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巧
【摘要】我從事職業(yè)教育二十年,見證了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也親歷了中職語文教學的變化,深感職高語文教學的現狀迫切要求我們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形勢。
【關鍵詞】新形勢;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高校擴招,普高也在擴招,留給我們職高的生源越來越少,這種現象在北方尤為嚴重,近幾年職高生幾乎是初中沒畢業(yè)的流失生,教育情況不容樂觀,學生存在的問題較多,基礎差,厭學情緒明顯,甚至逃學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的主觀原因,他們在初中的語文基礎就沒打好或學習方法存在問題導致學習差,失去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則是客觀原因,職校學生和普高學生雖屬于高中體系,但兩者之間在知識結構、能力素質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別,而我們許多職校教師在很多情況下,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的各個方面對學生采用的都是與普通高中同一個模式或同一標準。時間證明,以先進的教學標準來衡量和約束職校的學生,使許多學生覺得語文教得太深,聽不懂,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這就要求職校老師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選擇等方面探索到適合職校學生學習的模式,能夠根據學生實際進行教學,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現淺談一下我總結的幾點經驗。
首先.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注意切合職校學生的實際。
根據學生的專業(yè)制定適合職校學生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難度過低,學生學習無壓力,容易滋生懶惰情緒,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難度過高,則學生因無法接受和掌握,而產生畏難心理,同樣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因而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激勵學生在一“跳”一“摘”中獲得提高,學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們教學難度的上限。
要控制好教學的難度,就要敢于大膽地舍去,教材中的選文大多十分精當,如果不注重難度的控制,那么許多文章是講不勝講的。因此要大膽刪簡,為我所用。例如,在進行《荷塘月色》一文教學時作了大膽的取舍,既沒有大量介紹寫作背景,也沒有刻意強調朱自清的藝術特色,而是讓學生通過反復的閱讀和討論,使學生感悟到作者的感情,也就真正理解了作者為什么說美麗的荷塘、朦朧的月色等都是別人的,自己什么也沒有,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
其次,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該突出“職”的特點。
一是,將語文教學和專業(yè)學習相結合。中職語文課教學不僅要考慮到學生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為人處世、交流溝通的需要,也要考慮到學生專業(yè)課學習的需要。中職語文教學所具有的雙重職能——既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又要為學生學習專業(yè)課服務。而職高學生大多重視專業(yè)而往往忽略文化課,這時語文教師就要以專業(yè)為突破口,巧妙把語文與學生的專業(yè)聯系起來,要挖掘語文課與專業(yè)課的聯系,使學生體會到語文是一種工具,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從而喜歡并重視語文學科。如對旅游專業(yè)開發(fā)旅游文學教材;對飯店服務專業(yè)開發(fā)飯店文化教材,在系統的文化課學習的基礎上,增加與旅游、飯店服務專業(yè)相關的文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對于數控專業(yè)、電子專業(yè)、計算機專業(yè)、汽修專業(yè)的學生,則加強科技說明文的教學,并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yè),分別寫作“如何操作機床”、“怎樣修理電視機”“軟件安裝或網頁制作”、“發(fā)動機的拆裝”等復雜的說明文。這樣,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培養(yǎng)語文基本能力的同時,向相關專業(yè)課程延伸,獲得有關的文學修養(yǎng)和文化熏陶,提高綜合職業(yè)能力和人文素質水平,以滿足學生適應未來職業(yè)崗位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二是,將語文教學內容和實踐課程相結合。例如,根據職校學生口語表達與交際能力偏差的現狀和日后就業(yè)的需要,我在語文課上對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演講”訓練,充分利用現有教材口語交際訓練序列所安排的內容,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與口語交際能力,訓練中注重循序漸進,由簡短到成篇、由照讀到脫稿、由有備到即興、由對話到辯論。這樣,經過教學和訓練,中職學生能做到“認真聽別人講話”,“有表達的自信心”,“與別人交談,態(tài)度自然大方”,從說清楚完整的句子開始到基本準確、連貫、得體地講明白完整的語段和全篇,為寫作及日后適應社會需求打下了一定的表達的基礎。也為學生提供訓練自己能力的場所、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他們由被動地學變?yōu)橹鲃拥貙W。
最后,在課堂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精神。
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積極倡導探究學習。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就必須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去思考,去表達。我所教的職業(yè)高中學生雖然知識底子比較薄,但課堂思維反應敏捷,發(fā)言積極踴躍,記得在上《項鏈》時,在結尾講完藝術空白后讓同學發(fā)揮想象給作品補一個結尾時,很多同學積極要求發(fā)言,在提問了幾個學生之后,還有好幾個學生舉著手,用期待的目光望著我。而接下來還要學習其它內容。后來,我只好換種形式,叫學生把他們的想法在筆記本表達出來,上交批閱。這樣的解決方法雖然還算不錯,但我想,如果課堂時間允許,再讓學生好好表達,他們的思考會更深入一層,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的。畢竟自己思考得出的結論,再通過課堂上的表達,才能真正地溶入到學生的思維中去,成為他們語文素養(yǎng)中的一部分。
自采取這樣的語文教學后,令人生畏的死記硬背的沒有了,令人生厭的架空分析沒有了,學生在瑯瑯書聲中釋放活力,舒展靈性。但在具體的操作上很值得進一步研究。我們教師作為課程改革具體實施者,應該勇于探索,勇于身體力行,畢竟路就在我們的腳下。
(編輯: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