人生。作為一名老師,我怎能不將這種人生中看似在天陲、實則在我們心中的生命的意義傳遞給學生呢?
這種生命,便是一種愛,一種不計得失、卻常記在心中的大愛。
看到春燕的成長,我感到很欣慰。其實,我雖為她的師父,但實際指導卻極少。倒是這一節(jié)課,讓我感悟到了很多。我也在反思:我們所有的語文老師,是不是也應該帶著這樣一種愛去感化我們的學生呢?即便,有些孩子仍然薄情地悠蕩在那一野我們永遠追不到的邊陲!
(責任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