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學中,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閱讀量很大,閱讀面很廣,但作文總是寫不好,分數(shù)上不去。這種閱讀與寫作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在學生中非常普遍,問題出在哪里呢?學生雖然閱讀了許多文章,但很難回答這三個問題:你讀了些什么?你是怎么讀的?讀后是如何做的?這些問題讓學生很茫然,這也正是癥結所在。閱讀如果沒有正確方法的指導,往往會事倍功半或無功而返,下面筆者就閱讀中的細節(jié)問題,提出以下的拙見:
一、學會分類,建立素材寶庫
學生雖然在平時閱讀了大量的課內課外文章,但如果沒有歸類意識,這些儲備知識凌亂的堆積在腦海中,在應試中不能很快的鏈接起來,就不能夠有效地服務于這種高強度的應試考試。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及閱讀課上,加強文章的分類整理,既可以強化學生的素材意識,又可以強化學生的整理分類意識(包括課內和課外文章)。比如“親情”類,我們可以整理出這些文章:《背影》《金色花》《我的母親》《母親是那穿針線》《藏羚羊跪拜》《可憐父母心》等等,關于親情的名言詩歌更不勝枚舉,如果形成這樣的分類習慣,學生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就會漸漸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建立起自己的素材寶庫,在高強度的考試中,在有效的時間里,他們會有更多的借鑒和引用,有效的豐富充實自己的文章,增強文章的思想深度,提高作文的語言水準,在應試中會有所突破。
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對讀書卡片的制作、讀書筆記的甄選及課前五分鐘演講中,多強化歸類意識,建立分類目錄,如勵志類《輪椅上的騎士》《海燕》《日與月》,勤奮類《送東陽馬生序》《墨池記》等等,同時,課前五分鐘做到階段主題的鮮明,如初一的課前五分鐘主題分別為“時間”“書籍”“勵志”“挫折”“理想”等,學生在演講中,做到脫稿演講,在聲情并茂的表達中,在高尚思想的引領中,個體的情感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也不斷的深化升華,同時形成專題分類,在碰到類似的話題時,可以做到“依卷千言”,在豐富的素材儲備下,再去優(yōu)中選優(yōu),選擇更好的更切合的資料素材,正如李清照評價蘇軾那樣,寫詞對于厚積博觀的蘇軾,就像從一片汪洋中舀出一瓢水那樣,實在是太容易了。學會分類,建立素材寶庫,這些都有效的服務與作文教學。
二、 推薦有效文章,拓寬學生視野
學生在閱讀時,可以自己選擇一些精美文章來品讀,同時,我也做好選文的引導工作,做好“有效閱讀”。學生對美文有自己的審美趨向,但老師更要做好示范工作(初中課文大綱中也明確要求教師可以有一些自主選擇教材的空間),在閱讀課上,我也適時的科學的推薦了一些課外名篇(包括高中課文),《雨巷》《在天晴了的時候》《我打江南走過》《我愛這土地》《坐看一山青》《空中樓閣》《仰頭看生活》等等都在推薦之列,這些推薦文章目的性很強,主要從學生的主題寫作的范疇出發(fā),精選篇目,注重片段背誦,培養(yǎng)語感,把課本內容和課外內容有效的連接起來,共同達到拓寬視野,提高審美品位,形成較好語感的直接效果。
“有效閱讀”還包括對一些具體作文語言的支持,如《成長的路上,他牽著我的手》,學生的題記或第一段語言上不夠精彩,這時,我會給他們推薦一些具體的語言片段,讓他們體會這些語言的妙處。“一路走來,一切都那么從容,回頭張望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長大的路上,一路有他……”“沒有風雨躲得過,沒有坎坷不必走,牽著的手,讓我勇敢面對,穩(wěn)健前行”“一路走來,他悲傷著我的悲傷,也快樂著我的快樂,那一只手,引領我走過春夏秋冬,那一根線,牽引我飛躍人生的蒼穹”。這些推薦,不僅拓寬了視野,更讓他們看到例子,學會更好地選擇文章片段,更好地模仿精彩新穎的句式,為以后的自主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 指導閱讀方法
學生看文章往往會關注情節(jié)內容,這些是素材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教會學生對精美文章的細致解析,如文章的結構、立意、句式、(長短句、對句、問句等)、重點符號(!……),開頭結尾、修辭手法(比喻、排比、擬人)、景物描寫等,在閱讀分析中不會面面俱到,但要有側重的品評一個方面,強化一個方面,學習模仿一個方面。如一些長短句的變化:“越磨礪,越光芒”“詩,感染春蘊;詩,美麗金秋”“詩,美的載體;美,詩的旗幟”等等,這些表達技巧通過不斷的強化,學生漸漸會掌握運用,在寫作行文時巧妙的運用這些句式、符號,在表述上就不會太過蒼白無力,平鋪直敘,這些變化所帶來的情感的鏗鏘和意味的深長,竟會使作文因細節(jié)的變化而變得有趣、有致。
不是每個學生都有好的立意,但好的表達技巧卻可以通過訓練掌握,這些細節(jié)指導在課內課外文章品評時有意強化,對寫作將大有裨益。
四、 做好收尾工作
我定期在班級召開閱讀匯報會,學生可以從以上三個方面談體會,談感受,可以背誦,如美文片段,詩詞歌賦,名言警句;可以談寫作感受,如作文中哪些是優(yōu)點,哪些是進步,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技巧,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等等,這些活動使學生看到了進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的熱情。
在活動中,教師也應適時的準備一些題型,讓學生修改,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覺。如在一篇講“考驗”的文章中,一位學生寫了兩件事,一件是和身體過敏的抗爭,一件是戶外的經(jīng)歷,開頭分別是這樣的:⑴“還記得五年前初夏的一天,和往常一樣,我又過敏了。”⑵“還記得在太白山上,最后登頂?shù)哪且惶?,我六點五十起床。”我讓大家來修改,看如何能夠讓開頭更有新意,最后經(jīng)過大家的修改,有如下的改動:⑴“一針接一針,一針接一針,我的心恐懼著,凄涼著,我的臂膀僵硬著,忍受著?!雹啤耙徊接忠徊剑徊接忠徊?,這里空氣稀薄,白雪皚皚,沒有花沒有草。往上走,只是為了心里的那座高峰。”經(jīng)過這樣的修改,同學們都有一個明確的感受,那就是句式的作用!通過這些活動,同學間互相肯定,互相鼓舞,共同進步,看到了方法,看到了曙光!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既要站在一個理論的高度,給學生一個方向的引領,同時也應該回到最直接最困難的細節(jié)層面去幫助學生,給他們以真正切實的支持,這才是初中教師所要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