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槐 田燕
摘 要: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興趣是行為的重要“內驅力”之一,是學習積極性的最現(xiàn)實、最穩(wěn)定的因素,它深刻地制約著一個人的學習效果。教育學家贊可夫把興趣看作是學習活動的“深刻依據(jù)”之一,各科教師無不希望學生對自己教的課產生興趣。
關鍵詞:成功;思考;興趣
筆者在十余年的教學實踐中,一直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并探討出一些方法,現(xiàn)從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從成功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學生對語文課不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信心。有的是原先成績不好,一時趕不上來,便失去信心;也有的是因為學習任務重,語文又廣闊無邊、博大繁雜,成績見效不顯著,故而失去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威馬斯諾說過:“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比現(xiàn)實中的自己更偉大的地方,都有未被利用和充分發(fā)展的潛力?!贝蟛糠中睦韺W家也認為,一般人對自己的天才智慧只發(fā)揮了一小部分,與我們應該達到的水平相比,我們是未覺醒的,我們只利用了我們大腦資源的一小部分。由此看來,因努力不見效果而灰心,因失敗而喪失信心,是沒有看到自己本身存在的潛力。學生如果認識了這一道理,就會重新樹立信心,努力學習。但僅僅認識到這一道理是不夠的,還應該讓學生知道怎樣做。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喚醒那種無動于衷的學生,把他們從智力的惰性狀態(tài)中挽救出來,就是要使這個學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識顯現(xiàn)出來,在智力活動中表現(xiàn)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一個學生只有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多次獲得成功之后,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潛力,進而才會樹立起自尊和自信,即確立起健康的自強自信的“自我意識”。
其實,許多學生開始做每件事,并非全是有目的和興趣的,而后來的目的、興趣均是在做事中建立起來的。如,好多學生愛打籃球,起初就談不上什么興趣,而當他在打球中技藝逐漸提高并得到周圍人的賞識時,他就自然而然地產生興趣,而興趣又反過來會使他提高技藝。學習語文也如此。
在這方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主要的任務在于因材施教,即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基礎、不同的學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任務;根據(jù)不同的性格,采用不同的方法,讓更多的學生獲得盡可能多的成功。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越多,取得的成績愈大,愈能增強自信心,興趣就愈濃厚。
除了平時練習題,還可以讓學生編寫班級詞語手冊,辦手抄報,辦黑板報,搜集與課文有關的參考資料,編格言,選時文等等,這些都會給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
二、在思考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不少教師出于好心,辛辛苦苦地把文中所有知識都講給學生聽,唯恐遺漏,面面俱到;唯恐學生忘卻,反復強調。這種以“講”為主、多講濫講,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的“講法”,早已被否定,講者疲憊不堪,聽者滿腹怨言。有的則是泛泛而談,不深不透。學生知道的講到了,卻還喋喋不休,學生不知道的倒很少涉及,缺乏新意、深意和思考性。有的還不允許學生提問題,更不準提出相反的觀點。有的布置作業(yè)機械、粗淺,與課堂練習不密切,就是思考題,也只是重復課上分析的段落層次。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沒興趣,教師反而埋怨學生眼高手低。
中國有句格言:“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苯處熑绻麑φn文沒有經(jīng)過咀嚼形成自己的觀點,而去搬用別人的東西,就會感到無味。同樣,學生如果對課文不思考,光聽教師的理解和結論,也會感到無味。練習題只是煲剩飯,學生又怎能吃得津津有味呢?“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沒有思考就沒有興趣,沒有思考的興趣也是不會持久的。
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在各方面都明顯地表現(xiàn)出一種“參與”意識,他們的積極性,他們的嘗試精神以及在“參與”中表現(xiàn)出來的才干都令人為之振奮。他們有他們的思考、見解,也有發(fā)表見解的欲望。如果我們壓抑、扼殺這種積極性,那是罪過;如果我們不注意引導培養(yǎng),就會妨礙這些良好習慣、品德的養(yǎng)成。
我們的責任在于,充分地認識當今學生的心理特征,積極地加以引導啟發(fā),讓他們的聰明才智在學習的過程中得以充分發(fā)展。所謂引導啟發(fā),主要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提出問題,善于點撥激發(fā),善于帶領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把語文教學的著眼點從“給予知識”轉移到“啟發(fā)思維”上來,讓學生在獵取知識的思維中品嘗到有所發(fā)現(xiàn)的樂趣。我們應深入研究課文,提出一些帶有思考性、啟發(fā)性的問題,或者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比較、歸納,讓學生深入思考,盡情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一課一法,粗精結合,形式多樣、靈活實用。也可以像魏書生老師那樣創(chuàng)造民主的課堂,讓學生積極地提出自己的問題,發(fā)表相反的見解,保留自己的意見。這樣不僅會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也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不好的教師給人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學生去發(fā)現(xiàn)真理?!比~老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p>
當然,興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語文教學不能停留在引起學生的興趣上,更不能庸俗化。引起興趣應立足于啟發(fā)學生打開思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還是要使學生明確學習語文的目的,掌握語文這一基本工具。實踐證明,引起興趣確實是達到目的的一個重要手段。
(作者單位 楊槐:重慶市涪陵第十七中學校 田 燕:重慶市涪陵區(qū)浙涪友誼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