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明
摘 要: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就餐文明教育是學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如何開發(fā)利用學校“小餐桌”文化,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等品德教育,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做了可貴的探索。將餐桌文化作為學校的特色化教育,組織開展以此為主題的系列實踐活動,由此拓展到家庭及至社會,并充分說明了開展這項特色教育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特色 實踐 拓展 意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155-01
隨著義務教育階段農(nóng)村學生營養(yǎng)早餐計劃的全面實施,以及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的建立,學生的就餐文明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高這項教育功效,通過餐桌文化促進學生品德教育并推動學校文明建設,已成為學校教育科研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我們圍繞餐桌文化,在學校特色化品德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嘗試。
1 探索特色化教育
我們認為,研究餐桌文化不僅是拓展現(xiàn)代文明的需要,也是開展學生養(yǎng)成教育的需要。我們從教的學校是一所西部農(nóng)村九年制寄宿學校。寄宿制開始實施,食堂剛辦起時,學生的用餐現(xiàn)象極不文明。針對這一現(xiàn)象,學校決定啟動文明用餐行動。從分析學生用餐現(xiàn)狀出發(fā),探索以餐桌文化為切入點的學生養(yǎng)成教育突破口,對餐桌文化的傳統(tǒng)淵源進行了挖掘、探究,力求形成學校在學生品德教育方面的特色特化。行動前期,學校安排學生攝影社、校廣播站小記者、值周學生代表等,對學生用餐時排隊、進餐等行為進行全程跟蹤拍攝,記錄下就餐的真實場面。再通過宣傳櫥窗、廣播站等校內(nèi)宣傳媒體展播后,引發(fā)全校學生大討論,師生們也由此踏上對餐桌文化的思考、實踐之路。
通過現(xiàn)狀反思、多方學習后,廣大師生逐漸意識到餐桌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使每位師生意識到文明進餐不僅僅是學校紀律方面的事,更關乎到個人品德和教養(yǎng)。于是,各班級紛紛開展自編“文明用餐小標語;文明用餐三字經(jīng)”等活動。諸如“丟下的是飯漬,失去的是道德;細嚼慢咽,文明就餐;營養(yǎng)全面,健康發(fā)展”等;六年級學生編寫的進餐格言是“吃飯前,要洗手,對號入座互謙讓;搬飯菜,不能亂,你爭我奪不雅觀……”七年級一班還模仿《弟子規(guī)》自編了瑯瑯上口的警句:“不馬食,不牛飲;不虎咽,不鯨吞;嚼食物,不出聲;嘴唇邊,不留痕;骨與穢,莫亂扔。”綜合各班的文明用餐標語、新三字經(jīng)等,學校提煉出《“文明用餐”導言》,并配上曲譜,編成悅耳動聽的童謠,錄制成歌曲,在每天早、午餐時段通過校園廣播播放。同時,還討論擬定了《學生用餐禮儀指導實施計劃》,明確學生午餐前、中、后三個時段,食堂工作人員、老師、學生各自的職責和要求,并擬定《文明餐桌評比細則》。
2 開展系列實踐活動
以餐桌文化教育為主題,學校號召各班開展系列實踐活動。班會課上,八(1)班的同學們學習了“科學用餐、營養(yǎng)搭配”相關知識后,分成6個小組商討下一周的學校食堂營養(yǎng)菜譜:需按每天一葷一素一湯,加每周兩次水果的方式搭配,考慮營養(yǎng)均衡、口味豐富、兼分析用餐成本和易操作程度,做到一周之內(nèi)菜譜不重復。針對文明用餐行動而開展的“營養(yǎng)午餐我搭配”活動,學生們通過活動了解了健康飲食知識,體驗到食堂工作人員的用心和辛苦。七(2)班團支部設立用餐文明監(jiān)督崗,從排隊刷卡,到領餐入座,從用餐文雅到自我清理殘渣,再到收理餐具等,全程監(jiān)督學生在食堂用餐時的不文明現(xiàn)象。學校結合各班活動并針對各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和能力,在校內(nèi)大力開展各具特色的餐桌文化推廣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每天浪費知多少》跟蹤調(diào)查,配上對農(nóng)民和養(yǎng)殖戶的采訪記錄,讓大家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nèi)涵;開辟“開心農(nóng)場”,由科學老師帶隊,讓學生全程參與開荒、翻地、播種、收割等勞動,并記錄勞動過程,開展“豐收節(jié)”活動,號召大家珍惜勞動成果;組織學生輪流當一天“學校食堂小義工”,讓學生們在參與和體驗中,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并進行回報……“從小事做起在這里不是空談,文明用餐行動效果真好,培養(yǎng)了學生的責任感?!币晃皇程霉ぷ魅藛T這樣評價。
3 文明用餐在校外
我們把餐桌文化教育延伸到校外,首先關注的是孩子在家庭餐桌上的表現(xiàn)如何。由于現(xiàn)實社會中,家庭子女少,獨生子女多,他們跟隨祖輩、父母外出的機會也較多,同樣由于生活太富裕了,孩子被祖輩、父母寵多了,于是有了以下表現(xiàn)。孩子要吃什么,基本上都滿足,更有甚者:一頓飯因孩子要吃什么而改變,大人們也只好跟著吃了;孩子在家吃霸王餐,在外面座霸王席,比如把自己喜歡吃的菜放在自己面前,或是霸道得不讓別人吃,讓大人們難堪不已;諸如坐像不雅,吃相不文明,對桌上的長輩沒有禮貌等等。通過開展發(fā)放家庭餐飲現(xiàn)狀調(diào)查問卷、家長專題座談會等活動,對學生在家庭餐桌方面的表現(xiàn)得到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同時,我們首先把餐桌禮儀教育滲透到《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及《綜合實踐》等課堂教學中去。其次,班級與家庭建立互助互動關系。“父母負責燒菜,孩子負責擺放碗筷,給家人盛飯,一家人輪流洗碗;父母與孩子在進餐過程中互相溝通交流,分享當天發(fā)生的事情……”這是該校一位學生與家長的“文明餐桌約定”。
在文明用餐行動中,該校還通過召開家長會、發(fā)宣傳資料、播放專題宣傳片等形式,號召“小手拉大手”,讓各個家庭的孩子和家長一起擬定“我家的文明餐桌”倡議。學校動員家長一起參與餐桌文化建設,參與對孩子餐桌禮儀的示范、指導、糾正、評價、反饋,及時鞏固和強化對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成果。
除此之外,學校還鼓勵學生爭當小小志愿者,走進社區(qū)、飯店宣講餐桌文明。小小志愿者們號召人們健康飲食、不超量點菜,吃飯時不高聲喧嘩,敬酒不勸酒,在餐廳用餐最好不吸煙;提醒在餐廳就餐的客人用餐后索要發(fā)票;吃不完的食物記得打包回家等等。
4 文明用餐活動開展的意義
小小餐桌,一葉知秋。可以說,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一個縮影,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更可以觀察一個人的品德素養(yǎng)、一個地方的社會風尚。以節(jié)儉為榮、以浪費為恥,合理飲食、文明用餐,從小處看,反映的是個的人格美德;從大處看,折射的是一個學校的文明程度及至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zhì)。小小餐桌,承載文明。我們推行文明餐桌行動,看似小事一樁,卻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文明餐桌是一個學校幸福感不斷提升的主體,也是每一位師生享受生命,追求健康的共同心愿。讓我們用文明握手,與陋習告別,用“小餐桌”帶動“大文明”,為每一位農(nóng)村學生的健康成長喝彩。
參考文獻
[1] 易中天.閑話中國人[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
[2]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