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佳佳
【摘 要】為了使學生擺脫 “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寫作困境,而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筆者在作文教學中注重改革課堂教學,善于點撥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習慣,最終形成一定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作文 興趣 生活 對話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隨著現(xiàn)今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也愈發(fā)受到教學者的空前關注??墒牵驗殛P注,甚至過于注重,也讓作文教學一次次走進了死胡同,認為作文就是作一篇文章,故而在教學中,突出了文的教學,恰恰把最重要的因素——人,給失落了,教學成了單一的說教。課前,教師把戲中的臺詞背得滾瓜爛熟,課堂上,盡自己的十八般武藝,展演得淋漓盡致,也可算得上是粉墨登場了。然而,臺下,學生則是昏昏欲睡,欲罷不能。聽到寫作,更是滿臉的不情愿,滿身的無奈。那么如何讓學生敢于甚至是善于來表達呢?
一、興趣,拉近學生與作文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首要的任務,就是創(chuàng)造一種吸引力。心理學家認為,只有當人喜歡某事或某事物,才會把它做得很好。也常有人把“興趣”比做最好的老師。其實,培養(yǎng)興趣,就是創(chuàng)設一種引力。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強調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可見,興趣是積極探索某事物或進行某項活動的傾向,是求知獲藝的先導,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也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因此,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走出“怕作文”的陰影,喜歡上作文。只有讓學生對作文感興趣,學生才會樂此不疲。葉圣陶說:“作文的根源是發(fā)表的欲望,正如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怕”“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睹姶笮颉分兄赋觯呵閯佑谥卸斡谘?,言之不足,故歌詠之。因此,興趣才是作文的根源,學生只有對文章產(chǎn)生情感,才能拉近學生與作文的距離。
二、生活,讓學生體驗作文的快樂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學生的作文,往往出現(xiàn)言之無物,泛泛其談,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假話、套話、空話,故有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現(xiàn)狀。如何讓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觀點,他推行在生活中,學會學習,獲得感受。大自然是習作素材的大倉庫,有著無窮無盡的原材料,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我們時常發(fā)現(xiàn)學生一談作文,就托起兩腮,緊皺雙眉,咬動筆桿,一副無從下手之象。雖費了好一段時間的搜索枯腸,苦思冥想,卻依然無從落筆,白紙一張。
對此,我們必須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把命題作文改為隨意作文,讓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把自己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事,發(fā)現(xiàn)的物,按自己的邏輯寫出來。作文教學不僅僅局限于教室這個小課堂,而要盡量的讓學生接觸自然、社會,讓學生到社會實踐和大自然中去汲取寫作的源泉,把作文與生活實踐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鼓勵學生寫眼前的景、身邊的事,抒心中的情,在生活中學習寫作,以此誘發(fā)學生寫作的欲望,點燃學生寫作興趣的火花。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歇?!?/p>
三、對話,給學生鋪就作文之路
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我國心理學家林傳鼎說過:一個人腦子里裝著某些知識是一回事,但當這些知識為他們需要時候能否加以利用是另一回事。作文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學生作文,無論是審題立意、布局謀篇,還是遣詞造句、推敲修改,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思維。但是我們的孩子,正處在兒童時期,盡管他們也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積淀,可他們認識世界和感受世界的能力還處在淺層狀態(tài),往往不能在某事物上注視較長一段時間,它們的思維能力一般有局限性,他們會觀察某些事物,但卻不解其意義,找不到事物之間的內部邏輯關系,寫作文時常常難以確定其中心或主題。因而在教學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找尋生活題材,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碰撞就會有火花,通過“對話”這一平臺,抓住瞬間的靈感,把一些支支點點串連成段。
有教師執(zhí)教一堂作文課——《牙》,一開始就讓學生一起談有關“牙”的奇聞趣事,可以說說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也可以說說別人身上發(fā)生的有關“牙”的事情。有學生說起拔牙的危險經(jīng)歷,有學生說起用假牙去嚇人的樂事,有學生說與乳牙再次相會的緣分……等他們爭先恐后,七嘴八舌傾吐的時候,創(chuàng)新的思維就在不斷地被拓展,寫作的火花不斷撞擊感染,就連一開始腦中一片空白的學生在同伴眾說紛紜的故事中被影響,回憶起自己的“人牙情緣”,說著說著,為了能更好地更完整地讓別人了解我的故事,自然而然就步入了“動筆”的階段。一位數(shù)學老師聽了這堂課后感慨:我竟然不知道這是一堂作文課,這種無痕狀態(tài)下的作文課真的很輕松,每個學生寫出了一段長長的屬于自己的話。
“文章天下來,得失寸心知”,作文與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的密切和重要。要把學生的作文從傳統(tǒng)的枷鎖里解放出來,讓學生走出心靈的陰影,與童心一起放飛,不再談文色變,不再望文興嘆,這些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思考,并傾注我們的熱情投入到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陳秉章. 小學作文教學藝術論.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
[2]巢宗祺.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程 翔. 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語文出版社, 2000.
[4]周慶無. 語文教學現(xiàn)代論.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5]雷元周. 縱橫對比形更明. 語文周報,2005(1).
[6]韓保忠. 我教學生寫作文. 全國語文教師四項全能競賽獲獎作品精選. 珠海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