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制度和政策體系中,法與經濟是關系極為密切、相互難以分割的統(tǒng)一體,但二者又是一個矛盾體。法律追求的是公平與正義,而經濟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法經濟學的這種內在矛盾如何演化和調解,試圖進行初步探索,以供參考。
關鍵詞:法經濟學;內在矛盾;釋解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005-02
法經濟學是法學與經濟學交叉與融合而形成的學科,這兩門學科之所以能夠形成交叉與融合,說明這兩種學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支撐,相輔相成,從而形成法經濟學。之所以交叉與融合,也說明二者聯(lián)系緊密,具有某種共同的支撐點和交叉點,換句話說,兩門學科交叉點就是其共同點,也是兩門學科的同一性,其共同點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
一是兩者都是社會生存與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一個沒有經濟活動的社會和一個沒有法律規(guī)則的社會,同樣都是不可思議的,因而,法學和經濟學應運而生,這是社會的共同需要,也是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
二是無論法學還是經濟學都把公平作為基本原則,雖然在各自學科的領域的解釋與應用不盡相同,但公平的原則卻是相同的,即使在“用一把斧頭換兩匹麻布”的時代也是如此。
三是在法學和經濟學的實踐中,規(guī)則和程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兩者的偏重有所不同而已。
然而法學和經濟學的統(tǒng)一性掩蓋和消除不了兩者在相互交叉和融合中的矛盾性。這種矛盾性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平等與效率的矛盾。平等是法律的基本原則,而效益最大化是經濟學追求的目標,因此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矛盾:要實現(xiàn)平等原則就要以放棄經濟效率為代價;而追求經濟效率就可能引起社會不平等。要在兩者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是一個很難的事情,很多情況下根本就做不到。
二是公共性與個體性的矛盾。法律是規(guī)范社會所有人的準則,因此是一種公共準則和社會準則。經濟行為是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和不同個體的行為,是追求各自利益目標的個體行為或群體行為。那么,法律的制定應以哪些人、哪個階層的利益為參照呢?如勞動法、失業(yè)救濟法等應更多地考慮工人和失業(yè)者的利益,還是更多地考慮企業(yè)和納稅人的利益呢?這也是一對很難平衡的矛盾。
三是“剛性”與“變通”的矛盾。法律是一種“剛性”的法制性規(guī)范,而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常常要以變通的方式進行調解,否則經濟就將成為一潭死水。然而,在法律的“剛性”面前,經濟變通顯得無可奈何,當某一經濟主體由于法律規(guī)范而失去商業(yè)機會或商業(yè)利益時,社會其他成員并沒有因此而獲得相應利益和機會,這是一種社會凈損失而不是零和游戲。
對于法經濟學上述內在矛盾如何進行解釋,是否存在能夠消除這些矛盾的答案?對此,本人認為:
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雖然它是以代表全體人民意志的面目出現(xiàn)的。但其本質屬性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法律所代表的總是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包括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以確定資產權力的法律為例。在封建社會,一切土地、資源都歸國家所有,實際是歸國王或皇帝所有。在資本主義社會,法律規(guī)定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實際是無產者沒有財產,只有資產者的財產不可侵犯。在社會主義社會,土地、資源歸國家所有,由于人民是國家主人,實際上是歸全體人民所有。在市場經濟社會,法律強調的是等價交換的平等,市場競爭的平等,然而無產者、貧困者只有平等的權力而無平等的機會,因此,工人和資本家,99%和1%始終是處于不平等狀態(tài)。上述情況反映的就是資產階級法權。要改變這種情況,只有大多數(shù)人真正地參與法律的制定,才會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然而,即使在社會主義國家,公平與效率也始終是處在矛盾狀態(tài),解決這一矛盾的路徑只能是:由社會做出選擇;在不同時期,對公平與效率的重心作出調整,或是強化社保措施以對公平和效率做出輔助性平衡。法律的剛性是不能改變的,否則就無法律可言,但根據經濟發(fā)展需要,不斷對法律進行修正和調整。因為無論任何社會任何國家,法律都是為經濟發(fā)展服務的,而不能是相反,這應是法經濟學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