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權
去蔽
我們要拂拭掉歷史語境在筆墨語言表面形成的遮蔽,使筆墨語言重新回到它的原意。
遮蔽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抽象化的、對于書寫的規(guī)范與抑制:橫平豎直、一撇如刀、懸針垂露、逆入平出……這是文字本身符號性質的必然要求。對于這類的遮蔽,我們多少還能自覺地加以抵制。
遮蔽的另一個來源就往往要“引無數(shù)英雄盡折腰”,那就是二王、歐顏柳趙、蘇黃米蔡……可惡的是,這些書法精英的出現(xiàn),使得我們把他們當作了必然,而不是當作偶然,不是把他們當作參考的經(jīng)驗,而是把他們當作了標準。
海子說:“古典理性主義……代表了作為形式文明和思辨對生命的指稱,圍繞著‘道出現(xiàn)了飛速旋轉的先知、實體的車子、法官和他的車子、囚禁、乘客與盲目的宿命的詩人。古典理性主義攜帶一把盲目的斧子,在失明狀態(tài)下斫砍生命之樹。天堂和地獄會越來越遠。我們被排斥在天堂和地獄之外。我們作為形式的文明是建立在這些砍伐生命者的語言之上的—從老子、孔子和蘇格拉底開始。從那時開始,原始的海退去,大地裸露—我們從生命之海的底部一躍,占據(jù)大地:這生命深淵之上脆弱的外殼和橋;我們睜開眼睛—其實是陷入失明狀態(tài)。原生的生命涌動蛻化為文明形式和文明類型。我們開始抱住外殼。拼命的鐫刻詩歌—而內心明亮外殼盲目的荷馬只好抱琴遠去。荷馬—你何日能歸?!”
摒棄風格符號
過去的藝術,比如書法,自唐代以來,每家都在追求自家的風格。
本來是個人意識的覺醒,然而很快又滑向了醉迷—超脫、恬淡、虛無、冷靜……結果,藝術家醉迷其中,欣賞者也醉迷其中。激情被消弱,痛苦也被消弱,直至麻木不仁。
現(xiàn)在的藝術,我覺得應該走向另外的一個方向,就是要讓人為之感動,要讓人為之震撼。你可以興奮異常,也可以痛苦萬分。
其實,這樣的東西早已有之。
在書法里面,你不妨看看那些簡牘書法和造像書法。它們首先不是讓我們想到什么風格,相反,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不!不是首先想到,而是首先就被打動了—精神為之一振!
只有這樣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書法、真正的藝術。過去那些所謂的風格,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假的東西,是裝出來的東西。所以,它們給我們留下的是什么一副面孔呢?是道德的面孔、文化的面孔。
有了這副道德的面孔、文化的面孔,后世多少人就成了它們的奴隸!就成了它們的犧牲品!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就是我們的文化,這就是我們的歷史!
有多少人可以在精神上與王羲之、王獻之、歐顏柳趙、蘇黃米蔡平起平坐呢?
本來應該是一個個獨立的靈魂,結果都全部拜倒在大師的腳下,用自己的生命去祭奠大師的亡靈。藝術家的生命無一例外地被作為等級符號而存在著,沒有形象,活生生的形象,只有風格符號和等級符號。
過去的書法家,他的風格符號系統(tǒng)一旦成熟,他就要葬身于由這符號系統(tǒng)所織就的羅網(wǎng),并且還要由許多生命為之陪葬!
為什么他要葬身于由他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符號系統(tǒng)所織就的羅網(wǎng)?因為,從那時候起,他本人也就再也不能與外界對話了,他只能通過他的符號系統(tǒng)與外界對話。然后,外界的陽光、空氣都通通被他的符號系統(tǒng)所隔絕,最后,他死在里面。
人啊,還不如一條蟲!
鏡子
克爾凱郭爾真是說得好??!
“你不能看鏡子,不能觀察鏡子,而是要在鏡子中自己觀照自己?!?/p>
古代的法帖也是一面鏡子??!
我們很多人就是在看這面鏡子,觀察這面鏡子,研究它是什么年代制造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在什么環(huán)境下制造的……最后,按照這些研究的結果,也制造了一面相同的鏡子。他們從來就沒有思考過“這面鏡子是用來觀照自己的”這個問題,只是在研究這面鏡子,只是為了制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鏡子。
“如果你以做學問的方式讀上帝的言詞,就是說,借助字典在拼讀,那么你就不是在讀上帝的言詞?!彼?,你喜歡就行,你愛就行,不要研究這些背后有什么依據(jù),有什么典故。你別指望在你的這種愛里分析出什么科學的道理,然后將這些科學的道理告訴任何其他人,而都能夠使他們明了你的愛,愛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私的。
“誰不單獨閱讀上帝的言詞,就會終生每天幾小時地拼讀上帝的言詞,最終卻根本不是在讀上帝的言詞?!?/p>
連上帝的言詞都不是什么亙古不變的真理,我們的愛難道還能找出一個亙古不變的依據(jù)嗎?
現(xiàn)代書法創(chuàng)作元素
大幅作品需要多元素組合,需要多線推進。
不能再用文人的書寫方式來創(chuàng)作現(xiàn)代感的大幅作品了。比如說啟功先生那樣的書法,如是寫幅橫卷,寫它幾十行,那首尾的樣式應該基本差不多吧。
我們要像創(chuàng)作一篇交響樂那樣,而不應該像創(chuàng)作一首小調那樣去創(chuàng)作大幅現(xiàn)代作品。
小調的特點:短小、變化起伏小、流暢、線條清晰;
交響樂特點:恢宏、變化起伏大、歌唱性小、線條復雜。
如是這樣,類似交響樂的書法作品就必須在作者的風格中包含更多的創(chuàng)作元素,反過來,更多的元素可能要削弱風格的清晰度。
樂器獨奏,比如說二胡獨奏,如果沒有伴奏,雖然不受歌唱性的約束,但也還是單線推進的。
傳統(tǒng)的、時間性較強的書法作品近于單線推進。比如《十七帖》、《自敘帖》、《苦筍帖》和《鴨頭丸帖》等等。
原則上,只要在時間上的自然流淌性方面有所削弱,就不能說是單線推進的了。當然,這個單線推進不會像樂器獨奏那樣明顯。
風格不成熟的,特別強調創(chuàng)意的作品,往往不是單線推進的。比如漢簡書法、殘紙書法和造像書法,再比如黃庭堅的草書。
總之,那些看起來筆畫不夠流暢的、變化比較突兀的書法,我們都可以將其視為多線推進的書法。
這樣,不順暢的、不自然的、突兀的就不是一些貶義詞了,反而在多線推進的現(xiàn)代書法作品中,它們完全成了褒義詞,成了必不可少的創(chuàng)作元素了。
意象和語言
周倫佑說:“詩歌應該由意象產生詞匯,而不是由詞匯產生意象?!?/p>
書法亦然。你學到了那么多的語言,它們都表達別人的意象,那你的意象在哪里呢?
意象從哪里來?平時那些書寫的草稿,可能有好的感覺,有某種運動與視覺效果被無意識地表達出來了,但作品不成熟,這樣的作品最有價值,應該被好好保留。當然,這種意象不是主動追求而來的。
有了意象在先,符合意象的語言就是好的語言,不符合意象的語言,再精致、再有來路,也是敗筆。
意象不是風格,意象是表達的主題,風格是表達的手段。有時候,風格成了一種死的結構和線質,這是我所不能容忍的。
每一件作品都要有它獨特的意象,只有在你進行創(chuàng)造、修改、強化、深化的過程中,這個意象才有重復出現(xiàn)的價值。一旦作品創(chuàng)作成功,重復就沒有價值了,否則只能說明以前的創(chuàng)作不成功或不成熟。
每一件書法作品,只有當它成為它自己的時候,才能稱之為“書法作品”,這也就和人一樣,人必須要有自己的生命和自由,而不能成為制度、紀律、主義、理想、道德的部件或附庸。我們不能靠整齊劃一、而要靠個體的生命與自由來征服世界。
偏離產生藝術
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人,至今還一味地認同類似趙孟頫、董其昌乃至諸多正統(tǒng)書風呢?我覺得這一定與大多數(shù)人只看到文字的聽覺語義功能有關,其實作為文字聽覺語義功能的載體—符號已完全由打字、印刷、復印等扮演了主要角色,而不主要是依靠我們用筆寫字,甚至用毛筆寫字了。
藝術產生于某種偏離,書法藝術就產生于符號對聽覺語義功能的偏離,它丟棄了聽覺語意而走向視覺語義。古代已經(jīng)有很多書法大家做出了表率,突出的如懷素、張旭、黃庭堅等等。這個時候,關于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等等感覺都被利用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