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文
胡瑞文語錄:
2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
我國高等教育正由大眾化向普及化邁進。1990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只有2.3%,處于普及水平很低的精英化階段。通過擴招,2011年已達到30%,2013年北京市高考計劃錄取率達到了74.6%。
未來十年,普通高校畢業(yè)生有40%左右須進入“藍領”崗位就業(yè),成為知識型工人、知識型農民和知識技能型商業(yè)服務人員。
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有望提前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這一變化呼喚高等教育必須進行轉型?,F在不是大學生要不要當“藍領”,而是大學生如何當好“藍領”的問題。
“大學生還是不是天之驕子?能不能當‘藍領?”近年來,記者一直關注這兩個問題。最近,記者拿到了一份調研報告,其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這份題為“新型國民教育體系構建與公平教育實現機制研究”的課題報告顯示,1990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只有2.3%,2011年已達到30%,2013年北京市高考計劃錄取率達到了74.6%。此報告由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胡瑞文主持調研,張海水、朱曦等研究人員參與完成。這份報告中的許多數據讓記者震驚,記者深深感受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大學生就業(yè)觀念及高等教育進行轉型至關重要。為此,記者對胡瑞文委員進行了專訪。
我國高等教育正由大眾化向普及化邁進
《職業(yè)》:您說2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有什么依據?
胡瑞文:1990年,我國在業(yè)人口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1.9%,專業(yè)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學歷層次偏低。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提出了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任務,而且在1999年啟動了高等教育大擴招。
1990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與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總人數為105萬。經過20年的發(fā)展,2010年高等教育招生總人數增長為1110萬,相當于1990年的10.5倍。
2010年研究生招生54萬人,增長了17倍,其招生人數已大于20年以前普通本??普猩側藬?。2010年普通本??普猩?81萬人,為1990年的12.8倍;成人本??普猩?75萬人,為1990年的7.6倍。
1990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人數為297萬。經過20年的發(fā)展,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總人數增長為3375萬,相當于1990年的11.4倍。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研究生154萬人,普通本??粕?232萬人,成人本專科生989萬人。
《職業(yè)》:這些增長的數字說明了什么?
胡瑞文:說明高等教育適齡人口的入學機會大幅提升。國際上按照18~22歲高等教育學齡人口的毛入學率,將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水平分為三種:15%以下稱為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15%~50%稱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50%以上稱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1990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只有2.3%,處于普及水平很低的精英化階段。通過世紀之交的高等教育擴大招生,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首次達到16%,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階段。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又上升至27.8%,在“十二五”期間每年還將以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提升。據最新統(tǒng)計,2011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為3514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30%,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的中期階段。
1990年,我國高等學校學歷教育招生數為105萬,以當年18歲人口數為基數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率為4.2%(其中普通本??茷?.2%)。20年后,我國高等學歷教育的招生數達到910萬,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率提升為43.8%(其中普通本??茷?2.1%)。
另外還有一個變化是,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展,我國20~59歲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由1990年的1318萬猛增為2010年的10443萬,所占比例由2%提升為13%。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力資本總量也在快速增長。
《職業(yè)》:有人提出,近幾年已經出現了高等教育畢業(yè)生供過于求和就業(yè)難的現象,有必要縮小高等教育招生規(guī)模嗎?
胡瑞文:這個看法有待商榷?!督逃V要》提出了今后十年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目標: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達到40%,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數比2009年翻一番。
提出上述發(fā)展目標有以下兩個背景。一是從國際經驗來看,世界上最成功的發(fā)達國家和轉型最成功的發(fā)展中國家,都是最先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以美國為例,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率先在世界上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到了20世紀70年代又第一個進入了普及化階段。再以韓國為例,在20世紀80年代末,他們的人均GDP是3000美元,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就達到了34%,位于新興轉型國家的最好水平,并在1995年進入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2%的普及化階段。上述兩個國家經濟科技的優(yōu)勢都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我們應該效仿。二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還只有30%,與美國的82%和韓國的91%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2010年我國在業(yè)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比例僅為10.1%,遠低于美國的41%和韓國的37%,所以我們只有繼續(xù)堅持高等教育的穩(wěn)步發(fā)展才能縮小這一差距。
“十一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guī)模年均遞增200萬?!笆濉逼陂g,按普通本??颇暾猩鷶的赀f增1%、成人與網絡本??颇暾猩鷶颠f增2%、研究生招生數年遞增3%測算,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數將超過4100萬,屆時18~22歲高等教育學齡人員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接近或超過50%,我國高等教育開始邁入普及化階段。也就是說,我國高等教育從1990年的精英化階段到預計2020年前后進入到普及化階段,可能只需要經歷30年時間。
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后的大學畢業(yè)生供求呈現新格局
《職業(yè)》:但是,現在確實感覺到大學畢業(yè)生越來越多,他們找工作越來越難?
胡瑞文:是的。20年來普通高校年畢業(yè)生就業(yè)需求量與城鎮(zhèn)勞動力市場可提供的新就業(yè)崗位總量的比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20世紀最后十年期間,我國城鎮(zhèn)就業(yè)崗位新補充人數為7600萬(凈增量與補充自然減員數之和,下同),同期普通高校本專科畢業(yè)生數為750萬,僅為前者的10%。在21世紀前十年期間,我國城鎮(zhèn)就業(yè)崗位新補充人數為1.3億,同期普通高校本??飘厴I(yè)生數為3400萬,上升為前者的1/4。未來十年,預計我國城鎮(zhèn)就業(yè)崗位新補充人數約為1. 4億,同期普通高校本??飘厴I(yè)生數將接近7000萬,預計占到城鎮(zhèn)就業(yè)崗位新補充數的一半。
上述情況表明,在第一個十年,大多數高校畢業(yè)生可進入城鎮(zhèn)勞動力市場前10%的高端白領崗位(在城鎮(zhèn)就業(yè)崗位總量中的前10%為高端白領崗位,20%為中初級白領崗位,其余70%為技能型、操作型的藍領崗位);在第二個十年,只有不到1/3的高校畢業(yè)生可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高端白領崗位就業(yè),另外2/3的畢業(yè)生主要轉向勞動力市場的中初級白領崗位和高技能藍領崗位就業(yè);在未來十年,只有1/5的畢業(yè)生能進入勞動力市場高端白領崗位就業(yè),還有2/5的畢業(yè)生面向勞動力市場的中初級白領崗位就業(yè),其他2/5的畢業(yè)生須轉向高技能藍領崗位就業(yè)。
《職業(yè)》:這樣的結果大學畢業(yè)生能接受嗎?
胡瑞文:現實可能會逼迫他們接受。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畢業(yè)生總規(guī)模與全國白領崗位補充需求數比例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根據人口普查資料,2000年包括全國專業(yè)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在內的白領崗位總人數為7500萬,比1990年凈增了1800萬;加上自然減員數,合計十年補充量為2600萬。同期,普通高等教育與成人高等教育畢業(yè)生數為1400萬,相當于同期白領崗位補充量的54%,其中普通高等學校畢業(yè)生只能滿足30%的需求,呈明顯供不應求的狀況。
2010年全國白領崗位總人數擴大為9700萬,比2000年凈增2200萬,加上自然減員數,合計十年補充量為3400萬。同期,普通高等教育與成人高等教育畢業(yè)生數為4800萬,已相當于同期白領崗位補充量的1.4倍。由于部分有工作經驗的成人高等教育和中職畢業(yè)生參與白領崗位的競聘,獲取了一定比例的白領崗位,普通高校畢業(yè)生在白領崗位的競爭中開始出現供大于求的狀況。
課題組預測,2020年全國白領崗位數將比2010年凈增2800萬左右,加上自然減員數,未來十年總補充量為4600萬。同期,普通高等教育與成人高等教育畢業(yè)生數預計將達到1億,扣除少部分專升本和本升研重復計算的人數后,實際需就業(yè)的畢業(yè)生數為9500萬。
從三個十年比較來看,由于高等教育畢業(yè)生數量的急劇增長,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今后白領崗位的補充量已無法滿足高等教育畢業(yè)生的全部就業(yè)需求,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yè)生轉向藍領崗位就業(yè)成為必然趨勢。
《職業(yè)》: 在這方面,有數據來支持嗎?
胡瑞文:我們認為,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人才職業(yè)分布有變動趨勢。從分大類職業(yè)人才存量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人才中的白領比例逐步下降,藍領的比例逐步上升。過去20年,白領崗位中大專及以上人才總量由1990年的1100萬增加到2010年的5208萬,增長了4倍;藍領崗位中大專及以上人才總量則由1990年的103萬猛增為2010年的2347萬,增長了22倍。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的白領和藍領崗位數比值由1990年的9:1變?yōu)?010年的7:3,今后這一比值還將進一步縮小。
從分大類職業(yè)人才增量趨勢來看,白領的增量比例逐步下降,藍領的增量比例快速上升。2000~2010年白領崗位的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比之前的十年增加了752萬,而藍領崗位的大專及其以上人才增加了1326萬,相當于前者的1.8倍。這一情況說明,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展,本??飘厴I(yè)生中越來越多的人將轉向藍領崗位就業(yè),這有利于提升一線勞動者的文化程度構成和綜合素質。
以上分析表明,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階段向大眾化階段發(fā)展,高等教育畢業(yè)生的供求出現了新格局。這就要求我國高等學校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拓寬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就業(yè)去向:由過去主要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轉變?yōu)榕囵B(yǎng)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和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由多數畢業(yè)生走向機關事業(yè)單位和去一線或二線大城市就業(yè),轉變?yōu)樽呦蛞云髽I(yè)為主的經濟部門和中小城市、鄉(xiāng)鎮(zhèn)就業(yè)。
鑒于以上情況,我國高等教育應由前一時期擴大規(guī)模為主的外延發(fā)展模式轉變?yōu)橐越Y構調整、提高質量為重心的內涵發(fā)展模式。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要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勞動力市場相適應,對各級各類高等學校進行科學定位和合理分工。高等教育學校要通過人才需求預測,調整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科類專業(yè)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實現轉型發(fā)展。
大眾化階段的高等教育需要轉型
《職業(yè)》:這種就業(yè)的現實,需要高等教育何去何從呢?
胡瑞文:我們認為,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需要轉型。
一是在今后十年期間,對高等教育的招生規(guī)模加強宏觀調控,將每年高等學歷教育招生人數的增長速度控制在2%以內,公辦普通高校本科生保持現有招生規(guī)模不再增長,將有限的增量主要投放到高等職業(yè)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網絡高等教育,以及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
二是根據經濟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對各級各類高等學校進行科學定位與合理分工。目前我國“985”與“211”大學有100所左右,占高??倲档?%。其他具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授予權的老本科院校近400所,占高??倲档?6%。另有600多所舉辦歷史不長的新建本科院校,占高??倲档?6%。其他1200多所為高職高專院校,占高??倲档?4%。許多高等學校不安于現有層次,突出表現在學校制定的五年規(guī)劃、十年規(guī)劃中。它們將升格和拔高學校層次作為學校發(fā)展的首要目標。近年來,不少老本科院校爭相更名大學,出現了研究型大學熱、綜合性大學熱、一流大學熱。許多新建本科院校熱衷于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競相升本。這對目前基本合理的高等學校體系結構帶來了沖擊和負面影響。各高校要結合國家、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以及本校的既有定位和實際條件,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辦出學校特色。
三是合理調整不同類型高等學校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和就業(yè)方向。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展,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畢業(yè)生數占當年城鎮(zhèn)新就業(yè)人數的比例,由1998年的18%上升為2010年的49%。同期,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的畢業(yè)人數分別增長了6.6倍、5.5倍、6.3倍。這些數據表明,整個高等教育畢業(yè)生在人才市場上的供求形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由原來的面向高級專門人才崗位為主轉變?yōu)槊嫦蛑谐跫墝iT人才和高技能勞動者崗位為主。其中,研究生的培養(yǎng)目標以高級專門人才為主,以中級專門人才為輔;本科生的培養(yǎng)目標以中級專門人才為主,以高級與初級專門人才為輔;高職高專生的培養(yǎng)目標以初級專門人才和高技能勞動者并重。
以上可作為高等學校各級學生培養(yǎng)目標的大致參考,根據不同學校的類型、學科分工和教育質量等做出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