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燕
摘 要:《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chǔ),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語文素養(yǎng);課前預習;新課導入;課后鞏固
浙江省外國語學院汪潮教授在他的《語文教學專論》中提到:“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指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形成一個以語言為主軸、以傳授語言知識和培養(yǎng)語言能力為兩翼的教學體系。語文教學有四個主要內(nèi)容:語言習得、思維培養(yǎng)、人文滲透和常規(guī)訓練。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語言習得,它是本質(zhì)?!?/p>
筆者認為,要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就必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語言習得的訓練,所謂語言習得,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掌握規(guī)范化的書面語言,包括內(nèi)容和形式之分,感悟和訓練之別,尤其是在形式和感悟方面,要重視學生言語的積累和發(fā)展,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zhì)所在。筆者在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就學生在課堂上語言習得的方面進行了一些大膽嘗試,感受頗深。
一、課前利用時機,形成慣例,豐富、積累語言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diào):要豐富學生的積累,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小學第一學段(1~2年級)要求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量不少于5萬字;小學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量不少于40萬字;小學第二學段(5~6年級)要求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00萬字。這些要求對于小學生來說,不管是從生理發(fā)展還是學習需求上,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隨著電腦的普及和動畫、電視的“泛濫”,孩子們很少能靜下心來讀書。尤其是農(nóng)村學校,很多家長根本認識不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談不上對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大多數(shù)孩子到了三年級,甚至連一本完整的課外書都沒有讀過。因此,這些任務(wù)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老師的肩上??墒牵瑢W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相當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呢?我抓住了課前這一休息時間,恰到好處地利用一部分休息時間進行多種形式的語言積累,進行潛移默化地熏陶,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有機地進行語言儲備。有時,我讓學生課前集體背誦一首古詩或兒歌或繞口令,或是復習學過的諺語、歇后語等。日積月累,學生大腦中儲存了許多美文佳句,用時便信手拈來;有時我也組織學生進行課前一分鐘“新聞發(fā)布會”“情景會話”“演講”“討論”等,促使學生將內(nèi)部語言向外部轉(zhuǎn)化,從而提高心理素質(zhì)和語言素養(yǎng);有時課前組織學生進行成語游戲、詞語排列組合、對對子等,孩子們一邊活動,一邊積累語言,在其樂融融中接受了知識,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
二、導課直入語言系統(tǒng),將學生帶入語言的王國
導課的方式多種多樣,從語言習得出發(fā),成功的導課,除了能夠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推進教學進程外,還必須關(guān)注語言。課始讓學生通讀課文,感知教材,能夠為理解語言奠基。但讀時一定要給學生定下目標,可讓學生輕聲自由地讀,也可教師范讀,但不宜配樂讀,因為這時學生根本體會不到文章的情感因素。讀后解決提出的目標。其次,課題是學生接觸課文的第一步,也可從審題入手導入新課。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師提問:“誰用草船向誰借箭,怎么借,借到了嗎?學了課了,我們就會知道。”通過這樣的引領(lǐng),使學生掌握了文章標題與文章內(nèi)容緊密聯(lián)系這一寫作特點,對他們今后的寫作實踐有積累和遷移作用。另外,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課文特點,在新課學習前提出一些恰到好處的句子,也可以激發(fā)學生求知的興趣與愿望。
三、課中緊扣目標,強化訓練,提升、內(nèi)化語言
閱讀教學的過程應從學習語言文字入手,緊扣語言文字訓練目標,進一步深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記憶。但在語言文字訓練中要強化語言,特別要注意發(fā)現(xiàn)語言表達的特點和規(guī)律。
[案例1]二年級《清澈的湖水》教學片段
師:課文描寫了湖邊的哪些山石?
出示句式進行比較:山石像一只青蛙。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師:讀了句子,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兩句話都把山石比作青蛙,但下一句把青蛙的樣子寫出來了,更加形象。)
師:你能仿照哪一句說話?隨機出示:山石像
。
落葉像 。
像 。
通過以上的比較,學生已從潛意識里肯定、認同了下面一句,在進行拓展訓練時,大部分學生都能把喻體的特征說出來。即使有些說不完整,其他同學也會給予補充。這樣的課堂語言訓練,使學生言語的質(zhì)量得到了提升。
[案例2]五年級《金色的魚鉤》教學片斷:
師:(大屏幕出示三句話:魚??!快些來吧!這是挽救一個革命戰(zhàn)士的生命啊?。┱埧催@三句話有什么特點?
生:連用了三個感嘆號。
師:是??!讓我們來討論討論這三個感嘆號所表達的內(nèi)容吧。
生1:第一個感嘆號表達了盼魚的喜悅之情。
生2:第二個感嘆號表達了求魚的急切之情。
生3:第三個感嘆號表達了期望戰(zhàn)友康復的真摯之情。
師:很好!讓我們再來朗讀朗讀,體會一下作者此時的情感吧。
師:你能試著仿寫一個這樣的句子嗎?來試試吧?。▽W生仿寫)
通過以上學習過程,讓學生通過語言實踐,強化了語言所表達的作用,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蘊含的豐富深刻的含義,又學會了一種表達方式。
四、落實課后鞏固,催生積累效果
小學生的記憶特點是以形象記憶、運動記憶、模仿記憶等為主。記憶力強,但記得快,忘得也快??鬃釉唬骸皽毓识隆保梢姀土曥柟痰闹匾?。為了讓學生對積累的知識能夠達到一生不忘,并為他們今后的工作、學習所用,從而達到真積累。每次放學前,我會利用五分鐘時間讓學生對課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深化,使之根植于心。這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積累,還培養(yǎng)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取得了一舉多得之效。
語言習得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wù)之一,是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訓練的重點。對于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要挖掘重點詞、句的內(nèi)涵,悟出美妙之處、深邃之意,體會作品的意境,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真正達到葉老先說的“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的境界。對于語言平白的課文,要在感知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找突破?;蛑亟M整合,培養(yǎng)學生知識的梳理、概括能力;或根據(jù)語法特點,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汪潮教授說:“用語文的方式學語文,語文的魅力在語文里。通俗地講,語文教學首先是姓‘語的,主要包括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寫字)十個方面,用言語活動表現(xiàn)生命活力,是語文教學的至高境界,也是智慧的選擇。”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致力于“本色語文”,上出語文課的詞味、句味、文味、讀味、品味、書寫味,這將是語文課的最高境界,也是語文教師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