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爽
在學習植物的根和莖這課內(nèi)容時,為了證明植物的莖具有輸送水分和養(yǎng)料的功能,我跟學生采用了教材上的方法,(不過當時我身邊沒有紅墨水,就用黑墨水代替了)。我把黑墨水滴了一些在水里,把帶莖的絲瓜花放入黑墨水中。然后學生預測過了一天,原來黃色的絲瓜花會變成黑色,當時我也是這樣想。于是我決定把這實驗裝置放在教室里供學生觀察,以加深他們的印象。第二天課間,我去教室看效果時,學生紛紛嚷嚷,馬上跑到我身邊對我說:花朵根本沒變黑色,只是花枯萎了許多。我頓時詫異,于是我讓學生想想為什么會這樣,然后回去再做下實驗。
而我自己則認真地想:到底實驗敗在哪一點?首先,我考慮到是植物的問題,因為當時選擇的絲瓜花不太新鮮了,所以容易枯萎,莖輸送的功能相對就弱了。于是我去請教吳老師,而他對我說他當時是用絲瓜的藤做實驗的,效果很明顯,不過他當時是用紅墨水。我突然想到了是不是墨水的問題。于是決定分別做實驗驗證。我拿了紅墨水,摘了三片絲瓜藤,一片絲瓜花。我把一片絲瓜藤的莖和絲瓜花的莖分別直接放入紅墨水中,另一片放入帶紅墨水的水中,再把最后一片絲瓜藤放入黑墨水中。目的是:如果紅墨水里的絲瓜藤變紅了,那說明問題出現(xiàn)在墨水上。再放入絲瓜花是因為第一次實驗用的不是絲瓜藤而是絲瓜花,這樣做也可以證明是不是植物的原因。還有一點,第一次實驗是帶水的黑墨水,如果帶水的紅墨水也沒變顏色,有可能是濃度的問題導致沒變色。那么,放在全是黑墨水里的絲瓜藤如果能變黑,則更能證明這點,如果沒變黑,也就是黑墨水的原因了。
實驗的結(jié)果:放在紅墨水的絲瓜花和絲瓜藤都變紅了,放在帶水的紅墨水里的絲瓜藤有變紅,但不明顯。放在黑墨水里的絲瓜藤沒有變黑。那么我想原因很清楚了,黑墨水不能被莖輸送。有了這個答案,第二節(jié)課我就信心十足地走進教室。學生不斷向我反映的是植物全萎縮了。于是我當時就決定先不上新課,趁著學生的興致把這個問題一起研究并解決了。于是我借著這個話題問有誰回去再做了這個實驗,結(jié)果全班只有兩個同學舉手。我讓他們說出實驗的器材,得知一個是用粉紅的水粉,一個是用藍墨水,都有摻水,實驗結(jié)果都較明顯的變色了,我極力表揚了這兩個同學的探究精神。并且把問題拋給了學生,讓他們想想原因。學生也想到了可能是植物的原因或是黑墨水的原因。經(jīng)過激烈的討論后,我又拿出我的實驗現(xiàn)象,讓學生說說我每做一步的實驗目的。經(jīng)歷上次的失敗和對這兩個同學的表揚,這次學生聽得都很認真,也都猜到了我的實驗目的,最后也得出了正確的答案。同時我鼓勵學生回去再做下實驗,看能不能又發(fā)現(xiàn)問題。突然有個學生問我,為什么會這樣,用水粉和其他顏色的墨水都可以,就黑墨水不行,我當時想到了可能是黑墨水中含有顆粒較大的碳原子不易被吸收,但是我沒有馬上給學生解釋,一方面我沒有絕對的把握,另一方面我想把問題再拋給學生,讓他們學會主動去尋求答案的能力。于是我說:看這次哪位同學能自己去主動解決問題,可以獲得“探究之星”。學生們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當然讓學生去找答案,那么老師就一定要有所理解。于是一下課我就去上網(wǎng)查資料,都沒找到相類的資料,后來偶爾在一篇家庭教育中講到:在黑墨水中有大量的硫酸亞鐵,而硫酸亞鐵能被氧化,會變成黑色的硫酸鐵,硫酸鐵是不會溶解于水中的。植物是很難吸收的,可見莖也就不易輸送。藍墨水和紅墨水的主要成份是水溶性染料。因此,不管是加水的或者全是紅藍墨水,莖也能像輸送水一樣并且突顯了顏色。
思考:這是一個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科學探究活動。當師生發(fā)現(xiàn)了實驗的問題時,學生的積極性自然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有了想解決這個問題的欲望,而此時教師自己在得知困惑后先去努力尋找正確的答案,并不斷的試驗,做到心中有底。然后,在課上將學生這種積極性發(fā)揮出來,讓學生思考原因并猜測可行的方法。因此,我個人認為:學生的“思考”比“實驗”更重要。在這種疑惑面前,能透徹地分析問題、思考問題,那么做實驗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確。不過,這次的實驗失誤也讓師生共同認識到要正確面對實驗中的失敗,并不斷地嘗試,認真分析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所幸,在這次失敗中,我們也學會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