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華
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自己思考,才能掌握,繼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數(shù)學教學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運用原來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調動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主動探索數(shù)學奧秘,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
數(shù)學積極性參與意識創(chuàng)設情境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數(shù)學教學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吸取知識,而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運用原來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自己思考,才能使學生掌握,繼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主動探索數(shù)學奧秘,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值得每一個數(shù)學教師去思考、探索與實踐。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去探索、去思考,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上課時注重知識探索過程中的能力轉化,注重認識與情感的和諧發(fā)展。如在教學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時,我讓學生復習加法的運算定律,然后提出問題:在乘法中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運算定律呢?同學們充滿了好奇。老師接著說:“咱們以小組為單位,舉例來驗證一下吧?!睂W生們立刻熱情高漲地投入到研究活動中,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這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注意有效地創(chuàng)設氛圍,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提高學習、參與的能力,并通過學生自身在實踐中富有創(chuàng)造意識的積極的探求,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從而最終獲得成功。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覺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時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有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促進學生想參與學習活動。如在教學“環(huán)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時,除教材上一般的同心圓的環(huán)形面積公式推導后,我畫出不是同心圓的而是大圓包小圓的,像這樣的又怎樣求呢?看誰最聰明?學生反響強烈,爭先恐后的要求發(fā)言。生1:我認為只要把小圓通過平移的方法,把兩圓重疊為同心圓,就成了環(huán)形,而陰影部分不變。生2:我想:把組成環(huán)形的兩個圓展開,得到一梯形,梯形的上底就是內圓周長,下底就是外圓周長,高就是半徑之差。根據梯形面積公式可以得到環(huán)形面積公式。培養(yǎng)學生通過問題情境參與學習,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采取多種方式,有意識地靈活地創(chuàng)設出符合教學實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想參與學習活動。
三、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提高學習興趣,參與教學活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感到自豪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時,為讓學生直觀感知圓錐的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關系。讓學生在課前自己動手做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模型,在課堂上改教師演示為學生分組動手實驗,用圓錐裝滿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里。并在黑板上巧設問題:用圓錐裝滿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圓柱里,倒幾次正好倒?jié)M?有層次的教學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生通過認真操作實驗,觀察思考,都明白了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四、在課堂上提供機會,讓學生敢參與
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必須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主動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條件、創(chuàng)設情境,如教學“長方體的特征”這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1)讓學生課前準備若干個物體的包裝盒,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它們進行分類,并敘述自己的分類理由。(2)教師拿起一個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的盒子讓學生觀察、觸摸長方體有什么特征。然后提出問題:是不是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沒有特殊情況?從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還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長方體,并找出它們的特征。(3)通過學生的總結、教師的引導總結出長方體的所有特征。并用同樣的方法總結出正方體的特征。通過這樣的設計,將操作、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達到了數(shù)學教學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技能的目的。
五、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會參與
學生有了參與的機會,還必須有參與的能力,才能真正獲得知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給予參與的方法,可以使每個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中翱翔。在教“圓的周長”時,先讓學生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手中的圓片的周長。再在黑板上畫一個圓,要求學生用同樣的辦法去測量黑板上的圓的周長,幾個同學繞來繞去,很難量準,教師拿出毛線,將毛線的一端拴上小球,一只手捏著毛線的另一端,讓小球旋轉起來,小球在空中劃出一個圓,教師提問:“誰能用剛才的方法來測量這個圓的周長?”學生都說沒有辦法測量出來。老師借此機會引導說:“看來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須找到一個求圓周長的一般方法,讓我們無論什么時候見到什么樣的圓都能求出它們的周長?!崩蠋煹倪@一席話給學生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他們立刻投入到下一步的研究。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圓片以及測量到的周長數(shù)據繼續(xù)探討。通過測量、計算,知道了任意一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里的3倍多一些是一個常數(shù),就叫做圓周率,求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就能順利推導出來了。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良好的問題情景和學習氛圍,才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