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
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長眠著一位偉人:卡爾·馬克思。在他陵墓下方的碑石上鐫刻著一句舉世聞名的墓志銘:“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從解釋世界到改造世界,這兩句話幾乎濃縮了馬克思一生的理想與實踐,也吸引著其后無數(shù)的智者與英雄前赴后繼。
對于一直在追尋最理想的學術體系來理解與推動中國媒介現(xiàn)實的胡正榮而言,他的宏愿中同樣潛藏著一位學者在面對世界時,那種最本真的沖動與最終極的追求。作為新中國杰出的第二代傳播學者,胡正榮的學術人生滲透著時代際遇與個體命運交相輝映的烙?。洪_放、多元、務實、融通。他說,“沒有普世的學術體系,我想找到一個對中國最具解釋力的理論融合體?!边@就是他執(zhí)著堅持的學術理想,盡管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要實現(xiàn)這個理想,并不容易。
“我最早講的課是社會學”
1982年,因為中學老師的一個建議,原本想學外語、外貿類專業(yè)的胡正榮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懵懵懂懂地成為編采專業(yè)的一名學生?!捌鋵嵣蠌V院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當時想報的學校沒有理想的專業(yè),老師說,‘你平常不是朗讀挺好的嗎,應該上這個學校,我就這樣報考進來了?!眲偵洗髮W的頭兩年,胡正榮對專業(yè)一直沒有產生太大興趣,直到大三時才發(fā)生了改變。
“三年級的時候,廣院有一位剛剛留校畢業(yè)的年輕教師,在課堂上講到外國有一門學科叫做傳播學,我發(fā)現(xiàn)這個學科的視野很廣泛,和社會學有關、和政治學有關,還有歷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這么龐雜、豐富、多元的內容一下子把我的興趣調起來了。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到圖書館借傳播學的書看?!弊尯龢s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個不經意間引發(fā)的興趣,給他的學術人生打開了一扇意想不到的大門。
“當時我們學校已經有幾本傳播學的書了,包括美國社會學家梅爾文·德弗勒那本英文原版的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說實話,那時候并沒有完全看懂,但是卻因此對傳播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绷钊朔Q奇的是,初出茅廬的胡正榮在看完德弗勒的書后,竟勇敢地給當時還在邁阿密大學任教的作者寄去了一封信,討論書中的某些觀點。而更讓人驚嘆的是,隨后德弗勒不但回信了,還同時給胡正榮寄來了一本研究中國傳媒的著作供他參考。這段經歷給了胡正榮記憶猶深的影響,“德弗勒的回信對我個人未來學術方向的暗示與鼓勵是難以估量的,我覺得這個正面暗示一下子激勵了我,如果他當時給我一盆冷水的話,我可能也放棄了”。
1986年,胡正榮本科畢業(yè)后留校,1988年正式走上講臺的他又遇到了一個新的拐點?!皠傞_始我想講傳播學,但是那個時候有一種觀念,認為傳播理論就是新聞理論,兩個差不多,沒必要再開這門課。因為之前看過幾本社會學的書,后來又從頭到尾去旁聽了一門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課程,于是我又提出要講社會學,系里決定讓我試試。就這樣,從1988年到1993年,全校的社會學都是由我來講?!比绻f德弗勒的回信給了胡正榮一次鼓勵和召喚,那么連續(xù)數(shù)年的社會學授課經歷則帶給胡正榮難能可貴的學術積淀與思維訓練:“社會學訓練了我的思維角度,為什么后來我喜歡從社會學角度去看問題,比較關注社會矛盾、社會變遷等,絕對是受了那個階段講授社會學課程的影響。”
不得不注意的是,與同時代成長起來的傳播學者相比,胡正榮這段自稱為“誤打誤撞”的學術旅程顯得有些與眾不同?!拔矣X得整體而言,中國的傳播學研究在學科背景上存在著一個遺憾,就是現(xiàn)在的傳播學者們之前要么是學新聞的、要么是學中文的,這個比例大約會占到百分之八九十。其實我們真正做了傳播學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傳播學所要用的理論體系、研究框架、思維邏輯,大多數(shù)反而是來自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語言學,甚至包括后來的文化研究、政治經濟學等。也就是說,學科交會越多,傳播學才越容易出成果。而我們整個傳播學研究存在學科背景的結構性遺憾,并且這個遺憾直到現(xiàn)在依舊存在?!焙龢s接著說,“當然,有些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了,一些其他學科背景的學生也在走進傳播學的研究領域,我認為這是對的,也是必須的。我們可以看看國外,比如我上次參加的那個愛爾蘭大會(注:2013年愛爾蘭都柏林舉辦的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年會,IAMCR創(chuàng)立于1957年,是世界最大的傳播研究國際性學術組織之一),與會的學者不是學政治學出身,就是學經濟學、心理學的,當然也有新聞傳播學的,反正學什么的都有,總之,學科之間越交叉,才可能越有創(chuàng)新。”
“我的優(yōu)勢介于海外學者與國內學者之間”
20世紀80年代的北京廣播學院曾經培養(yǎng)出了一批走出國門繼續(xù)深造的優(yōu)秀學子,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如今已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的知名學者,并且對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發(fā)展起著中流砥柱的推動作用。與同時代的他們相比,胡正榮自稱“土生土長”,而這位從90年代起就頻繁出入國門、孜孜追求國際化的本土學者,卻對自身的學術定位有著非常清醒的把握,并且還有著與之相應的對學術責任的理性擔當。
“在整個中國新聞傳播學的華人學者這個圈子里,包括國內的學者和海外的學者,我跟他們確實有些不一樣,我有點介乎他們之間。為什么這么說呢?一方面,我是國內傳播學界里國際化走得最遠的人之一,因為我出國比較早,語言條件也比較好;另一方面,跟海外的學者相比,我雖然沒有像他們一樣接受過嚴謹?shù)膶W術訓練和擁有更優(yōu)越的國際化平臺,但是我比他們更了解中國現(xiàn)實,并且能夠獲得更多的有關中國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焙龢s坦言國內社會科學的學術根基與研究方法較之國外要單薄許多,缺少系統(tǒng)的海外教育經歷也是他無法更改的遺憾,但正因為如此,他更加清楚自己想要超越的以及應當堅守的分別是什么。
“我出國開會也好,講學也好,基本上都是跟海外的主流學術圈打交道,我的語言能力和學術話語讓我可以與他們直接對話。同時,這么多年下來,我也一直跟國內的傳媒決策者、管理者、從業(yè)者都保持著一線的交往,他們會跟我談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換句話說,與海外的學者相比,我能夠聽到、看到、了解到最真實、最一手、最符合中國實際的素材和資源。我的優(yōu)勢恰恰介于海外學者與國內學者之間?!?/p>
正如他所說,1994年,因為出色的德語水平,胡正榮爭取到了由德國之聲舉辦的為期兩個月的“新聞與時事報道”培訓班的資格,在那個出國機會異常珍貴的時代他先后走訪了德國多地。這是他平生第一次出國,也是帶給他極大觸動的第一次。從那時起,胡正榮就產生了強烈的國際意識,并且在“走出去”的意愿下開始了越發(fā)頻繁的國際學術交流。將近20年間,他先后走訪了德國、英國、加拿大、瑞典、美國、比利時、愛爾蘭、韓國等許多國家,通過參觀考察、合作研究等多種形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學術滋養(yǎng)與視野開闊,胡正榮說,“學術只有放在國際性背景下才可能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這是他的心得,也是他的標準。
盡管如此,胡正榮對學術殖民主義與西方話語霸權同樣保持著相當?shù)膶徤髋c警惕。“我對西方的東西全盤接受的階段應該是在十年前左右,那是第一次在加拿大做長期的訪問學者。因為之前對西方并不了解,我開始大量閱讀西方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傳播學方面的書,我發(fā)現(xiàn)學術流派簡直太多了,框架、模式、理論、方法也非常多。那時候真的覺得好有營養(yǎng),感覺特別有收獲。但是,那個過程會過去的,因為你不能光吸納,你還必須要反思,‘學而不思則罔,你終究是要把那些理論拿過來解釋中國的?!?/p>
正是在反復思考如何解釋中國的過程中,胡正榮開始了最初的反思?!坝行W者試圖用一套成型的海外理論來解釋中國,我有時候覺得不是太管用,因為他們分析的那些根本不是中國的現(xiàn)實。換句話說,有些學者完全是為了迎合他們理論的有效性而找一些中國的案例來說明問題,但是那些不能夠證明他們理論的,甚至和他們的理論相反、相悖的大多數(shù)的中國現(xiàn)實,卻被他們省略、忽略掉了?!焙龢s繼續(xù)談道,“2005年我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做了半年research fellow(研究員),2006年我又作為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勒沃霍姆訪問教授(注:Leverrhulme Visiting Professor, 勒沃霍姆基金會專門資助文化教育,每年資助不到20位全球一流學者訪學英國)在英國待了半年,回來之后我就越來越反思一個問題——如果完整地把西方那套東西搬過來究竟適不適用?而這恰恰是每一個海內外學者都必須反思的問題?!?/p>
胡正榮深有感觸地說道:“我們應當承認中國確實沒有形成自己的傳播學理論體系,但如果真的把西方那一套直接拿來解釋中國的現(xiàn)實,至少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在很多時候是隔靴搔癢的。因為我了解那些理論中所描繪的情形在中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兒。所以這幾年國際學術界也在探討這個問題,有人提出de-westernized communication(傳播學去西方化),正是因為現(xiàn)在的金磚國家、發(fā)展中國家,具備自身發(fā)展模式的已經越來越多,很難把西方的民主、自由等套在中國的環(huán)境下。盡管我們也不反對民主、自由這些概念,但是這些概念在國與國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別確實是太大了。所謂‘淮南為橘,淮北為枳,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所以這么多年下來,我?guī)缀蹙陀巫咴谶@兩個群體之間,雙方的營養(yǎng)我都在吸納,因此我也時常困惑:我究竟要用什么樣的體系來解釋中國。”
“學術研究就是尋找最具解釋力的框架和方法”
胡正榮曾經把自己的學術道路劃分為三個階段:1986年至1995年是受到“傳播學召喚和學術起步”的幾年;1996年至2003年是完成博士學位攻讀并且在國際視野的推動下實現(xiàn)“學術研究上路”的關鍵性進階;而2003年以來則被他稱為是“遠未完成的國際化”。對于第三段依舊在路上的征程,胡正榮對自己還有著更細致的解讀。
“如果細分的話,2003年至2006年應該算一個吸納、咀嚼、回味的階段。我開始把在國外學習到的東西應用到我的研究中去,所以這個階段中我發(fā)表的一些論文和我過去的學術立場都不太一樣,我自己也認為我的學術視野變寬了?!闭窃谶@幾年間,胡正榮先后發(fā)表了若干具有轉折意義的代表作,包括2003年的《后WTO時代我國媒介產業(yè)重組及其資本化結果——對我國媒介發(fā)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注:發(fā)表于《新聞大學》,2003年秋季號),英文論文The Post-WTO Restructuring of the Chinese Media Industri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Capitalization (注:發(fā)表于Journal of 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2003,Vol.10.4),以及2005年的《我國媒介規(guī)制變遷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識形態(tài)來源》(注:發(fā)表于《新聞大學》,2005年春季號)等等,這些文章的出爐真實反映了胡正榮在理論框架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方面所做出的嘗試以及他對日益明朗的學術理想所付出的努力。
“剛開始讀博的時候,我也是什么熱研究什么,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2003年從加拿大訪學回來以后,對批判學派的東西開始接觸比較多,所以后來做研究的時候,我的框架基本上都是從批判的角度來做,大部分采納了政治經濟學的東西。但是與此同時,我也不排斥意識形態(tài)分析,也不排斥文化研究。我認為學科是交融的,研究方法是交融的,框架體系同樣如此。做社會研究絕對不能單一化,必須要多視野、多角度地分析問題,所以對我來說,有解釋力的東西我都要用?!?/p>
“為什么說國際化的階段仍是未完成的呢?就是因為我前面提到的反思問題。我已經吸納了國際化的一部分東西,雖然不能說很成熟或老道,但我總在想:我吸納的這些東西是否管用,當它不管用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畢竟,傳播學的研究是要有地方性特點的,將西方通用理論當作一把能開所有鎖的鑰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考慮的是,能不能有一套框架和體系,可以對中國的現(xiàn)實做非常有力的解釋。應該說這是2006年以后我一直在思考和尋找的東西,但是還沒有答案。不光是我沒有答案,世界各地的學者們都沒有答案。所以,學術研究其實就是不斷尋找對現(xiàn)實最具解釋力的一套框架和方法,而這恰恰是最令我困惑的。”
實際上,這個令胡正榮感到困惑的問題還有著更為深刻的背景?!靶侣剛鞑W的研究就各國來說體系是不一樣的,你不承認都不行。這和我們了解傳播學有批判學派和經驗學派的區(qū)別是相似的。像美國以實證為主,非實證的他們根本看不上。而歐洲有文化研究學派、政治經濟學派,他們卻認為并非一切都可以測量。再比如法國的后現(xiàn)代和德國的后現(xiàn)代也都不一樣。經濟學里同樣有芝加哥學派、凱恩斯學派。心理學還分實驗心理學、精神分析等。西方僅僅政治理論就有很多,包括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還有女性主義、環(huán)境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等。所以說,世界上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學術體系,沒有的?!焙龢s認真地說道,“如果說哪個國家的新聞傳播理論已經有現(xiàn)成的東西,并且做得很成熟,我們就直接拿過來用,這絕對是自我矮化和奴化,反而不是科學的態(tài)度?!?/p>
“所以,雖然不可否認各國文化之間有相通之處,但是任何文化和經驗也存在著本土差異。誰敢否認地方性經驗和地方性知識是不存在的,我認為那就不是一個嚴謹?shù)膶W者?!焙龢s笑道。
“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是鋪路”
胡正榮對于個體命運和時代環(huán)境之間的關聯(lián)時刻保持著清醒的認識,這很容易讓人感受到他發(fā)自內心的謙謹與自持。他曾說,他個人的發(fā)展受惠于難得的歷史發(fā)展機遇,他在事業(yè)上施展才華的20年,正是北京廣播學院大發(fā)展的20年,是中國媒體大發(fā)展的20年,也是中國社會大發(fā)展的20年——“我出生在一個很有利的時代,簡單說,就是生逢其時”。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當然也不排除個人的努力,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很勤奮的,因為不時刻準備著,機會來了也不會屬于你。但是我幸運的地方就在于,我進入這個圈子很早,上大學就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我第一次參加全國傳播學研討會的時候(注:1993年6月,第三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由中國社科院新聞研究所與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在廈門聯(lián)合主辦),算是年齡最小的。當時與會的包括戴元光、段京肅、李彬、郭慶光、張國良等,我和他們的年齡小的差六七歲、大的差十幾歲,所以說我很幸運很早就進入了這個圈子。當然,在我眼里,我們都不是第一代傳播學者,北京廣播學院的苑子熙、中國人民大學的張隆棟、復旦大學的鄭北渭,這幾位老師真的是在國內三所高校里最早引介傳播學的。我們不能苛求那一代人的知識結構怎么樣、外語水平怎么樣,雖然他們并沒有做深入的研究,但最起碼他們那時候已經開始介紹了,我始終認為一定要尊重老一代學者?!?/p>
正如他所說的,從1978年傳播學正式引入中國算起,早期的傳播學研究者為學科的建立和傳播學教育的開啟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些人當中,除了胡正榮所提到的苑子熙、張隆棟、鄭北渭幾位元老之外,還包括復旦大學的陳韻昭,中國人民大學的林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的張藜、徐耀魁等一批資深學者,并且逐漸形成了南北呼應的兩大學術陣地和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學術共同體。作為老一輩領軍人物,他們對早期中國傳播學的貢獻可謂功不可沒。
說到這里,胡正榮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上一代人完成的使命是引介的話,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典型的鋪路。我們不指望馬上就建高樓大廈,因為我們這代人由于自己的學科背景、學識經驗各方面的原因,只是在引介的基礎之上做了鋪路的工作,也就是使傳播學在國內先初步建立起來了,并且確立了它的學科地位。但至于是不是奢華、有沒有修飾,那個先不談,我們的使命就在這兒了。所以說,如何讓傳播學更有實力、更加豐富,并且被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認可,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程,這需要下一代來完成?!?/p>
“做一個對社會有直接干預的學者”
對于“學者”這個身份,胡正榮對自己有著非常明確的詮釋與定位:“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愿意追求做一個對社會有直接干預的學者。我想,即便是出世的學者,他們也是希望對社會有干預的,尤其是做社會科學。沒有書齋里的政治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至少我個人的價值判斷是,傳播學者還是入世一點好,要能對這個社會的傳播行為、傳播框架起到一種積極推動的作用?!?/p>
或許正因為此,胡正榮所承擔的研究課題都保持了對媒介現(xiàn)實積極推進的一貫傾向,例如1996年立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廣播電視(含有線臺)管理研究”,1999年和2000年分別主持的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項目“廣播電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與“西部開放中的廣播電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2000年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廣播學院廣播電視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廣播電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以及2002年再次獲批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點項目“21世紀初我國大眾傳播媒介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等?!白鲆粋€積極入世的學者”,這在胡正榮的學術人生中并非一句功利的表態(tài),而恰恰是他用一以貫之的堅持和真才實干的鉆研來兌現(xiàn)的承諾。
“因為這樣一個價值取向,所以在做研究的時候,我也傾向于做這樣的課題。雖然我也不排斥做純學術的研究,但是這些東西更能對當下中國的傳播實踐產生干預。盡管媒體、政府不見得會完全采納我們的建議,但是這對他們的決策或多或少會有一點影響,所以我覺得這至少是我們當下這一代學者應該做的事情?!?/p>
說到這里,胡正榮聊起曾經的幾段經歷?!拔覀冊缧┠曜鲞^一個研究海外傳媒集團的課題,還有后來給總局做的一兩個項目,這些中宣部領導都作了批示,當時的中宣部副部長徐光春把我們叫過去談話,讓我們感到他們愿意傾聽不同學者的聲音。此外,我們也參與過很多總局的決策過程,比如他們要對某一類節(jié)目進行管理之前,也會聽聽我們這些學者的意見。包括我們對地方媒體也做過一些特別有針對性的研究,像內部改版、組織結構調整,甚至全媒體架構等。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其他一些臺也在按我們的模式做。慢慢地你就會認識到你的研究不敢說改變,但起碼是能幫助現(xiàn)實向前推進一點。我覺得這樣挺好,作為學者,應該有干預社會的使命,盡管不敢說這是唯一的,但也是應有的使命。”
“不要把學術的批判性帶到工作和生活中”
除了學者身份之外,胡正榮還一直承擔著繁重的教學管理任務。1994年,28歲的他出任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副主任;1998年,還在攻讀博士學位的他升任校教務處處長;2005年,改任校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2006年,不惑之年的他正式擔任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而在此之前,他還以34歲的年齡被譽為中國傳播學界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毫無疑問,胡正榮最令人驚嘆的,還有他多元身份的整合智慧。
“在很多場合我都說過,做管理者和做學者,在很多情況下是極端沖突的。做管理者要學會圓潤,要協(xié)調和處理好矛盾,要懂得平衡,還有的時候要有時間設計,注重輕重緩急,管理工作是需要技巧的。而學者卻不是這樣,學術研究要求一針見血,要對現(xiàn)實有及時反應。學者必須非常獨立、非常批判,見到不順眼的必須說出來,這與管理者有很大的差別??偠灾芾碚呤翘幚砻艿?,而學者是發(fā)現(xiàn)矛盾的,所以游走在這兩個角色之間,有時候會有快分裂的感覺?!焙龢s笑道。
“好在我28歲就當新聞系副主任了,在這方面還有些磨煉。我的原則就是做事不琢磨人,尤其在行政管理崗位上,我始終給自己這樣的定位。某種意義上我更傾向的是能不能把事兒做成,以事為本、就事論事,找到癥結、不扯閑話。所以我喜歡用簡單的方法去處理一些問題?!?/p>
除此之外,胡正榮還談道,“我覺得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保持一個好心態(tài)。好心態(tài)就是要寬容一點、豁達一點、開放一點。千萬不要把學術的批判性帶到工作和生活當中,我一再說這句話。其實一個好的學者往往就是學術是學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學者一定要在學術上保持高度的批判、高度的敏銳、高度的一針見血,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就無法與人相處、跟人生活。所以我一再強調不要把學術的批判性帶到生活和工作里來,只是這點并不容易做到”。
胡正榮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的語言表達和他的行事風格一樣:精準、高效。盡管他一直以國際化和前沿性的高標準不斷審視并反思自己的學術道路,但是即便今天再翻看他十余年前接受的訪談和撰寫的文章,仍然不得不佩服他敏銳的洞察力和富有創(chuàng)見的高瞻遠矚。這源于他的眼界,更得益于他的智慧。
訪談的最后,胡正榮不忘談到對年青一代的期待:“第一是要國際化,當你擁有全球的視野和眼光的時候,很多問題便會一覽眾山?。坏诙且佑|中國的現(xiàn)實,你不了解中國,又怎么能做中國問題的研究呢?”
他頓了頓,說:“簡單地說,就是既要頂天,也要立地?!?/p>
這是他的期盼,也是他的寫照。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當代杰出新聞學者口述實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10CXW001;特別鳴謝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學生李慧琪為本文整理原始錄音素材)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