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亞洋 張玉 董旭明
摘 要: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的提高,其關鍵問題在于首先,要提高他們的物質待遇,其次,讓他們從繁重的教學事務中解脫出來,有足夠的時間參加定期培訓,最后,要從根本上改革傳統(tǒng)的教師培訓制度,制定符合中小學農村教師定期培訓的相關制度,以提高和激發(fā)教師工作的熱情和激情,進而提高教師的素質。
關鍵詞:農村 中小學教師 定期培訓 素質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003-01
1 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物質待遇
1.1 農村中小學教育投資亟待提高
農村中小學教師工作具有重要性、特殊性和復雜性等特點,把教育投資的重點轉向農村中小學教育,不僅要求要大幅度地增加對農村中小學教育的投資力度,還要增加各級政府單位時間內對農村中小學教育投資的比例提高,以多種渠道來確保農村中小學教育經(jīng)費逐年增加,從而使得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有財力來改善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物質生活水平和待遇。
1.2 落實辦學經(jīng)費的科學性、合理性
農村中小學的辦學經(jīng)費需要得到相關部門的監(jiān)察和督管,以確保辦學經(jīng)費的有效落實。真正做到改善農村中小學教學設施和提高教師物質生活待遇,而堅決不能再把有限的辦學資金挪用或浪費。
1.3 建立健全農村中小學教師人事制度
各級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需要制定和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人事制度,包括勞動人事制度和崗位津貼制度,鏟除農村中小學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現(xiàn)象,真正提高那些責任心強、教學能力高的一線教師的物質生活水平。要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收入,不僅要執(zhí)行績效工資制度,還要制定和完善中小學教師津貼制度,要讓他們和公務員享受一樣的崗位津貼。只有大幅度地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崗位津貼,才能地縮小他們與公務員之間的收入差距。
1.4 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工資起薪
社會和政府應該意識到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的艱苦性,進而應該給予更多的物質支持。據(jù)相關資料統(tǒng)計,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起薪只略高于其他公職人員,這對于穩(wěn)定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和調動他們在農村地區(qū)工作的積極性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提高他們的工資起薪是十分必要的。
2 給農村中小學教師提供足夠的定期培訓時間和機會
2.1 教師人數(shù)增加的必要性
多年以來,缺編現(xiàn)象的嚴重性一直存在于農村中小學校,但是近些年越來越嚴重。由于此現(xiàn)象的存在,又加之嚴重缺乏骨干教師,所以農村中小學教師工作具有重復性和艱苦性,便幾乎沒有任何空閑時間。所以,要讓中小學老師有空閑時間,教育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就要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盡快增加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人數(shù),以降低他們過于繁重的工作量。
2.2 減少學生人數(shù)
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任務重的原因:一是由于教師數(shù)量不足;二是每個年級每個班人數(shù)偏多,平均人數(shù)超過了60人,因此,各級教育相關部門應做到盡量減少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shù),進而減輕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負擔。學生人數(shù)以每班學生人數(shù)40~55人為宜。
2.3 教育相關部門和學校要大力削減一切形式主義類型的培訓活動次數(shù)
加強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對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改進工作具有重大意義。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活動,應當注重實用性和實效性。盡量不占用他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2.4 引導教師提高教學效率
農村中小學教師需要參加一定時間量的專業(yè)培訓,對教師自身的素質建設,和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才能更大幅度地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比如,一個新教師和一個富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在相同條件下完成相同的教學任務所需時間和精力相差很多就是這個道理。
2.5 給教師提供校際間的定期培訓
目前,由于資金和培養(yǎng)目標的選擇差異,農村地區(qū),尤其是農村偏遠地區(qū)的中小學老師幾乎得不到類似的校際間的培訓,除地域外如此多的限制條件引得眾多農村偏遠地區(qū)教師不滿情緒高漲,消極怠工。鑒于此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盡量減少地區(qū)教師的收入差距,平均培訓名額分配。使教師帶著自我成長的良好心態(tài)重新回歸到教學教育中去。
3 要加快制定符合農村中小學教師實際情況的定期培訓制度的步伐
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教師定期培訓制度,不僅能夠積極有效地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而且能夠幫助教師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因此,教師定期培訓制度是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素質的有效途徑。要盡早制定和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農村中小學教師實際情況的培訓制度,建立發(fā)展性教師評價制度,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在評價標準的建立上,要關注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和素質的提高;在評價主體的選擇上,要更加注重教師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及教師的參與度;在評價內容制定上,要做到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和整體性,要注意把教師過去、現(xiàn)在的工作表現(xiàn)和未來的發(fā)展相結合;強調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最后,在評價結果的處理上,要以鼓勵為導向,強化競爭意識為宗旨,最終達到調動教師積極性,不斷改進自身工作,實現(xiàn)整體教師隊伍素質的可持續(xù)提高。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在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7-09-01(B2).
[2]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更新培訓觀念變革培訓模式[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吳龍,吳海峰,胡久江.論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的革新[J].教育與職業(yè),2012(2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