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羽
摘要:本文旨在通過對毛澤東三首同詞異曲的《蝶戀花·答李淑一》進行鋼琴伴奏研究,力爭對伴奏做出有深度、有價值的分析,填充古詩詞歌曲伴奏的可鑒之材。
關鍵詞:毛澤東詩詞 鋼琴伴奏 分析研究
一、趙開生之《蝶戀花·答李淑一》彈詞伴奏分析
該曲的鋼琴伴奏是由宋承憲先生所配,該曲剛剛創(chuàng)作之初,作者并未將此曲配以鋼琴伴奏,當時所采用的是蘇州評彈的伴奏形式。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樂譜伴奏則是后來宋承憲先生為其編配的鋼琴伴奏,為這部作品的表演及傳唱增添了羽翼。下面我們將從該曲的結(jié)構角度對全曲各部分的鋼琴設計加以解析。
1.引子部分
在引子部分,伴奏作者采用琶音柱式和弦以及密集音符得到回旋音型形式首先呈示全曲的基本樂思與速度,為伴唱聲部的進入給予速度與調(diào)性的引導。左手主要采用低音旋律的形式與右手聲部形成對位。
2.主體段落部分
首先,在主體部分第一樂段中,旋律中的強力度下行以及較自由的節(jié)奏,伴奏作者在這里主要給予和弦式以及音型式烘托,低音聲部加入了對位式旋律,在和聲上,采用了大量的換音和弦、加音和弦以及民族化比較濃厚的七和弦等。其次,在第二段落中,主要描寫的吳剛的人物形象,作者在這里主要采用柱式和弦以及變奏型模仿過門手法,在這一樂段的結(jié)尾句時,右手密集型的分解形式,左手采用對位式旋律的手法來烘托整段音樂形象,和聲上主要采用三和弦以及七和弦的形式。再次,在第三部分中,該段落主要描寫“寂寞嫦娥舒廣袖”的舞蹈形象,伴奏作者在這里有意的將該部分的伴奏形式加以變化,由原來的力度型伴奏形式改為了這里的分解以及琶音形式,從力度上加以軟化,和聲上主要運用單純化的和聲,在這里,這一系列的伴奏設計所要表現(xiàn)的是突出嫦娥翩翩起舞的形象性。
3.主體段落部分
首先,第一樂段中,主要采用上方聲部旋律化的進行,加入低聲部的對位旋律,在右手聲部中加入和聲層次,帶有樂隊化的伴奏寫作思維。在這一部分中,鋼琴伴奏主要以宣敘抒情性為主,在“吳剛捧出桂花酒”這一樂句中,伴奏作者再次運用了插入式音型的寫法,以推動音樂小高潮的進行。在這一樂段中,和聲上主要以溫和型的副三和弦進行為主,并且加入了部分七和弦。其次,第二樂段中分為兩個部分,“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這兩個樂句中,伴奏產(chǎn)生變化,原來的高聲部旋律在這里已經(jīng)隱退,這里采用的主要是高音區(qū)的琶音和弦和震音形式以及半分解的無旋律烘托,以突出嫦娥的輕盈舞姿,在襯詞部分則采用帶狀式旋律以及低音區(qū)的柱式和弦。
二、瞿希賢之《蝶戀花·答李淑一》伴奏分析
此曲的旋律與伴奏同由瞿希賢創(chuàng)作完成,作者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同時進行了伴奏的創(chuàng)作,其構思設計較為完整。在此,我們將從結(jié)構的角度對各部分伴奏設計進行解析。
1.引子部分
引子共有13小節(jié),作者在引子的設計中,分為了兩個部分,其第一部分主要是情景的塑造,為全曲奠定基調(diào);第二部分的設計則主要是為了旋律聲部的引入,給予音高以及速度上的提示。
首先,作者主要采用柱式和弦的形式以及ff的力度形式,為全曲的開始造成強烈、激情的音樂情緒,其和聲主要采用離調(diào)化和聲,將第四小節(jié)之后的和弦引向了g小調(diào)色彩,而在第9小節(jié)之時,將調(diào)性回歸至主調(diào)bB大調(diào),并且引子開始便是升三音的三級和弦,這種罕見和弦的運用主要是為了音響效果的需要,并無實際和聲功能。其次,伴奏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八度的低音旋律進行,其在給予旋律聲部提示的同時,還起到了營造沉重的音樂情緒的效果,其力度也由第一部分的ff轉(zhuǎn)為了mp,最后到達pp的力度,其音樂材料主要來自于第一樂句。
2.主體段落部分
首先,第一樂段伴奏織體主要采取兩種形式,“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這兩句中,作者主要采用了稀疏式的柱式和弦在低音聲部做情緒烘托,為旋律聲部留出空間,在小間奏之處采取柱式和弦加入高聲部模仿性旋律手法,突出作品開始之處深厚的感情基調(diào),而后在“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這一句中,旋律變?yōu)檩p盈的旋律表現(xiàn),伴奏則改為了琶音形式以及密集音符的分解和弦。在和聲方面,作者主要采用換音和弦以及加音和弦的形式,突出民族化音樂的特色。其次,在“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這兩句中,作者則只采用了無旋律的十六分音符回旋進行,低聲部則采用對位化的隱伏聲部形式,在和聲上面,在這里作者主要改為了功能化的和聲進行方式。再次,在全曲的第二部分中,也將伴奏類型化為了兩個部分,“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這兩句為第一部分,在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在高聲部采用了六連音加二八的節(jié)奏分解形式,低音伴奏聲部則是運用半分解和弦的形式,這里的伴奏設計也是突出了嫦娥輕盈的舞蹈姿態(tài),和聲上則采用功能化進行為主,兼具民族化音樂風格的和聲走向。
最后,全曲在結(jié)束之時,到達全曲的最高潮,也是革命樂觀主義最強的體現(xiàn),再次,作者在這里將伴奏改為了柱式和弦的形式,在和聲上則與引子保持了一致性,也采用了離調(diào)和弦的形式。力度上也轉(zhuǎn)為了ff,最后不完滿終止于主和弦上。
通過本文分析,筆者從毛澤東詩詞音樂的鋼琴伴奏設計角度對這三首《蝶戀花·答李淑一》予以了細致的剖析,深層次挖掘了毛澤東詩詞音樂中的伴奏特色以及旋律伴奏的寫作規(guī)律,可以更好的為古詩詞音樂的伴奏提供可鑒之材,作為該領域的工作者,有義務對這一課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挖掘。
參考文獻:
[1]魏煌.劫夫創(chuàng)作的毛澤東詩詞歌曲[J].樂府新聲,2006,(04).
[2]陳志昂.論毛澤東詩詞歌曲[J].音樂研究,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