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語文閱讀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分析、收集、處理與文本相關的課文信息和生活信息,以形成學生良好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閱讀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對語文知識進行有效積累,體驗文本內容和內在情感。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分析、收集、處理與文本相關的課文信息和生活信息,以形成學生良好語文素養(yǎng)。那么如何對小學語文閱讀課進行有效教學談幾點認識。
一、鉆研教材,明確目標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從而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增加預設生成,增強閱讀教學深度,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一)鉆研課文題目——激發(fā)學習興趣。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鉆研教材先要琢磨題目,利用文題設疑求答,能激發(fā)他們閱讀課文的興趣和欲望。如一年級一篇課文《家》,教師出示課題時,就可以讓學生質疑:我們孩子都有家,那么白云、小鳥、小魚等有家嗎?如果有,它們家是什么樣?學生很想知道,也就很想讀課文。
(二)利用文本空白——激發(fā)學生思考。文本給讀者留下“空白”,在閱讀中等待讀者用想象去補充,從而充實內容,豐富內涵。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經過深入細致地閱讀,方能發(fā)現(xiàn)。因此,要引導學生從字、詞、句、段、篇章以及標點等去發(fā)現(xiàn)“空白”。有效地利用空白展開教學,是教師在閱讀文本時的再創(chuàng)造,是非常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果利用得當,能夠培養(yǎng)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最后一頭戰(zhàn)象》時這樣做的:利用文本空白,讓學生大膽想象。
1.當最后一只戰(zhàn)象嘎唆披上戰(zhàn)甲時顯得很英雄威武,當時它心里會怎么想?2.戰(zhàn)象嘎唆在憑吊戰(zhàn)場時,望望遠處的江面,用鼻子碰了一下身邊光滑的石頭它望到了什么?它的舉動說明什么?3.戰(zhàn)象莊嚴歸去時,臥在自己挖的坑中,眼睛也沒有閉上,那是為什么?它想對世界表達什么?
教學中這幾處句子的訓練,猶如一根彩線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串聯(lián)了起來。把最后一次戰(zhàn)象晚年生活描繪得真實感人。通過空白想象,使讀者看到了嘎唆當年的英勇,看到了嘎唆對戰(zhàn)友的思念,呼喚世界不要戰(zhàn)爭,渴望和平的美好心靈。學生通過這樣說的訓練,層層深入,步步含情,提升了對文章的理解,深刻地反映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求知的前提,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部動力。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手段方式有多種多樣,故事講述、形象描繪、音響音樂等聽覺情境,實物模型、圖片圖表、幻燈、投影等視覺情境以及演示實驗、表演操作等動覺情境,都能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氛圍,顯示出形真、神似、情切、意遠等特點,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有利于學生觀察思考,催生出強烈的探究欲望,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教學《春聯(lián)》時,教師讓學生看春聯(lián)“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奔ぐl(fā)學生交流討論,春聯(lián)中寫了哪些春光美景?用贊美的語氣讀一讀。又如教學《桂林山水》時,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桂林山水的美景圖,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秀麗的桂林山水之間,再配以一段輕松優(yōu)美的樂曲,讓學生在樂曲聲中盡情感受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問:“桂林山水美嗎?美在哪里?”再請學生讀課文,尋找答案,學生興趣盎然。通過這樣情境的創(chuàng)設,豐富了學生的感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發(fā)揮主動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闭Z文課堂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參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文本都應該為學生服務。引領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思維,加強創(chuàng)新理解,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主動性是創(chuàng)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中應該設計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學起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更應體現(xiàn)一個“趣”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所謂“趣”就是課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讓學生愿意學,樂此不疲。教學中有許多時候可以讓孩子通過運用表演加深對課文理解,對文本進行拓展延伸。比如:在教學《家》一課時,當學生讀到“藍天是白云的家”,教師可引導學生做一片白云飄來飄去,“樹林是小鳥的家”可引導學生做一只小鳥在樹林中自由自在飛翔,感受鳥兒在家中的快樂。以表演體驗文本,加深對“家”的認識。
文本學習后,教師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表達:白云、小鳥、小魚都有家,那么小草、鮮花它們家在哪里?進行拓展延伸,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 是 的家。通過主動練習,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對閱讀產生樂趣,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不覺中被培養(yǎng)。
四、加強訓練,提高閱讀質量
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提高讀書質量是很重要的。1.“讀進去”──既要重視朗讀,又要重視默讀。引導學生原原本本地讀,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lián)系地讀,步步深入地讀。2.“記得住”。閱讀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儲備。因此,要通過閱讀讓學生積累精彩而又豐富的語言材料,為學生運用和表達語言奠定基礎。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背誦積累,我們倡導的是“活記樂背,主動積累”:一是熟讀成誦,水到渠成。二是演誦結合,寓趣于誦。即根據文體的特點,可以通過講故事、當導游、演課本劇等不同形式,激發(fā)學生背誦課文的積極性,既使學生享受到背誦的樂趣,又使學生受到了情感的、文化的、審美的熏陶。3.“用得出”──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是集對語言的理解、吸收、內化和運用于一體的綜合性訓練。語言的學習,要常“練”不懈,只有“練”,才能使學生的詞匯由量到質地飛躍;只有“練”,才能使學生的運用由表及里地落實,只有“練”;才能使學生的能力由淺入深地提高。每一堂課的“練”,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據單元主題及其文本內容和單元重點,選擇某一側重點來練,達到堆沙成塔之功效。
閱讀教學是一個重點工程,長期任務。小學語文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堅持以學生為本,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走出文本,在閱讀中想象、分析訓練和積累,堅持放手、放心讓學生讀,深入讀、深情讀,學生的語感就有了,語言積累就有了,語言表達就有了。
(責任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