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詩靜 袁伊旻 王植芳 蔡靜
摘 要 當前高校教學改革中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對學生地位的忽視,其客觀原因是教學改革一直以來是以教師作為主體進行的。本文認為高校教學改革應當以“學生為中心”,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體地說,就是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與科研當中,構(gòu)建一種師生同生共進和諧的教學模式,在注重學生理性知識培養(yǎng)的同時更關(guān)心學生精神品格的塑造。
關(guān)鍵詞 教學改革 “以學生為中心 師生關(guān)系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高等教育的直接目標是為社會培養(yǎng)高質(zhì)量人才,更長遠目的是為未來社會培育“理想公民”??萍己腿蚧瘞碚?、經(jīng)濟和社會的深刻變革促使我們不斷修正對教育的期望,迫切需要我們在教育體系的目標、內(nèi)容和方法上進行改革。在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高校的教學改革是主要內(nèi)容。目前,高校的教學改革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地位在教學改革中沒有引起真正重視。
1 高校教學改革對學生地位的忽視
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在理念、制度和評價體系方面都有明顯變化。首先,教學改革在理念上轉(zhuǎn)向素質(zhì)教育、通識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這些現(xiàn)代教育理念旨在打破專業(yè)狹窄化藩籬,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加強科學基礎(chǔ)、提升人文素養(yǎng),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zhì)。其次,教學改革在制度上有許多新舉措。再次,教學內(nèi)容更加新穎和前沿,一些課程體系能夠與國際主流接軌;教學方法和模式也更高效和多元。最后,教學評價體系也更加合情理。這些變化也使學生的培養(yǎng)質(zhì)量有顯著提高。但是,教學改革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無論在課堂教學還是其他實踐研究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被動性面貌”仍然沒有根本性改觀。
(1)學生仍然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學改革無論怎樣進行,課堂教學重點仍然是傳授知識,只是知識傳授方式應該有所改變。現(xiàn)在各學科知識更新迅速,前沿問題不斷涌現(xiàn),這給教師和學生都帶來挑戰(zhàn)。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xiàn)象沒有根本改觀,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好提升。
(2)學生仍然是問題的“被動思考者”。學生有問題和困惑才會有學習與研究的興趣和動力。但是,在課堂教學上,學生主動就課程內(nèi)容提出自己的問題或者就課程涉及的問題向教師主動發(fā)問的情況很少。沒有問題或不愿回答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明學生對課程興趣不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因此沒有得到完全發(fā)揮。
(3)學生仍然是討論的“被動參與者”。在現(xiàn)代教學課堂,課堂討論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但是,多數(shù)學生仍然不愿參與到教學討論中,仍然習慣以做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習慣以討論的方式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
上述問題有可能不是存在于所有課堂和所有學生中間,或者學生自身也有一些緣由。正如廈門大學副校長潘世墨教授所言,“我國以往和正在進行的教學改革中,絕大多數(shù)的教改實驗還是在以教師為主體的方式下進行的,如何把學生吸引到教學改革中來,同樣是深化教學改革必須重視的問題”。
2 教學改革中學生地位被忽視的原因
教學改革無論從出發(fā)點還是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學生,但是學生完全沒有參與到具體的教學改革實踐中來。學生和教師在高校中的地位容易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學生是高校的“流動人口”,而教師才是學校的“常住居民”。這種印象進而導致高校雖然在理念上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強調(diào)教學的頭等重要性,但是在許多政策措施上都不得不針對教師來實施。
教學改革關(guān)鍵需要教師的興趣和投入,高校管理者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調(diào)動教師的積極性。調(diào)動教師積極性的根本方法應該是尊重知識、尊重教師:“對教學貢獻予以承認和獎勵;相信教師、依靠教師,給教師群體以充分的教學自由;保證經(jīng)費與服務上的投入和支持”等等。而獎勵又更在于公平公正的評價,至少“認真、細致的評價是對教學工作最起碼的尊重”,因為教師在教學改革工作中可能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因此,在評價指標上應該有不同標準和辦法。
3 高校教學改革應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要解決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并且真正讓教學改革惠及學生,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師都應該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高校管理者應該在思路上采取系統(tǒng)思維,更正那種將教學分解為課程設置、教材選定、內(nèi)容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結(jié)果評定等環(huán)節(jié)的還原主義進路,并將學生吸收進教學改革中與教師一起成為教學改革的主體。
首先,我們應該重新看待教學與科研、傳播知識與發(fā)展知識的關(guān)系,讓學生成為教學與科研主體的一部分。通常,教師既是科研主體也是教學主體,由此承擔雙重壓力。既以學生(教學)為中心又以科研為中心的矛盾使教師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無法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次,我們應該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構(gòu)建一種師生和諧的教學模式?!耙詫W生為中心”就是改變教學是教師的“獨角戲”局面。教師不再是在講臺上一個人“獨白”,他或她可以選取自己課題的問題或?qū)W科領(lǐng)域的前沿問題或者精心準備的主題來和學生展開討論。
最后,我們應該使教學改革從理性知識的培養(yǎng)延伸到學生精神品格的塑造?!敖處煈攺呐u者和主導者轉(zhuǎn)變?yōu)榇龠M者,和學生建立‘主體—主體的新型關(guān)系”,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幫助學生健康地成長。其實,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精神品格的塑造與人生觀的正確培養(yǎng)同時蘊藏在理性知識的學習中,體現(xiàn)在對問題的思考以及師生之間的親密交流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開展合作學習,因為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是一種具身化的知識(embodied knowledge),也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學習和發(fā)展,這種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不僅包括個人努力,還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偠灾虒W改革應該使學生在精神、道德、文化和心理層面都能夠得到全面發(fā)展,這樣也可以使改革不只空于形式而沒有實質(zhì)內(nèi)容。教學改革的深化需要教學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共同來推動。
參考文獻
[1] 胡建華.陳玉祥等.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30年.教育研究,2008(10):11-20.
[2] 潘世墨.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深化教學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1(5):78-81.
[3] 張紅霞.從國際經(jīng)驗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高等教育研究,2006(12):60-65.
[4] Erol Inelmen. 2006. Genealogy of a Pursuit for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irst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4:57-64.
[5] 劉秀峰.“以學生為中心”的人生觀教育如何可能.高等教育研究,2012(3):65-70.
[6] Augusto Riveros. 2012. Beyond Collaboration: Embodied Teacher Learning and the Discourse of Collaboration in Education Reform.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31(6):60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