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 語文作為職業(yè)學校的基礎課之一,一些學生認為沒有學習語文的必要。然而語文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健康成長都有深遠意義。職教語文教師有責任轉變職教生的這種觀點,必須從轉變學生的思想、提高教師的素養(yǎng)、改變教學的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 職教學生 語文教學 激趣方法
語文作為職教學校的基礎課程之一,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語文教育現(xiàn)狀卻令人擔憂:學校偏重于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學生認為學習重在技能的掌握。語文課上存在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聽得百無聊賴的現(xiàn)象。面對這一現(xiàn)象,職教語文教學經(jīng)歷了數(shù)次改革,可是效果并不理想。作為職教學校的一名語文教師,我針對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轉變職教生對語文這一學科認識的觀點
受社會上不良觀念和功利思想的影響,多數(shù)職教生不喜歡語文這門學科。他們認為對于職教生來說,語文學與不學差別不大,對以后的工作也沒有太多的幫助,自己靠專業(yè)知識吃飯。部分學生想學語文,卻不知道從哪里學起,況且學習語文達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他們都把時間用在專業(yè)課的學習上,對語文這門學科不重視。面對這一現(xiàn)象,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看到學習語文的實用價值。例如教學生寫信,讓他們給親人、同學寫信;還可以指導文筆比較好的學生參與投稿。我校每年都有“文明風采作品大賽”獲獎的學生,用身邊成功的榜樣激勵他們,讓他們對語文學習有興趣,體會到學習語文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轉變職教生對語文這一學科不良的觀念。
二、提高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
當今社會要求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漠厴I(yè)生,因此對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要求極高。語文教師既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又要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從而提高職教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1.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教師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果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只能做到平鋪直敘、照本宣科地讀教參,那么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不喜歡這樣的語文課。由此可見,要想讓學生喜歡聽你的課,你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技能,還要有合適的教學技能,這樣才能提高職教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學會尊重職教生的人格與個體差異。職教生存在文化基礎差,底子薄,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教師要耐心開導。教師應該尊重他們的個性發(fā)展差異。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敝挥欣蠋熥龅阶寣W生信任,學生才會喜歡老師,從而喜歡這門課。那么,為師者在學生中的親和力從何而來?我認為,學會尊重學生是最關鍵的因素,只有在平等、友好的環(huán)境中,教師才能“傳道、授業(yè)、解惑”。因此,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語文教師做起。
三、改進教學方法
多數(shù)職教生學習習慣不好,除去文化底子薄這個不利因素外,語文老師應該改進教學方法,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變單一的教學方法為多樣化。例如:教學《尋夢者》這一課時,可以借助現(xiàn)代技術手段,使語文教學達到圖、聲、文結合的新境界,使學生入情入境。首先,課前播放朗誦帶,讓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盡快進入本詩歌的情感之中。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把枯燥的文字變?yōu)閷W生樂意學的內(nèi)容。
2.充分挖掘語文知識中的興趣點。學生對某學科的興趣往往是由于該學科特別有趣而引起的。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掘本學科知識中使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誘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高一年級語文基礎模塊中的《致橡樹》時,我抓住了舒婷有關新時期女性對愛情的觀點入手講解課文,采用師生共同探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把自己的愛情觀與女詩人的愛情觀作比較,在比較、探討中進行教學,把枯燥的詩歌放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學得趣味盎然。
3.重視語文學習綜合活動。提到語文綜合活動,職教教師就非常頭疼。不僅是因為教學硬件跟不上,還因為職教生懶于動手、動口。我教的是機械專業(yè)學生,男生比較多,更不善于語言表達。我們越來越認識到走出課堂對提高語文水平的重要性。因此,語文教師必須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綜合活動體系。鼓勵學生到圖書館借書,借助網(wǎng)絡獲得相關資料。也組織一些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等活動,要求學生積極參加。
總而言之,提高職教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要遵循漸進。語文老師不僅要有較高的綜合素養(yǎng),更要有淵博的知識與較強的教學技能,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才能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的專業(y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閻立欣.語文教育學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2]全國中語會青年教師研究中心編.于漪語文教育藝術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