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本細讀就是要讓教師和學生親近文本,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音,與文本進行親密的對話。本文將從當前課堂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文本細讀”的內(nèi)涵和文本細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幾個方面淺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策略。
【關(guān)鍵詞】課堂閱讀教學;文本細讀;高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當前課堂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當前,一些所謂的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為了追求課堂效應,往往只關(guān)注課堂表面的熱鬧,閱讀教學流于形式,而缺少對文本的深入閱讀,文本常常是稍微提一提就被擱置起來進行無邊際的討論延伸。正如黃孟軻老師所講的:“語文閱讀課上什么都有就是沒有‘語文’,常常一堂課一直處于淺顯的對文本的架空問答或缺少意義的合作探究當中,師生間的問答分析只是對文本表面的解讀,其實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一直在文本的外圍徘徊?!币虼?,要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鑒賞能力,達到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就必須在閱讀教學中立足文本,加強對文本的閱讀與思考。
二、“文本細讀”的內(nèi)涵
文本細讀是由英美新批評派理論家克林斯·布魯斯提出的一種文學批評術(shù)語。在文學批評語境下,文本細讀作為一種作品的研究方法,指的是運用語義學方法對作品言語、結(jié)構(gòu)和細節(jié)進行“細膩、深入、真切的感知、闡釋和分析”。在語文課堂教學語境下的文本細讀,顯然與文學批評下的文本細讀有所區(qū)別。筆者認為語文課堂下的文本細讀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的內(nèi)容:
(一)教師對文本的細讀及對學生細讀文本的指導
一方面教師對文本進行細讀,深入鉆研教材,尊重文本,從文本出發(fā),通過細致、反復的閱讀,注重細節(jié)的解讀和結(jié)構(gòu)的分析,對文本所蘊涵的深厚意蘊作出豐富的闡釋。另一方面教師的細讀是為了指導學生細讀文本。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是教師細讀在先,教師以細讀方法指導學生細讀文本,教師的細讀體驗可以喚醒學生的細讀體驗,但是絕不能替代學生的細讀體驗。
(二)學生對文本的細讀是核心
文本細讀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學生深入細讀文本,讀出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甚至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gòu)文本的意義,才是文本細讀的要旨所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課堂上其他對話的前提與基礎。“文本細讀的過程應該是對言語的感悟過程中一種靈魂與靈魂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互動過程。”學生只有深入地揣摩、品味文本的言語,才能領(lǐng)會言語內(nèi)在的精細微妙之處,才能獲得對文本意義的深度建構(gòu)。
三、文本細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師要潛心細讀文本,深入研究教材
文本是教師教學的憑借和依據(jù)。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潛心文本,深入揣摩教材,將文本的每一個角落都理解透徹,精確把握文本的重點、難點,揣摩教材編者的編排意圖,能夠通過多元化地來解讀文本,挖掘文本價值。
1.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細讀文本。面對一個文本,教師要放松心態(tài),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走進作品,感悟作品的內(nèi)涵,體悟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唯有這樣才能獲得對文本的最真切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享受。面對熟悉的文本不能先入為主,要以一種“陌生化”的姿態(tài)重新解讀文本,重新把握文本的內(nèi)涵和教育價值取向,讀出自己的見解,讀出自己的心聲。
2.從學生的角度換位解讀文本。課堂閱讀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核心,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會有怎樣的閱讀體驗,有怎樣的理解和思考,會遇到怎樣的困難,這需要教師在細讀文本,精心備課時提前預設,教師就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這也將為教師解讀文本開辟一個新奇的天地。
(二)學生親近文本,尋找文本細讀的切入點
文本細讀是教師的基本功,是解讀文本,切實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必由之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在把握整體的基礎上,該如何捕捉文本的關(guān)鍵點進行細讀呢?筆者認為在細讀文本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揣摩意蘊豐富語句,感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文本細讀的起點一定是文章的語言。觸摸文本,咀嚼語言,悉心體味,發(fā)掘內(nèi)蘊是語文教師一定要具備的能力。比如《林黛玉進賈府》中描寫王熙鳳贊美林黛玉的那一段文字,不論是用詞、用句還是動作描寫都十分傳神,意蘊豐富。王熙鳳打量了黛玉之后,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這段話意蘊豐富,充分體現(xiàn)了王熙鳳善于察言觀色、機變逢迎的性格特征。我讓學生在細讀文本時多留意這樣的句子,并給出提示,讓學生體會句子的言外之意。
細讀文本,要留意文中的言語空白。文學作品的語言往往意蘊豐富,復雜多義。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往往有許多這樣的語言空白點。在小說《祝?!芬晃闹芯陀薪^好的例子。祥林嫂被她婆婆綁了回去,衛(wèi)婆子也在場,四叔看到這一切后說了這樣一句:“可惡!然而……?!边@句話就給讀者留下巨大的空白和豐富的想象空間。四叔為什么說“可惡!”?是什么事情讓四叔覺得可惡?是婆婆把祥林嫂綁回去這粗魯?shù)男袨閱?,還是衛(wèi)婆子先把祥林嫂介紹過來又合伙綁走?可見,我們在指導學生細讀文本時一定要留意這些言語空白。
關(guān)注細節(jié),領(lǐng)悟文本內(nèi)涵。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提高課堂閱讀效率,要細讀文本就必須讓學生學會關(guān)注細節(jié)。《金岳霖先生》一文中就有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比如:在得知林國達淹死后,金先生在課堂上一直沒有笑容;講哲學課講著講著,忽然停下來:“對不起,我這里有個小動物?!彼延沂稚爝M后脖頸,捉出一個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為得意;他到處搜羅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別的教授的孩子比賽。這樣的細節(jié)很多通過這些細節(jié)描寫,在了解了金先生表面上的有趣外,一個重感情、有情義的金先生就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了。
總之,文本細讀就是要讓教師和學生親近文本,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音,與文本進行親密的對話。正如黃孟軻教師所講的“文本細讀是解讀文本,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必由之路”、“它能將文本內(nèi)化為自己的生命的言語存在,并以此喚醒教師自己,喚醒文本,更能喚起學生的言語意識和審美意識。”
(責任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