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規(guī)律的給予。即在學生自己要求過河的情況下,不僅交給他們船,而應該傳授其劃船技巧,那他們就會泛舟中流,領略無窮的樂趣,獲得探求的成功。
【關鍵詞】中學生;自覺探求;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蘇聯(lián)學者伏爾科夫說:“現(xiàn)在要求教育系統(tǒng)供應創(chuàng)造者,提供勇于打破常規(guī),在科學、技術、經(jīng)濟、管理方面探索新道路新方法的人才。”現(xiàn)代的學生已不再滿足老師的細嚼慢喂,他們需要通過自己對問題的質(zhì)疑、析疑、釋疑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因此要發(fā)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探求能力。
一、激發(fā)學生自覺探求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生激情滿懷熱血高漲,如果教師有目的地設計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爭辯,定能達到激發(fā)學生自覺探求的興趣。
(一)對爭辯性問題教師要引而不發(fā)。老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有意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不斷地設疑置難,挑起爭辯,促使同學們的思維時刻處于積極、主動、活躍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就會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并獲得成功。諸如:學習《雷雨》那課時,教師提出問題:“周樸園對侍萍感情如何?”讓學生討論,學生議論紛紛,興趣很高,立刻鉆進“《雷雨》”,分析、綜合、上升。馬上有學生回答周樸園對侍萍始終感情深厚,原因是人是感情動物,也有學生說周樸園對年輕時的侍萍是有感情的,對眼前的“侍萍”(即魯媽)是嚴厲的;還有人認為,周樸園對待萍是玩弄,當作了玩物沒感情。各抒己見,氣氛熱烈。
(二)對推測性問題教師要由表及里。學習《祝?!氛n文時,同學們惋惜地議論:“如果祥林嫂的丈夫和兒子活著,祥林嫂肯定不會悲慘死去。從同學們語氣中透露出他們對祥林嫂身世的同情之心。情感實可嘉,實質(zhì)未抓住。這時老師要進行由表及里的引導:“舊中國的祥林嫂,淪為乞丐,最終橫尸街頭,都是因為死了丈夫和兒子的原因嗎?”同學們議論紛紛:“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罪魁禍首是她婆婆。若她婆婆不逼她改嫁,她的生活是平安的”……爭辯中,同學們透過現(xiàn)象,抓住了本質(zhì),深刻地理解了《祝?!返乃枷雰?nèi)容。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正是由她所處的那個社會決定的。這樣,學生不僅看到了自己是聰明的,有才能的,從而提高探求的興趣,同時也深化了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了他們探求的能力。
(三)反常性問題教師要引導求常。教學活動過程中,經(jīng)常碰到看似異常的問題,學生往往不愿意去探個究竟,這時,教師只要聯(lián)系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及時引導他們?nèi)シ治鋈ニ伎?,很快促發(fā)學生們的主動探求的興趣。學《孔雀東南飛》一文,講到作者對劉蘭芝、焦仲卿二位的評價時,有位同學問:“周三電視播放關于青年男女戀愛,因為父母阻撓,跳江殉情。為什么這對青年男女殉情是輕生?而《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劉蘭芝殉情人們同情、歌頌呢?太不可思議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反常中求正常,逼學生鉆進“《孔雀東南飛》”,結合焦仲卿、劉蘭芝生活的社會背景分析事情產(chǎn)生的因果。學生深深理解:長詩是在揭露封建禮教摧殘,迫害純潔愛情的罪惡,是對整個封建制度的控訴。一下子就集中到了怎樣以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閱讀分析古典文學作品。最后提到了“吸取其民主性的精華,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學生深刻體會到,發(fā)現(xiàn)問題是可喜的,無窮的樂趣存在于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以讓學生于反常中求正常,不僅學來了興趣,而且探出了深意。
二、教師要授以方法暢通自覺探求思維
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自覺探求能力的法寶,然而,興趣并不能使探求獲得成功。很簡單自覺探求的成功是以掌握知識的規(guī)律為前提的。所以教師適當?shù)亟o以方法的指點,則能流暢他們自覺探求的思路。
(一)“一般”推“特殊”。如教學《百合花》一課時,學生對這篇作品的主要人物發(fā)生的問題很有興趣。教師可適當進行指點:探求誰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從作品描寫的重點、表現(xiàn)主題的角度、故事題材的選擇等方面來具體分析,這不取決于人物出場次數(shù)或是否正反面出場。很快,同學們的觀點一致了:主要人物是通訊員。因為:①故事情節(jié)中矛盾產(chǎn)生發(fā)展,是圍繞通訊員的形象進行的。②用轉(zhuǎn)述側寫了通訊員為掩護擔架員而壯烈犧牲的場面,是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高潮。③描寫新媳婦,雖是對廣大群眾無私援助的反映,但都是通訊員性格的映襯。
(二)借助已知未求知。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作為學生有時對一些問題產(chǎn)生疑義。想明白真相與實質(zhì),但思路不夠?qū)掗?。這時教師要進行思維方法的引導,喚醒他們大腦中庫存的知識信息,以求得未知。又如:講《六國論》中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時,學生在譯釋的過程中,對參考書的譯句不滿意。但自己一時又難以說清。這時就讓學生分析主句:“喪”字后面是個句號,前面的句子是完整的,可見謂語是動詞“喪”。那主語是誰?經(jīng)過分析,學生豁然開朗,找到了“喪”字的主語是“不賂者”。這就順利而正確地譯出了全句:“不賂秦國的因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來是因為失掉了堅強的援助而無法單獨保全(自己)”。這姑且叫做“語法協(xié)助法”吧。
(三)由“流暢”求“獨特”。我們說的“流暢”和“獨特”就是創(chuàng)造力在行為上的表現(xiàn)。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們還注意培養(yǎng)學生多斜面分析、多角度立論的觀念,同中求新、選出最佳論點的思維能力,即由“流暢”到“獨特”。如復習完《扁鵲見蔡桓公》和《鄒忌諷齊王納諫》以后,教者讓同學們了就蔡桓公和齊威王在“忌醫(yī)”,“納諫”上的不同態(tài)度和結果,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馬上能順著以上所述思維路線,產(chǎn)生四五個立論角度,選出了最佳論題。有學生說,國家強盛是因齊王善納諫,蔡桓公“忌醫(yī)”才會身亡。結論是:虛心采納忠言。還有的說:導致齊威王“納諫”,蔡桓公“忌醫(yī)”的原因是進言者,進言者所用的方法不同結果就會不同。鄒忌用親身體驗利弊,含蓄委婉,君王樂于接受。扁鵲太直言,君王不易接受。因此給別人提意見要注意方法和效果。忠言順耳才有利于“行”。這些學生之所以見解如此新穎獨特,正是因為他們懂得了思維的方式方法。因此,我們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規(guī)律的給予。即在學生自己要求過河的情況下,不僅交給他們船,而應該傳授其劃船技巧,那他們就會泛舟中流,領略無窮的樂趣,獲得探求的成功。經(jīng)常不斷地訓練,學生的興趣上來了,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