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靜
摘要 閱讀教學作為語文課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應將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一性質牢記并作為最高的教學目標去努力實現,從而讓我們的學生不僅要受到課程人文內涵的影響,即所謂的“得意”,還要關注文章的形式,在閱讀實踐中學會語言的表達,也即所謂的“得言”。在閱讀教學中關注文章的表達方法,主要從這幾方面入手:量體裁衣——定下文章基調、布局謀篇——學會整體把握、遣詞用句——體會語言精妙、標點符號——關注表達細節(jié)。教師要將文本內容和表達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領學生探究、學習,從而實現“言意兼得”這一理想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 閱讀教學 文章表達方法 言意兼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倍喿x教學作為語文課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應將語文課程的這一性質牢記并作為最高的教學目標去努力實現,從而讓我們的學生不僅要受到課程人文內涵的影響,即所謂的“得意”,還要關注文章的形式,在閱讀實踐中學會語言的表達,也即所謂的“得言”?!暗靡狻迸c“得言”并不是割裂開的,也不是兩條軌道上的火車,那種過多地關注文章內容和離開文本空談表達方法的做法都不足取。實踐證明,在引導學生體悟文章內容的同時,如能結合文章的表達方法,能讓學生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徹;而通過生動的文字材料,學生對語言的表達方法會有更直接、更鮮明的感受。 所以,讓學生“言意兼得”應是閱讀教學可以完成也是必須完成的目標,同時因為這個目標的達成對語文教師有著相當高的要求,所以“言意兼得”也就成了閱讀教學最美好的境界。
1 量體裁衣——定下文章基調
在閱讀教學中,不同的文章體裁有不同的訓練要求,如《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閱讀目標中就有這樣的表述:“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
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币虼耍诖_定一篇文章究竟讓學生在哪些方面“得言”時,首先要根據文章的體裁,定下教學的“基調”,這樣才不至于走偏了道。
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橋》一課的教學中,根據小小說這一特殊體裁的表達特點,筆者在教學中引領學生們感受著課文語言之凝煉,結構之精巧,情感之真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試舉其中幾個片段:
【片段一:導入部分】
師:今天我們一起讀一篇小小說,題目是——橋(板書課題),一起讀。
師:知道什么叫小小說嗎?我們來看一下資料(出示資料),請你來讀。
生:小小說,又名微型小說、袖珍小說、一分鐘小說、極短篇小說等。小小說的顯著特點是:篇幅短小、立意新穎、結構精巧、結尾出人意料。
師:正因為小小說字數少,所以它特別講究字句的凝煉,這一點相信同學們從這個題目上已經初步感受到了。讓我們再讀讀這個課題。
【片段二: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
師:老漢的話并不多,就三個短短的句子。作者為什么不多寫點呢?
生:小小說文字很簡練。
生:當時情況危急,不允許老漢發(fā)表長篇演說。
生:那樣也不真實。
師:看來人物的語言要符合情境。
生:還有老漢平時講話可能就是很干脆利落的。
師: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平時講話就很有分量,在這種危急時刻更是如此,所以三句話用了三個感嘆號??磥砣宋锏恼Z言還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量體裁衣,讓閱讀教學有了“得言”的方向,實現“言意兼得”才有了可能。
2 布局謀篇——學會整體把握
表達順序和篇章結構是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也是作者為內容而精心選擇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在文本的接觸中感受作者如何布局謀篇,從而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對他們的寫作大有裨益。如《橋》一課的教學,在初讀完課文后,筆者和學生有一段對話:
師:能告訴我,初讀這篇小說時,讓你最感到意外的地方是哪里?
生:是文章的結尾。
生:我也是,讀到這兒我們才知道原來老漢和小伙子竟然是父子倆。
生:這個結尾真讓人想不到。
師:你感覺到了震撼。所以有人說,小小說就是結尾的藝術。
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把小小說結構上的藝術特點巧妙地讓學生領悟,既了解了文章內容,又學到了文章的表達方法,輕松實現“言意兼得”的教學目標。
教師并沒有生硬的說教,但通過交流,學生對文章分總的結構有了鮮明的感受。
3 遣詞用句——體會語言精妙
我們的語文教材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尤其是作者的遣詞用句,無不匠心獨具,充分體現了語言文字的精妙,實在值得少年兒童學習揣摩、積累運用。還如《橋》一課的教學,對“木橋前,沒腿深的水里,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這句中“擁戴”一詞的解讀:
師:知道“擁戴”的意思嗎?
生:就是擁護愛戴的意思。
師:受人擁戴的老漢平時都會為大家做哪些事呢?
生:有的人家里鬧矛盾了,他會去勸說。
生:有的人家里沒錢了,他會送錢給別人。
生:有的人家里有人生病了,他會去看望。
生:他還會幫助別人干活。
師:怪不得老漢這么受人擁戴呢。剛才我們說的這些小說里寫了嗎?
生:沒有。
師:但是通過“擁戴”這個詞我們卻感受到它背后所蘊藏的豐富內容,這就叫凝煉。
可以說,品詞析句在我們的閱讀課上不算新鮮,這也是關注文章表達方法最突出的體現了。但要注意的是,教師要精心選擇品析的“點”,讓學生在“得意”的同時不忘“得言”。
4 標點符號——關注表達細節(jié)
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標點符號一直是一個盲區(qū)。其實,課文中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大有講究的,在解讀一篇作品的時候,也不能忽視文中標點符號所傳達的意思,這樣的閱讀教學才是扎實有效的。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邏輯性很強的語句,教師只有用心體會,才能發(fā)現其中的情感內涵。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第18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話:狂風終日在他身邊呼嘯;冰雹敲打著他的面龐;兇猛的大鷹在他耳邊尖叫,用無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體。在教學中,筆者抓住兩個分號三個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引領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師:同學們,語言也是有溫度的呀!從“呼嘯、敲打、尖叫、撕裂”這些詞我們讀出了陰冷,讀出了悲涼。讓我們把這句話完整地讀一讀。
生讀句子,讀時強調了“呼嘯、敲打、尖叫、撕裂”這些詞。
師:你讀的時候突出了重點詞,不錯。但是我們看這三個分句,狂風吹著他的身,冰雹敲著他的臉,惡鷹撕裂著他的肌體,普羅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是越來越——
生:深。
師:那我們在讀的時候這三個分句還應該是一樣的語氣、一樣的語速嗎?
生(思考后):不是。
師:那該怎么讀呢?
生:語氣越來越強烈,語速越來越快。
師:自己再練練,體會一下。
學生朗讀句子,讀時既突出了重點詞,又表現出了適當的語氣和語速。
以上就實現“言意兼得”的閱讀教學目標談了些個人的體會,筆者認為,從文章的表達方法入手,將文本內容和表達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領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是實現“言意兼得”這一教學目標的一個卓有成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