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華偉
摘 要: 人文精神乃美術教育之靈魂。高中美術鑒賞課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舞臺。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講述與作品相關的人文知識,并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認同,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漸進式地培養(yǎng)其人文精神。
關鍵詞: 美術鑒賞課 高中生 人文精神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具有人文教育功能。高中美術鑒賞課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舞臺,它通過對古今中外優(yōu)秀作品的欣賞,廣泛接觸多樣化的藝術表現(xiàn)形態(tài),達到提高學生文化藝術素養(yǎng),促進學生人文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如下經(jīng)驗,謹求教于方家。
一、注重講述人文知識
美術教師大多具有美術專業(yè)知識,對強調(diào)學科知識的常規(guī)教學勝任自如。但美術鑒賞課有別于專業(yè)課程,它更強調(diào)學生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美術教師緊隨時代的發(fā)展,學習其他相關知識,并掌握促進學生人文修養(yǎng)的教學方法。
舉例而言,在鑒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時,教師不僅要分析畫中人物和筆法,還要講述畫面背后的人文歷史知識。它不僅是一件現(xiàn)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而且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yè)、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在介紹完畫作的歷史背景之后,為了讓學生了解當今社會的“收藏熱”,教師還要進一步講述該畫作八百多年的流傳史。作為帝王權貴爭奪的目標,它曾輾轉(zhuǎn)飄零,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在這些懸念迭起的故事中,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因此,欣賞這類作品時,教師不僅可以把作品放在社會背景中進行分析、解讀,讓學生了解歷史事實,還可以通過對其收藏歷史的梳理,加深學生對文物收藏的理性理解,以及對國寶的認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可以借助文學知識詮釋繪畫。譬如在鑒賞南宋山水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時,教師除了講解畫面的色彩搭配、構圖等外,還應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的詩句,如唐朝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边M而講述該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將詩人雖然政治失意、處境孤獨,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介紹給學生。這樣搭配欣賞,便可以讓學生輕松領略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藝術趣味。
二、激發(fā)情感認同,培養(yǎng)人文精神
在講述人文知識的基礎上,美術鑒賞課還應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畢竟,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人類的一種重要文化行為,教師的任務之一便是將作品蘊含的思想準確傳達給學生,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認同來培育其人文精神。具體而言,這可以從情感的微觀(個體、日常生活)和宏觀(民族、國家)兩方面分析。
1.微觀方面。
在課程伊始,教師應首先打消學生認為藝術需要嫻熟技巧和高強度訓練的誤解,比如反復臨摹一幅畫數(shù)十遍,而后則通過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從觸手可及的生活點滴處尋找藝術氣息,進而用一種藝術的眼光審視人生,學會在平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點滴美感和樂趣,進而體味生命賦予人生的特殊含義。
譬如,在欣賞羅中立的作品《父親》時,教師如果只是機械地講述“該作品刻畫了中國農(nóng)民的典型形象”,較難觸動當今高中生的內(nèi)心世界。筆者探索出的方法是,教師應首先引導學生在腦海中為自己的父親畫像;然后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曾經(jīng)學過的課文《背影》(朱自清),讓了解的學生互相講述一件自己和父親感動的故事。這樣就容易激發(fā)學生對該作品的情感認同,引導學生對父母的感恩。接下來,教師應引入“羅中立畫的是他的親生父親嗎?”這一問題,將討論引申開去,引導學生將情感擴展到對所有質(zhì)樸、善良的勞動人民的感恩。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檢驗,這種層層拓展的情感思路頗受學生的好評。
2.宏觀方面
人類不同歷史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美術杰作中,除了表達個體的情感訴求外,還能用來傳達相對宏觀的自由民主精神,以及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認同。鑒賞此類作品不僅能幫助學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還能培養(yǎng)其愛國熱誠、民族自豪感,以及對真、善、美等人類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譬如西班牙畫家戈雅的作品《1808年5月3日》是美術史上抗議暴政屠殺人民最為有力的畫作之一。作為浪漫主義的作品,畫家安排一位受害者模仿耶穌做出釘十字架的姿勢,以示受難之意,手掌隱隱出現(xiàn)釘孔。教師在分析畫面蘊藉的同時,可適當講述耶穌受難的故事情節(jié),引導出該畫反映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實踐證明,學生一旦被帶入作品背后的故事情節(jié)中,便會被情節(jié)中的戲劇沖突所吸引,強烈的愛國情感甚至會占據(jù)學生的整個心靈。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將遙遠的歷史場景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感受畫中人物的精神道德力量,從而使內(nèi)心深處得到震撼和陶冶。
除了上述方法外,美術鑒賞教學引入適當實踐也很重要,畢竟實踐中獲得的情感體驗更能讓學生記憶深刻。比如在《民間美術——剪紙》欣賞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民間剪紙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教師應帶領學生進行剪紙的嘗試和實踐,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并進行講解,從而達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同時鍛煉口語表達能力,這是促進學生人文精神不斷提高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全日制普通中學教科書《美術》.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大根.美術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李東.從《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看美術教育之人文性.教育導刊,2004.11.
[4]孫志海.當前人文素質(zhì)教育問題的實質(zhì)和研究誤區(qū)——兼論人文素質(zhì)教育呼喚一種新的教育理論.江蘇高教,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