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竹
摘 要:在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對“資本主義”概念進行的合理和適當解讀,既是對學生構(gòu)建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需要,又是高中歷史教學時代性的要求,而這一概念的解讀應遵循歷史性、時代性和針對性的原則。
關鍵詞:資本主義;歷史概念;歷史性;時代性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的使用是非常廣泛而頻繁的,但對于什么是“資本主義”,我們經(jīng)常掛在口頭卻熟視無睹。對于這個問題在今天的學術領域也還是有很多爭議的,有很多不同的解釋?,F(xiàn)代漢語詞典對資本主義的解釋是“資本家占有生產(chǎn)資料并用以剝削雇傭勞動、榨取剩余價值的社會制度。”而《美國大百科全書》對資本主義的解釋則是:“資本主義是一種資本為私人所擁有的經(jīng)濟形態(tài),擁有者可以自由支配其資本以期自經(jīng)營企業(yè)中獲利,這種經(jīng)濟形態(tài)就是資本主義制度?!薄百Y本主義”一詞涉及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社會方方面面,要用簡單的幾句話來概括資本主義是不可能的。
那么,對于“資本主義”這樣一個復雜的概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想對其進行準確的解釋更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這一概念使用是頻繁的,不對其做一定的解釋是不合理的、是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的。如果學生對“資本主義”概念沒有一定的理解,這會給他們理解課本很多知識都帶來很大的困難,甚至可能會產(chǎn)生很多的誤解和錯誤。
以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中“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內(nèi)容為例,教學中需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的意義。因此,我們有必要讓學生明白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認識資本主義的進步性。否則,學生對資本主義萌芽這一知識的理解就很模糊不清了。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中必修2的第二單元是《近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在此,教學中就需要對封建經(jīng)濟和資本主義經(jīng)濟進行一個比較,讓學生明白資本主義經(jīng)濟與封建經(jīng)濟有些什么區(qū)別,認識資本主義相比于封建主義的進步性。
諸如此類的問題在教學中會經(jīng)常遇到,如果對此熟視無睹的話,勢必會給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認識帶來障礙和產(chǎn)生誤解,不利于學生知識結(jié)構(gòu)的形成。
因此,在教學中有必要對“資本主義”這一概念進行適當?shù)慕庾x。雖然,高中歷史教學中,對“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準確地定義是不可能的。并且,高中歷史教學也應對于本身學術界有爭議的問題做過多的分析,高中歷史教學不是搞學術研究。但是,并不說明高中歷史教學中對這一概念不能做適當?shù)?、合理的解讀。適當合理地對“資本主義”概念的解讀對于高中歷史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是因為沒有對“資本主義”概念的解讀對于學生理解教學中關于資本主義的相關內(nèi)容會產(chǎn)生很多障礙和誤解;重要是因為“資本主義”這一概念聯(lián)系到高中歷史知識中的很多內(nèi)容,沒有一定的理解不利于學生知識結(jié)構(gòu)體系的建立。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的解讀又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本身這一概念的定義是有爭議的。那么應該如何對其進行解讀呢?在這一問題上,必須注意適當、合理。解讀太少,不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不利于高中歷史知識結(jié)構(gòu)的建立;過多的解讀會給學生帶來一些不必要的負擔,也可能讓學生產(chǎn)生一些新的誤解。對于“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的解讀應遵循幾個原則:
首先,對于“資本主義”的解讀應遵循歷史性的原則。對于歷史學科概念的理解本應有歷史的觀念,而對于“資本主義”這一經(jīng)歷幾個世紀發(fā)展的歷史概念對于其理解更應該遵循歷史性的原則,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理解。對于“資本主義”這一概念雖不能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有些東西還是約定俗成的,如,資本主義是從封建社會中孕育出來的,社會主義又是它的對立面。這也說明了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歷史性的特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這一概念的解讀就要讓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相對于封建主義是歷史的進步,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其局限性日益顯露出來,社會主義相對于資本主義又是歷史的進步。
其次,對于“資本主義”的解讀應遵循時代性的原則,對其解讀應體現(xiàn)時代的要求。在階級斗爭史觀的影響下,高中歷史教學對于“資本主義”的認識更多是將其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強調(diào)其作為一種剝削制度的局限性,突出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資本主義越來越不能適應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要求,資本主義必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但今天在文明史觀影響下,高中歷史教學中更突出資本主義文明的進步性,其對今天我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借鑒意義。
另外,對于“資本主義”的解讀還應該遵循針對性的原則。教學中不能過多地對“資本主義”這一概念進行抽象的解讀,需要結(jié)合具體的知識、具體的情境進行有針對性的具體解讀。對于“資本主義”概念的解讀要與學生具體的知識背景相結(jié)合,要與高中歷史教材的具體內(nèi)容相結(jié)合,要在有利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前提下進行。
總之,雖然“資本主義”這一概念難以定義,但是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資本主義”概念合理的解讀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新課標要求下,對其解讀應符合高中歷史教學中構(gòu)建歷史課程體系的需要,也應適應歷史教學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張巖.如何理解資本主義:兼評厲以寧的資本主義的起源.中國圖書評論,2006(5):38.
(作者單位 安徽省太湖縣小池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