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臣
摘 要: 筆者列舉了語文教學的誤區(qū),如重工具性而輕視人文性,課堂教學流于形式,教師角色錯位,課堂上濫用表演,教師的評價模糊,過多依賴多媒體,語文實踐活動太少等,并結(jié)合教學實踐提出:我們既要大膽的將新課標的精髓滲透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又要準確把握,避免以上誤區(qū),少走彎路,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有的放矢,精益求精。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主要誤區(qū);對策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后,許多教師認真學習,認真體會,并在教學實踐中把課標中倡導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其中,使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一番勃勃生機,讓人感到一種清新的氣息。但是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也顯現(xiàn)出來,由于有些教師對新的課程標準體會不深,把握不好,所以出現(xiàn)了許多誤區(qū)。這些誤區(qū)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我們又如何采取相對的策略解決這些問題呢?現(xiàn)筆者將其分析如下。
一、重工具性而輕視人文性
從教師觀念層面上來說,“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尊重人、培養(yǎng)人、服務人、發(fā)展人,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guān)愛生命。“人文”是潛移默化的、長期的、隱性的東西?!叭宋摹彪S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歷經(jīng)變遷,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边@段話明確地告訴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蘊育點”,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氣息,通過語言文字向?qū)W生傳遞祖國的、世界的和歷史的、現(xiàn)代的多元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課堂教學流于形式
我們在參加語文教學交流的活動時,??匆娊處焸兓ㄙM大量精力來設計活動,課堂上師生之間熱熱鬧鬧,但是課文被擱置一邊,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文本的閱讀闡發(fā)、挖掘和共鳴,而且這些課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都采用了分組討論(大多是信馬由韁式的討論),而后,被加以好聽的名字──合作學習。他們認為這就體現(xiàn)了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確實,外表上看去,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議論紛紛,與傳統(tǒng)教學觀下的課堂完全不一樣。但實質(zhì)上,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有的在玩,有的默不作聲。那么什么是合作學習呢?新課標指出“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所以,討論時,必須先讓學生明確“共同任務”以及自身承擔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全員參與,才能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真正內(nèi)涵。否則,只不過是個形式。一位特級教師在執(zhí)教《赤壁之戰(zhàn)》時,組織學生表演戰(zhàn)前諸葛亮和周瑜的對話這一節(jié)就處理得很恰當。首先,她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討論。討論前明確:只有三個角色,剩下的一個人就當導演。討論后與全班交流時,這位老師先讓一個組上臺準備表演,接著,問其他未表演的同學:“你們是什么角色?”“觀眾?!睂W生齊答。這位老師立即糾正道:“不,是導演,注意觀察他們哪些地方演得不好?!边@位老師很巧妙地給每位學生定位,讓他們都參與了學習的過程。
三、教師角色錯位
新課改,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和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于是,有些教師開始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認為既然學生是主體,那么就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就是配角。因此,課堂上,不敢過多講話,恐怕占據(jù)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不敢及時評論,生怕壓制了學生的個性。整個課堂由于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就像一盤散沙,各抒己見,對須掌握的知識模棱兩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那么,課堂上,教師的角色是什么呢?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領者,在課堂教學中起穿針引線的作用,把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地連接起來,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把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重組、加工,使學生能在積極、有效、高質(zhì)量的多向互動中掌握知識。
四、課堂上濫用表演
表演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編、演課本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表演能力及創(chuàng)新精神,還讓課堂“活”起來。然而,這一方法的應用不能濫用,否則使表演流于形式,于教學絲毫無補,反而顯得畫蛇添足。記得一位教師在教學《牛郎織女》一文時,安排了兩名男生表演牛郎和織女的對話部分,表演時,兩名男生由于對教材不夠熟悉,因此只是機械的讀課文,結(jié)果沒有取得什么效果,白白浪費了課堂時間。我們在使用表演時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而定,要準確把握教學內(nèi)容,要把重點放在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上,讓學生熟悉教材,有了一定的感悟后再使用。
五、教師的評價模糊
在教學實踐中,評價方式單一,語言含糊,不論對象,不分是非。如“太好了!”“太棒了!”“你真了不起!”這些語言。這又未免過于形式化。首先應具體?!疤昧耍 焙迷谀睦??是語言表達清楚,還是對問題分析得透徹?其次,評價要關(guān)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發(fā)展的不同需求,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fā)展的獨特性。對成績差、自卑的學生,應多給一點;對處于優(yōu)勢的、驕傲的學生,應適可而止。因為適時的激勵能增強學生的自信,而過分的表揚會導致學生驕傲。最后,當學生答錯時,應及時指出、糾正。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說明文《鯨》時處理得很恰當。她讓學生復述鯨的生活習性后,這位老師評價道:“將來你要超過趙鐘祥了。”這一評價語言既簡單又具體,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墩n標》是提倡以積極的評價為主,但并不是說有錯不改,而是方式要委婉些,“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使他容易接受。如果做到這些,我認為這才真正領會了《課標》中有關(guān)評價的精神。
六、過多依賴多媒體
多媒體能給語文教學帶來“直觀”、“形象”、“生動”“畫面圖式”的教學方式。但是,對于語文課而言,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都能夠用多媒體技術(shù)來“形象生動”一下的。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指那種“以所見知所不見”的想象能力。從文學審美的角度看,人們由于生活體驗、情感經(jīng)歷的不同,所以感受也就不同。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發(fā)想象,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間遠遠大于直觀。僅僅采用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對學生思考力、想象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我們在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要冷靜,忌盲目,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tǒng)的教學規(guī)律,應該根據(jù)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插入點。
七、語文實踐活動太少
《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边@就要求語文教學要有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活動,讓學生不僅有外在的愉悅表現(xiàn),而且有內(nèi)在的成功體驗;要伴隨著思維活動,將感悟語言和發(fā)展思維緊密結(jié)合,更要伴隨著肢體活動的實踐。陶行知說的好:“兒童的思維在手上。”這手便是觸覺之手,感悟之手,實踐之手。語文課程資源非常豐富,教師要有敏感的課程資源意識,在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總之,任何一項改革都是在前進中不斷完善最后取得成功的,新課改也是這樣。我們教師要正確把握新語文課標的宗旨。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大膽的將新課標的精髓滲透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又要準確把握,避免以上誤區(qū),少走彎路,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有的放矢,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