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
摘 要:教學是互動的過程,是引導學生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就不能一味將學生置于被動地位,應結合教材靈活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地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學生飽滿積極的熱情被激發(fā)出來,就能踴躍、滿懷熱情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
關鍵詞:興趣 情境 引導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207-0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讓我學”為“我要學”,一直是我深思的問題,并在教學中做到了以下嘗試。
1 巧設導語,吸引興趣
萬事開頭難,在導入新課的時候,巧妙設置情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輕松走入知識的殿堂。為此,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讓學生因好奇而欲學;出示實物,在觀察中引發(fā)思考,使學生因探究而樂學;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觸發(fā)學生的共鳴,熱愛學習;描繪畫面顯現(xiàn)形象,產生美感,使學生愛學……恰當?shù)膶?,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1.1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呈現(xiàn)認知主體
在將要講授《散步》一文時,文中一對年輕夫婦的兩個脊背承載著對父母的感恩和對兒女的關愛,這濃濃的情,這深深的意,那輕松、巧妙的文筆,都是給學生最好的給養(yǎng),為了學生能夠很好的領悟、吸收,在教學此文的開始時,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在黑板上用紅粉筆畫一個大大的心形,并在心形的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各設置了一個空缺進行填空,在旁邊寫下“我、父親、母親、奶奶”字樣,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如何安排自己及家人在心形上的位置,學生說法不一,以此激起學生的興趣,產生好奇。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多角度,多元化,多方位的思考,進而培養(yǎng)學生深入感悟,深深體會。
1.2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求知欲望
生活中,一首首精美的歌詞,就是一個個作者心靈的吟唱,是一段段人生的真實寫照。所以,好歌詞猶如一首首馨香馥郁的現(xiàn)代詩歌,不僅有豐富的內涵,也接近學生內心,更接近學生的生活,深受學生歡迎。在講《背影》時,我這樣導入,隨著音樂打開“父親是一座大山,承載著風雨的艱難,有多少苦難,默默地扛在雙肩,你付出一生無悔無怨,在生命的里程中,你是永遠的無私奉獻……”這深情款款的質樸的歌瞬間打動了學生的心,讓學生想起生活中父親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此情此景,我順勢說道:“讓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其中同樣深沉、質樸的父愛”。這樣的導語,讓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1]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一種情感上的共鳴。
1.3 呈現(xiàn)視覺情境,激發(fā)求學熱情
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在《安塞腰鼓》的教學中,地域的原因使學生對西北安塞腰鼓的情況全然不知,所以在授課的開始,利用班班通的屏幕展示了西北漢子站在黃土高原上一起擂動安塞腰鼓的視頻,展示生動的畫面,具體的形象,隨著震耳欲聾的聲響,讓學生閉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馳騁在黃土高原之上去感受響徹寰宇的安塞腰鼓給人的激越的震撼,感受黃土高原特有的雄渾與壯闊,感受陜北漢子的粗獷與豪放!在此之后提問學生: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學生自然有話可說了。呈現(xiàn)視覺情境,不僅讓學生可以看到鮮明生動的視覺形象,更主要的是給學生無限遐想的空間。引領學生進入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拓展思維想象,引發(fā)學生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和自己的心靈對話,從而達到對作品的深層理解與感悟。[2]
1.4 展現(xiàn)寫作背景,激發(fā)學生強烈感情
選入我們教材的很多文章,教師在教學時總要介紹時代背景,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例如《黃河頌》一課,在播放《黃河大合唱》的背景音樂時,介紹歷史背景: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zhàn)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fā)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歌頌黃河兒女的詩篇—— 《黃河頌》。當我說到這兒,學生熾熱的情已被點燃,濃濃熱血已被激起,自然同學的愛國熱情也被激發(fā)了,學生再去有感情地朗讀,交流討論,這篇課文的主旨也就把握了。
2 優(yōu)化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參與
《課標》“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進行”。[1]這就要求我們對教師的角色要重新認識和定位:教師再也不是教材的忠實執(zhí)行者,而是與學生一起建構新知識的合作者。教學是互動的過程,既然是引導學生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就不能一味將學生置于被動地位,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地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這樣,學生飽滿積極的熱情被激發(fā)出來,就能踴躍、滿懷熱情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了。
2.1 鼓勵學生參與,創(chuàng)設動手情境
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各種動手操作的情境,優(yōu)化教學手段,讓學生的手、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處于主動、活躍的狀態(tài),激勵學生努力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和研究者。我在指導《漫游語文世界》的綜合性學習中,讓學生先搜集各種語言故事、趣聞、廣告和詩詞等資料,然后在課上,用各種形式(圖片、音樂、朗誦和表演等)展示給大家,大家進行討論、評價,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對搜集調查得來的材料進行篩選、梳理,編成“集錦、舉隅、薈萃”之類的小冊子。在活動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現(xiàn)語文世界的豐富多彩,獲得了學習語文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2.2 精心設計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師的教學要講究藝術,就要注意提問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要有梯度。要多問“為什么”,少問“是什么”,引導學生時刻處于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狀態(tài),要積極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個性化閱讀的氛圍,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3]如在教《社戲》一文提問:豆還是原來的豆,但為什么沒有昨夜那么好吃?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因勢利導的提問就會勾起學生直覺經驗的通感,啟發(fā)他們對童年生活經歷的回憶,產生最大程度的共鳴。循循善誘,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學習知識。巧設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得到強化,學生會保持一種持久的愉悅的心態(tài),把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自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學生自然喜歡語文了!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靈活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學好語文,學活語文,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2] 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語文[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