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
語言的知識特別是能力,是一種積累。學習的效果是隱性的、長期的,靠日積月累。這種能力的獲得,還要依靠學生的閱歷、生活的經(jīng)驗、認識水平和思想方法,直至情感體驗,要超越時空是不可能的。初中三年的語文水平,不可能集中一個學期上課就能達到的。這也是不言而喻的。正因為是一種長期的積累,所以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
我所說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怕與眾有點不同。比如,常說“預習習慣”,不少教師要求讀三遍,劃出重點、難點和問題,但初中生是難辦到的。又如“上課記筆記”的習慣,我是無所謂的,老師講的記也可以,不記也可以;記在筆記本上也可以,記在課本上也可以。再如“讀課文八法”之類的習慣,我覺得是不現(xiàn)實的。學生那么忙,哪有可能按你的八法去讀;至于到大學或工作,各人按自己的需要去讀,默讀、朗讀、快讀、慢讀、略讀、精讀,都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實際需要。還有如寫作“打草稿”的習慣,我是不允許的。為培養(yǎng)學生敏捷的思維,要求學生先分析后構思,一旦動筆,要一揮而就,寧可回過頭來再做小的修改,甚至寧可寫得差,寫得短,以后再來過。
我所要求的學習語文的方法,總的原則是:細水長流,持之以恒。不要間斷,也毋需突擊。我所要求的習慣是終身可用的,如果只適宜中學時代,那是權宜之計。
我所要求的習慣有這些:
1是書寫的習慣
書寫是個學習態(tài)度問題,凡是書寫不認真嚴肅的,大多學習成績不大理想,至少語文成績是差的。還有少數(shù)理科成績好的,字寫得極隨便,這是因為他們在以前被看作“驕子”,受到老師的偏愛,放任自流,養(yǎng)成了這種壞習慣。還有些女同學,字雖然較端正清楚,但是方方正正,極難看,是小學里養(yǎng)成的習慣,一直沒有認真的練過字。學生的書寫壞習慣大多是初中養(yǎng)成的,有些是小學養(yǎng)成的。有些小學老師有“罰抄字”的習慣,學生錯一個字,罰抄五十遍、一百遍,學生極反感,就開始亂寫了。這些,我均從學生中調查所得,絕不信口胡言。這些學生到我班上,我絕不允許他們蒙混過關,寧可其它作業(yè)不做,字必須寫好些。初一除個別外,必須臨帖,寫正楷,到初二有些可寫行楷,到初三聽便。每周寫1-2張不等(約600-1000字),寫到初三第二學期的五月份,最后進行“鋼筆字過關”考核。
2是講話習慣
講話有兩個要求,一是要用普通話;二是要響亮、清楚、連貫,力求簡潔通順。我的學生均來自農(nóng)村,進初中時大多不會說普通話,有些會講,但不習慣講。我在初一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堂課就訓練。先請幾位同學,用一兩分鐘的時間介紹自己,后請有普通話基礎的同學談進初中的感受。我還提出一兩個小問題,請他們回答。學生興致極高。由此定下講普通話的規(guī)矩。不會講的同學大多平時自己會去學,因此眾人面前講方言土話,他感到不好意思,非學不可。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言,往往低著頭,聲音很輕,斷斷續(xù)續(xù),回答問題,往往只一句話,甚至一個詞。這也要求在第一次發(fā)言時要做出規(guī)矩,在以后的課堂發(fā)言中隨時指出問題,要求重新響亮、完整地講述清楚。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極有好處。與其把作文中的錯句一句一句的去改通,花這種勞而少功或無功的力氣,還不如在口頭上花精力效果好。
3是查字典的習慣
勤查字典對掌握字的音形義的好處是自不待言的,又由于隨時查、隨時記,把應該掌握的大堆知識分散了,花時少,效果好。應該說,初中對查字典是重視的。問題是學生認為查字典是小學生的事,做了初中生,學問大了,不必再查了。而我要求人手三本字(詞)典:新華字典、成語小詞典、古漢語詞典。這點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故不多言。
4是一周一文的寫作習慣
我的寫作教學兩個系列。一是課內作文,這往往是按一定的計劃、一定的要求訓練,學生多是奉命作文,興趣不太大,但必須做到。二是課外自由作文,即平時所說的“隨筆”、“練筆”,不限體裁,不限內容,不限篇幅,悉聽尊便。開始不少學生不習慣,寫不出來,寫不長、但到后來,看了我的評語,或展出,興趣就來了。這就可以提出較高的要求。記得曾有位從外校轉入我們班的初三學生,開始說寫不出來,而到了初三下學期,每天能寫一篇。后來考取大學后因作文寫得好,還被學校重用,寫信回來還念念不忘寫作文的好處。
5是朗讀背誦的習慣
在應式教育下,學生有做練習的習慣,卻沒有朗讀背誦的習慣。語感主要靠朗讀,朗讀可以領悟。中學時代,正是好記好背的大好時光,應該盡可能多的積累語言材料,背誦一些詩文。所以,除課本要求背誦的以外,我還要求背誦有關文段或句子,并要求每兩周背誦一首古詩詞,這要求是可以達到的。
6是讀書摘抄或做卡片、簡報的習慣
在應試教育下,初中生極少有機會看課外書。有些學生忙里偷閑想看點別的書,學校往往加以限制。因此,我就想辦法打開這種禁區(qū),迫使學生看點課外書,并要求做點摘記或簡報或卡片,每兩周交一次。開始有的學生為應付,買本古詩詞抄幾首;有的專門抄一些漂亮的句子,也聽便。但到后來,學生自己不滿足了,范圍擴大了。學生拓寬了知識,擴大了眼界,更可貴的是養(yǎng)成了這個習慣。
我 以為學習語文要抓根本,習慣就是“根本”之一。而目前師生的大量時間浪費在做各種對提高語文水平無多大意義,甚至是違反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練習上,且愈演愈烈,惡果越來越嚴重。那些制造繁瑣的練習和試題的做法,至少是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