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成斌
摘 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巧用錯誤資源呢?筆者認為:對比錯誤,提高思辨能力;利用錯誤,培養(yǎng)嚴謹態(tài)度;誘發(fā)錯誤,強化知識記憶;質疑錯誤,激發(fā)探究興趣。
關鍵詞:高中英語 教學 巧用 錯誤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061-01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正如沙??梢阅サZ成珍珠,“錯誤”也能成就精彩的教學。錯誤反映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和困難,它是一種來源于學習活動本身又直接反映其學習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同時也使課堂的有效教學反饋成為可能。正如葉瀾教授所言,“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tài),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注意力、合作能力、發(fā)表的意見和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因此,英語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所犯的錯誤,及時糾正錯誤,還應該“放大”錯誤,深入剖析錯誤根源,使學生在錯誤中提高認識,在糾錯中增強能力,促進我們的英語課堂邁向更精彩的境地。
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過:“差錯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能原諒的。”學生在學習中犯錯誤是正常的,同時,錯誤也是通向正確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當正確對待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錯誤,巧妙利用其錯誤,讓學生從失敗中獲得成功,從而增強學好功課的信心。
1 對比錯誤,提高思辨能力
錯誤本身乃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然的環(huán)節(jié)”(黑格爾語)。有時學生的回答可能完全和教師預設的答案相反。此時教師不要發(fā)火,也不要急著拋出答案,而是要含笑傾聽,觀察學生的反應,作出適時恰當?shù)囊龑А?/p>
筆者在講解虛擬語氣時,結合條件從句引導學生分析下面的一組例句。
(1)What would have happened_____ ,as far as the river bank?
A Bob had walked farther
B if Bob should walk farther
C had Bob walked farther
D if Bob walked farther
(2)What would happen_______,as far as the river bank?
A Bob had walked farther
B if Bob should walk farther
C had Bob walked farther
D if Bob walked farther
學生思考后回答說“兩題都選擇D”。其實第一題考查的是虛擬語氣中的省略倒裝,選擇C;第二題考查的是一般過去時的條件從句,選擇D。筆者沒有過多地仔細講解,而是通過引導學生關注have happened和hap-pen,提高了其思辨能力。
仔細辨析雷同部分,關注點滴差異,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乃季S。因此,教師必須潛心鉆研教材,平時研究并積累易混淆的知識點,經常編制雷同題練習,以使學生引起強烈的反響,激發(fā)解題靈感,培養(yǎng)思維的甄辨能力。
2 利用錯誤,培養(yǎng)嚴謹態(tài)度
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是今后提高學習層次還是現(xiàn)在的打基礎,都需要一種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如在新知教學中,學生局限于自己的知識水平,在思考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例如:
誤:I think it is an useful English dictionary.
正:I think it is a useful English dictionary.
在不定冠詞a與an的用法中要注意的一點是:an用在以元音開頭的詞之前;而a則用在以輔音開頭的詞之前。要特別注意的是以u字母打頭的單詞,如useful、univer-sity等,其第一個音標是[j],所以要特別予以注意。這位學生沒有真正理解不定冠詞a放在輔音開頭的單詞前面的規(guī)則,而錯誤的把輔音和輔音字母的關系搞混淆了,這顯然是錯誤的。
學生在學習中正是因為曾有過錯,他才會加倍注意,格外小心。久而久之,學生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會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
利用學生錯誤挖掘其中蘊涵的其它因素,適時、適度地給予點撥和鼓勵,能幫助學生突破原有的思維障礙。教學中進行將錯就錯修正條件或問題的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有效手段,從而讓學生體驗思維的價值,享受思考的快樂。
3 誘發(fā)錯誤,強化知識記憶
在學生形成新知識雛形時,根據(jù)以往學生發(fā)生錯誤的規(guī)律,可以人為地設置一些“陷阱”,甚至誘導學生“犯錯”,再引導其從錯誤的迷茫中走出來,加深認識,從而預先控制了錯誤的產生,同時也使學生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認識結構,喚醒其質疑精神和探究欲望。如:
Who would you like to___________ there with you tonight?
A have gone
B having gone
C have go
D having gone
學生一般瀏覽題目很容易產生have gone的不定式的完成時的結構意識,have go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錯誤答案,應為首先排除的答案,因為have go不符合語法結構。其實,此題首先排除B、D兩個答案,因為would like to后面接動詞原形,不接動詞-ing形式,但在剩余的A、C兩個答案中,很容易誤選would like to have gone為不定式的完成時,這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基本的語法結構。這就是在誘導學生犯錯,在提醒學生關注此題所考查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更為完整的結構have sb.do sth.題中sb.變成了特殊疑問句中的主語了。本句意思為“今晚你愿意讓誰和你一塊去那里?”這樣一來為什么正確答案是C就不難理解了。這樣的過程能夠喚醒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探究欲望。
教學中我們要積極抓住這一寶貴的時機,不失時機地先把錯誤亮出來,變學生的錯誤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資源。如果我們通過“引誘”,使學生將潛在的錯誤呈現(xiàn)出來,再引導他們比較、思辨,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明白錯誤產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避免以后不再犯類似的錯誤,也可以幫助學生從對錯誤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對錯誤的判別能力,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開啟智慧,邁入知識的殿堂。
4 質疑錯誤,激發(fā)探究興趣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有批判精神,讓學生敢于站起來向“權威者”說“不”。在這一理念的倡導下,學生已經不再盲從,不再具有奴性。高考試題其標準性、可信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這也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形成高考試題至上觀,認為高考試題一定是正確的,缺乏自己的獨立見解和批判眼光。殊不知,高考試題中也有漏洞,“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興趣。
翻開2006年福建省高考英語試卷的閱讀理解D篇,文章最后一句話如下:When writing an essay or carrying our project work, you can often discuss with your tutor about the title and topic.高考出題專家也未能“免于犯錯”。教師引導學生質疑這句話,學生查閱《牛津高階詞典》看discuss的注釋:“discuss sth. with sb.”或“discuss with sb. sth.”,沒有“discuss with sb. about sth.”“about”一字必須被去掉!這次發(fā)現(xiàn)高考試題的錯誤著實讓學生們狂喜了一陣子。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找錯、議錯,一起評錯、賞錯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方式。首先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用鼓勵性的語言去評判,使學生用一種愉快的心情去思考問題。學生在“尋找錯誤”的活動中比較、思辨,從“錯誤”中尋找真理。教師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切入教學,有意地給學生準備錯誤,激發(fā)學生去自主探究、思考、辨析、比較,從而發(fā)現(xiàn)錯誤,修正錯誤,最終學得更牢固的真知。
哲學家黑格爾說得好:“錯誤本身乃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然的環(huán)節(jié)?!闭_很有可能只是一種模仿,可錯誤卻絕對是一種經歷,真實而自然,它是通往正確和成功的必經之路。有了錯誤,課堂才顯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有了錯誤,師生才能張揚個性,充滿靈性。教師在遇到教與學的“錯誤”時,寬容地對待學生的錯誤,冷靜地分析錯誤起源,有效地挖掘錯誤中蘊含的創(chuàng)新因素,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引領學生靈活地糾正錯誤,從錯誤中反思,從錯誤中學習,不斷地從“錯誤”走向“正確”,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