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繼林
【摘要】 電化教學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教育教學上應用的結果,它以具體的色、光、聲、形創(chuàng)造了教學的立體化環(huán)境,特別是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能恰當、適時在最佳時機借助錄像、投影、錄音、音樂等電教媒體,以其直觀形象、動態(tài)性等特點,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就能很好的進入最佳的教學狀態(tài),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恰當 適時 最佳 利用 電教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電教已逐步走入課堂,它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不足,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適時利用電教手段聲形并茂、圖文并茂的特點,無疑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動機、鍛煉學習意志、形成學習動力均可起到催化作用,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利用電教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把握時機,使之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1導入課題后及時使用電教,有利于學生獲得豐富具體的表象
一堂課有個好開頭,是上好課的首要條件。利用電教媒體把學生難以見到的事物展現(xiàn)在他們眼前,增加感性認識,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揭題后,學生處于渴望盡快了解課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狀態(tài)。此時適時映出課文描述的畫面,可以使學生正確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內容,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興趣。通過看幻燈、電視錄像等畫面,加以獲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為理解文章的詞句提供了鮮明的形象。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學生理解不了人們崇敬愛戴、懷念周總理的深厚感情。于是,我在引導學生解釋課題之后,一開始使用投影儀映出周總理同時,打開錄音,讓學生傾聽播音員在深沉的哀樂聲中朗讀課文的錄音。在朗讀“等靈車”時,我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等靈車”時實況錄像,讓學生邊聽邊看人民等靈車時的情景,讓學生感受人們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當朗讀到“望靈車”一段時,我又播放“望靈車”時的實況錄像,讓學生感受那莊嚴肅穆的氣氛,初步體會人們眼睜睜望著靈車悲痛欲絕的心情,為學生情感的升華作了聚積。當朗讀到“送靈車”時,我又播放“望靈車”的實況錄像,人們追靈車時的情景使課文聲、情俱茂,相互融合,相互映襯,這樣學生仿佛感受到人們失去總理而撕心裂肺的心情,由于哀樂的 渲染,加上實況錄像的有機結合,那黑色的挽聯(lián),那白色的花環(huán),那陰沉寒冷的天氣,那緩緩而行的車隊,那滿面淚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悲痛之情,對總理敬仰、愛戴和懷念之情油然而生。通過這樣的電化教育,不僅使學生的心靈與作者得到了溝通,縮短了學生與課文的心理距離,便于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時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
又如教:古詩《涼州詞》,如何讓學生理解開頭二句“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呢?教學之前,先讓學生想象黃河波濤滾滾的情景,再
出示投影片,讓學生由近及遠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
絲帶伸向遠方,迤麗飛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卻坐落在黃河兩岸的
崇山峻嶺之間。為導入后二句詩句的教學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2解決課文重點和難點時使用電教,利于深入理解課文
電教媒體是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確定的。媒體的演示時機,應和教學需要有機結合。電教媒體最大優(yōu)點是可以使聲、圖、文并茂,彌補學生難以感知的東西。如教《海底世界》一課,課文的重點是要使學生了解,海底景色奇異在什么地方,學生很難理解這一點,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這個難點,更好地激活學生的學習氣氛,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錄象這一電教媒體,讓學生觀察海底世界的景色,并輔之以配樂解說,讓學生真切地感受體味海底世界景色的神奇與絢麗,有效地解決了學習中的難點問題,提高了課堂效率。
如教《驚弓之鳥》一課,學生對更贏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來感到不理解。于是我就設計了一幅抽拉活動片,并錄制了拉弓聲和大雁嘶鳴聲。教學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學生對雁落的情況進行了合情合理的創(chuàng)造性推測。得出:更贏聽到大雁叫聲悲慘,判斷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聲,受傷的大雁聽到拉弓聲后振翅速飛,傷口裂開后摔落在地上。通過聲像并茂的電教演示難點突破了。
3介紹地理位置適時運用電教媒體,利于學生體驗課文的意境
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地理位置較廣,而小學生在地理知識方面認識較少,知識面窄、不易理解。電教媒體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小學生難以感知的事物和現(xiàn)象,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具體、形象地顯現(xiàn)出來。因此,在介紹地理位置時,運用電教媒體,適時投影,可使學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黃鶴樓”、“揚州”各在什么地方?與詩人有什么關系?再如《泊船瓜洲》中“京口”、“鐘山”、“瓜洲”各在什么地方?與詩人有什么關系?這些假如弄不清楚,就會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因此,在學這兩首古詩之前,我先畫了一條由西向東流的長江,再畫出有關地理位置,用投影的方法放映地理位置圖,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地理位置,便于體會詩人用詞的準確性,如“西辭”。還便于學生理解詩如“西辭”。還便于學生理解詩人“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心境和“孤帆遠影碧空盡”所表達的詩人對老朋友依銥惜別的情意。通過運用幻燈手段,學生很清楚地了解了詩歌中的地理位置及其關系,便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4欣賞課文時配合使用電教,利于激發(fā)學生愛美的情感
在欣賞課文時,配合電教手段,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 容,深入領會課文的意境。如《燕子》一文,借燕子贊美春天的美麗。教學時,可配以幻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欣賞文中的優(yōu)美語句。如燕子的外形特點作一番描述之后,教師可以邊映出幻燈圖象,邊朗誦:“才下過幾陣蒙蒙的細雨……黃色的嫩葉的柳絲?!睂⒄n文插圖繪制成“早春”的底片,覆蓋上“細雨”片子映出,當讀到“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時,可以翻去細雨復片,換上桃花盛開,百花爭艷,柳樹抽出枝條的覆蓋片。當讀到“小燕子從南方趕來,為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時,可以將畫有小燕子的幻燈片在畫面上來回作飛翔的演示,然后請學生默讀思考這一自然段,說說最欣賞這段中的哪幾句?為什么?在理解的基礎上,模仿錄音,練習表情朗讀。再如教完《桂林山水》后,可以放映教學電影《桂林山水》,這樣可以給學生直觀的整本的感受,在電影優(yōu)美的音樂和動人的解說伴同下,學生們好似蕩舟漓江上,“人在畫中游”,同作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產生美的情感。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錄像、投影、錄音、音樂等電教媒體,抓住最佳時機運用電教手段,把電教手段與傳統(tǒng)手段相結合,就能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