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萍娥
〔關鍵詞〕 數學教學;構建;知識
網絡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09—0059—01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知識積累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時刻注意知識的縱橫聯系,使之系統(tǒng)化、條理化,形成一定的知識網絡。下面,筆者就如何聯系新舊知識,構建知識網絡,談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一、整體出發(fā),縱觀全局
小學數學教材是小學生獲取數學基礎知識和必需的數學技能的基本渠道。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既遵循學科本身的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小學數學全套教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而每冊教材乃至每個章節(jié)也都各自構成一個小整體。因此,教師必須從整體出發(fā),縱觀全局地組織教學。首先必須明確每冊教材乃至每個章節(jié)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在進行章、節(jié)備課時,更應對章節(jié)教材的知識結構了如指掌,還得理清每一個基礎知識點的來龍去脈,以利于在每堂課的教學中瞻前顧后,居高臨下,以整體統(tǒng)帥局部。
如,低年級學生在學習“0”的概念時,教師既應講清,在數學中“沒有”可以用“0”表示。同時還應指出除此之外,“0”在數學中還有許多作用,在日后我們將繼續(xù)學習。
二、溫故知新,新舊對比
當新舊知識有著緊密的邏輯聯系時,教師一般應緊緊地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結點,在復習相應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出新知識。如,教學“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時,可在復習一位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導入。又如,組織學生學習“小數加減法”時,通過復習整數加減法的法則引入新課。再如,學習“質數、合數”的概念時,以因數的概念為基礎進行引入……這樣做,可以充分發(fā)揮舊知識的正遷移作用,經過調整、轉化,使學生駕輕就熟地掌握新知識,使新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
在溫故知新的過程中,關鍵是教師除了要緊緊地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結點外,更主要的是一旦學生初步掌握新知識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比較,比其相同,較其相異。如,學生初步學會了“小數加減法”之后,通過與整數加減法的法則相比較,發(fā)現整數加減法法則同樣適用于小數加減法,所不同的僅僅是“相同數位對齊”的表現形式不一樣。整數加減法只要把末位對齊后,相同數位就對齊了,而小數加減法則必須先把小數點對齊,才有可能做到“相同數位對齊”。至此,學生就把新知識完全納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進而促使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得到擴大、發(fā)展。
三、復習歸類,建構網絡
盡管小學數學教材本身有著比較嚴密的系統(tǒng)性,教師在教學中還是應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學生不可能把一個章節(jié),一冊教材“一口吞下”。因此,每過一個階段(學完一節(jié)、一單元、一冊書),教師就應組織一定數量的復習課進行整理。復習的目的之一就是組織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歸類整理,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對那些分散在各個年級教材中的知識點,更有必要組織學生系統(tǒng)復習,把零星的知識構建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
如,在進行小學“幾何初步知識總復習”時,先從點出發(fā),引導學生理清直線、射線、線段的聯系與差別;然后由直線引出平行線和垂線,由射線引出角和角的分類,由線段引出一系列面的概念;之后由面出發(fā)引出體的概念;最后組織學生列表歸類。這樣復習,就能把之前分散學習的概念聯系起來,串成一線,聯成一片,結成一網,使概念的層次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運用。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建構知識網絡是行之有效的。它能幫助學生在學習數學新知識的過程中,及時有效地組建良好的知識結構,促使學生的數學認知策略逐步優(yōu)化、完善,數學認知結構不斷擴大、發(fā)展,最終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