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敏
現(xiàn)行人教版語文教材以“主題組織教材內容”為單元,即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且選文都是圍繞這一主題來編排的,主線鮮明,特點突出,這一編寫為我們引導學生“有序練筆,主動練筆”的習作教學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的條件和良好的環(huán)境。實踐中,我著眼單元整體,緊緊扣住單元主題這一思路實施習作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是“在口語交際里,我們交流了各自的課余生活,這次習作就來寫一寫自己的課余生活。可以寫課余參加的活動,可以寫課余發(fā)生的有趣的事,高興的事,或者你愿意寫的其他事。”這一習作教學目標十分明確。為了縮短學生心理和生活的距離,我從第一課《我們的民族小學》的教學中就開始滲透這一單元的習作要求。也就是說,一個單元的閱讀教學開始了,習作教學也就同時起步了。
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一般老師認為他們很明白“課余生活”這個概念,然而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個概念很模糊。而讓學生明確和把握這一概念,是學生得以走入課余生活世界而能見、能動且有感的重要起點。在教學《我們的民族小學》一課中,我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的內容“大家在大青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戲,招引來許多小鳥,連松鼠、山貍也趕來看熱鬧”入手,啟導學生認知什么是“課余生活”,繼而引導學生搜集自己的課余生活,自己在課余生活中做了什么并體會自己在課余生活中的快樂。同時,我積極地用這一單元《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布置學生每天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可用文字敘述,可以填表格,也可以畫圖畫……學生寫,我就利用此后上課的前五分鐘讓學生來交流自己的“業(yè)余生活”記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在學完第一課后,學生對“課余生活”的理解可能僅僅停留在“下課后”的層面,如果是這樣的話,肯定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不僅窄化了學生對“課余生活”內涵與外延的了解,也可能窄化學生對生活的認知,造成學生寫作的窄化。于是,我在接下來《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鄉(xiāng)的孩子》幾課的教學中,除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外,同時,十分注重結合課文相關內容引導孩子們對“課余生活”有進一步理解:如《金色的草地》教學中抓住“我們住在鄉(xiāng)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長滿了蒲公英。當蒲公英盛開的時候,這片草地就變成金色的了”,讓孩子們知道和小朋友玩耍也是課余生活;《爬天都峰》教學中抓住“假日里,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天都峰”,讓孩子們知道節(jié)假日外出游玩也是課余生活;學習《槐鄉(xiāng)的孩子》時,讓他們知道課外勞動也是課余生活。通過這一單元課文的教學滲透,不但讓他們知道放學后、節(jié)假日、雙休日、在學校、在家里……都屬于“課余生活”的范疇,還逐漸體會到了“課余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趣味性。結果到了閱讀教學快要結束即將寫大作文時,孩子們都已記下了十分豐富的相關的課余生活內容。不僅從開始記一句話到幾句話,而且到后來還能記一段或是幾段話,這讓我甚是驚訝。其實孩子們的潛能是很大的,就看老師怎么最大限度地去激發(fā)與引導。而且,學生一旦知道了寫什么,怎么寫,就會更主動地走進自己的生活世界和表達天地。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被充分地激發(fā)起來,寫作就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憑借教材來教寫作真的很實惠,效果也很好,而且學生十分投入與喜歡。實踐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只要我們走進教材,循序漸進;深入教材,心中有標,眼中有生,學生就會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吐,有法可依了。那么,我們就能充分體現(xiàn)讀寫結合的效果,讓學生更加喜歡寫作。那么,學生主動動筆、自由表達就會成為現(xiàn)實,寫作教學質量也就會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