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全球經濟多極化發(fā)展趨勢的現實背景出發(fā),闡述中國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趨勢和途徑,對上海資本市場功能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作用進行實證檢驗,論述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性,著重探討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途徑:促進對外貿易產業(yè)發(fā)展、鼓勵貿易中的本幣結算,完善以固定收益市場為主的金融市場,建設人民幣產品中心,加快Shibor建設,保持靈活的政策選擇,規(guī)范市場秩序,提高信息披露等,為中國進一步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國際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國際金融中心;經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086-02
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多極化趨勢,以美元為中心的單一貨幣體系越來越不適應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出現了一些難以調和的問題:美元發(fā)行的激勵不兼容、信用基礎的動搖導致現行體系的不可持續(xù)、美國獨攬鑄幣稅收入的不公平等。這一系列問題,不僅造成了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更是易于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因此構建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已成為必然的趨勢。
中國作為快速崛起的新興經濟體,近幾年,經濟保持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在世界經濟中已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際貨幣體系格局的轉變,中國應該抓住國際金融交易和金融業(yè)務向新興經濟體轉移的有利時機,采取各項措施,積極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更好地提升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
國際金融中心作為金融流匯集之地,是更有效率地實現金融體系功能的資金及貨幣產品的交易場所。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和產業(yè)結構的升級,使得以資本市場為核心的直接性融資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增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對于中國經濟將起到更加顯著的促進作用,更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力量。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途徑
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途徑是從不完全交易的貨幣到完全可交易的貨幣再到全球重要的儲備貨幣,具體針對中國的實際情況,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前提是應與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狀況相適應,先以貿易的方式,實現人民幣的支付結算功能,再逐步通過向非居民發(fā)行人民幣和人民幣貸款,放開資本輸出,從人民幣區(qū)域化逐步過渡到人民幣國際化。
二、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性
(一)健全的國際金融中心,具備完善的金融市場
健全的資本市場,具有完善的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的功能,將增強國外投資者對于人民幣的接受度,促進人民幣儲備貨幣功能的實現。
為了更好地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通過實證檢驗,考察上海資本市場功能的實現情況,從數量上驗證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對于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作用,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依據。
實證的基準模型表達式是參考Barro 1997 的增長方程,該方程以國內生產總值為解釋變量,固定資產投資INV、政府消費支出GOV、進出口總額XI為解釋變量,在應用該方程時,增加三大產業(yè)的增加值和能夠表明國際金融中心功能情況的指標,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方程的簡便性,采用證券成交總額GST來代表上海資本市場的發(fā)展程度。模型表達式為:
InY=X·β+ε
其中,解釋變量Y代表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和三大產業(yè)增加值,解釋變量X分別表示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政府消費支出、進出口總額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證券成交總額。β為系數矩陣,ε為殘差序列。實證的數據來源為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和上海統(tǒng)計局網站,樣本區(qū)間從1996—2011年,共16年。
由上述實證結果可以得到相關結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具有一定的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的功能,其功能更多地顯現在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但是從系數值可以看出,其帶動全國市場發(fā)展和經濟增長的作用還不顯著,功能發(fā)揮的潛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應該進一步完善國際金融中心的資本市場建設,更好地發(fā)揮資本市場應有的功能,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二)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能夠為國際化了的貨幣提供回流資產池
當境外的貨幣數量增加,持有人民幣的境外投資者將形成較強的投資需求,為了穩(wěn)定人民幣幣值,必須通過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來建立一定規(guī)模的以固定收益市場為核心的資產池,提供足夠的人民幣投資產品,促進人民幣合理回流,防止境外人民幣盲目地投資到股票和房地產市場,造成經濟的不穩(wěn)定。
三、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措施
(一)促進對外貿易發(fā)展,鼓勵貿易中的本幣結算
貿易發(fā)展是貨幣國際化的基礎條件和最基本的推動力。通過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提升對外貿易發(fā)展水平,提高境外交易主體將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需求,加大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比重。在中國出口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產品競爭度不高的現實困境下,更應該加強在進口環(huán)節(jié)使用人民幣的力度,增加境外人民幣存量。根本上來說,應該解決中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加快產業(yè)結構調整,發(fā)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yè),切實增強中國的對外貿易實力。
(二)完善金融市場
建設具有相當廣度、深度和成熟度的金融市場,實現配置全球資源的功能。加快人民幣市場建設,形成人民幣跨境投融資中心,擴寬境外投資者的投融資渠道,提升境外交易主體對于人民幣的預期。增加市場的對外開放度,提高金融服務水平,重點建設以政府證券為核心的固定收益產品市場和人民幣外匯市場,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由于債券市場可以為資本市場增強流動性,減少不穩(wěn)定性投機,增加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應該重點完善債券市場體系,完善市場組織運行框架和外部生態(tài)環(huán)境,擴大債券市場的規(guī)模和范圍。加快引入境外投融資主體,逐步允許境外機構在國內發(fā)行債券,允許境外的機構投資者進入國債市場,提高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度。逐步發(fā)展更有廣度和深度的人民幣外匯市場,允許境內外銀行通過銀行間外匯市場開展人民幣遠期購售交易和人民幣對新興經濟體的貨幣交易。
建設多層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運行機制,促進股票、黃金、金融衍生品等各市場的聯動發(fā)展,促進市場交易規(guī)模的提升,提高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構建具備國際級水平的資本市場體系。
(三)建設人民幣產品中心
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使之成為全球性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的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通過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豐富投資產品,推動股票、債券等基礎性金融產品的快速發(fā)展。引導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于中國的金融市場,優(yōu)化投資者結構,形成合理的資金回流機制,防止金額泡沫的形成,增強中國資本市場的穩(wěn)定性,帶動人民幣價值的提升,增強境外人民幣的持有動機。
(四)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市場基準利率的建設
通過推動Shibor成為境內外人民幣資產定價的主要基準利率,促進國際金融中心的建立。目前Shibor的全球市場認可度還不夠,需要進一步增強市場性,擴大以Shibor為定價基準的公開市場操作。向實際交易利率引導,采取成交報價的模式,使其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財務約束力,進一步提高報價的權威性。推動在外匯領域的應用,適時推出外幣Shibor利率體系,增強其在國際貨幣市場當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強普及應用和推廣力度。
(五)保持靈活的政府政策選擇
借鑒英鎊國際化的成功經驗,保持靈活的金融政策,可以更好地穩(wěn)定金融市場,促進貨幣的國際化。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深入,國家的經濟易受到國際游資和其他經濟體的沖擊,這就需要靈活的金融政策來排除潛在的風險,維護國家的經濟穩(wěn)定。尤其對于貨幣政策,應該著力于穩(wěn)定國內價格,關注長期的經濟變化情況,充分考慮未來金融失衡釋放對價格穩(wěn)定目標的影響,注重經濟的潛在風險,加強預先防范。
(六)規(guī)范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權利
加強符合發(fā)展需要和國際慣例的法律體系建設,宏觀審慎的進行監(jiān)管,提升執(zhí)法能力,嚴厲打擊違法違規(guī)行為,公平、公正的解決糾紛,強化權益保護的法律訴求機制,保障市場健康、有序的發(fā)展,提高上海市場對于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七)提高信息披露,增強市場透明度
為了促進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應該加強對境外信息的本土化和境內信息的國際化,實行規(guī)范化的信息傳播制度,公開并且及時傳遞市場各類信息,落實市場“三公”原則,切實保證國內外每個投資者平等的知曉廣泛、全面、透徹的市場信息,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參考文獻:
[1] 干杏娣,楊玲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投融資功能——基于中國經濟轉型視角[J].中國經濟轉型與金融發(fā)展研究,2011,(11).
[2] 王欣欣,吳鳴,劉彥.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金融熱點問題研究,2010,(8).
[3] 吳曉求.中國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路徑探討[J].金融研究,2010,(8):199-206.
[4] 李稻葵,尹興中.國際貨幣體系新架構: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2):31-43.
[5] 魯政委.人民幣國際化:歷史潮流與政策選擇[J].中國金融,2009,(10).
[6] Barro,R.J.,Determinats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Masschusetts:The MIT Press,1997.
[7] “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guī)劃[Z].
[8] 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上海統(tǒng)計局網站.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