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實踐,總結了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可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一、故事引入,激起興趣;二、加強誦讀,積累古詩詞;三、結合背景,理解古詩詞;四、展開想象,意境再造;五、抓住詩(詞)眼,鑒賞古詩詞;六、聯(lián)系生活,運用古詩詞。從而較好地提高古詩詞教學效果。
【關鍵詞】古詩詞 激起興趣 加強積累 加深理解 鑒賞 運用
中國古典詩詞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傳唱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脈脈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才。我們作為語文老師,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去學好古詩詞?本人在新課標教學理念地指導下,根據(jù)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摸索、總結了以下六種方法。
一、故事引入,激起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诮虒W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典故、趣聞、軼事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例如,在上《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上課伊始,我向同學介紹了蘇軾吟詩赴宴的故事。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zhí)K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nèi)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余五人轟聲叫好?!拔蚁葋?。”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扒厥鍖氶L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疤K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皬堃淼落每h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云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臺請?。 绷e人呆若木雞。由此可見他的才華。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寫的是他41歲被貶謫到任山東諸城知州時在中秋之夜懷念弟弟蘇轍,詞中表達的美好情感的詞句既表現(xiàn)了他的曠達情懷,也表達了人類共同的祝愿,因此流傳千古。學生聽了這個故事都發(fā)出會心的微笑,不禁對這首詞產(chǎn)生興趣和期待,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該詩的主動性,課堂效果顯著增強。但是提高學生興趣不過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關鍵是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方法。
二、加強誦讀,積累古詩詞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內(nèi)涵蘊藏在凝練的語言中,不反復誦讀,又如何體會得出?只有反復吟誦,才有可能把握詩詞的感情脈搏,理解詩詞要表達的中心。但“一口卻吃不成胖子”,古詩詞的教學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滿樹的快捷,它需一點一滴的積累沉淀,積小流才能成江河,到達一定程度時,進行“質(zhì)”的飛躍。當然,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寶貴,最精彩的部分,而作為語文老師,還有諸多的語文教學任務等著我們?nèi)ネ瓿?,因此我們沒那么多時間,也沒那個條件去大量的積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得靠語文老師平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積累古詩詞的好習慣了。例如,每節(jié)語文課前由語文課代表在黑板一側抄好一首詩詞,語文課預備鈴一響,由課代表帶領大家反復朗讀,每堂語文課把師生相互問好的時間改成讓全體學生齊背這首古詩詞,開始先由教師賞析,后來逐漸轉變?yōu)閷W生賞析,為學生提供大膽展示自己的空間,使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這短暫的課前幾分鐘,每周可熟記并理解兩三首詩詞,日積月累,就是一筆不小的古詩詞財富了。當然靠課前這幾分鐘學顯得太微不足道了。我還要求我的學生每人自制詩詞卡片,一面抄寫題目、作者,另一面抄寫古詩詞文。每天晨讀時,要求學生進行相互抽查背誦,讓大家溫故而知新。下課時,四個同學一組還可以打詩詞牌,即每人依次摸牌,看到題目、作者的則背誦詩詞文,看到詩詞文的則說出題目、作者,答不出則讓下一個同學答。這樣既積累了古詩詞,又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另外,我們還可以讓利用寒暑假的時期讓學生搜集報紙,廣告等媒體中的古詩詞精美的語句,在開學趁熱打鐵,開展背誦比賽。
三、結合背景,理解古詩詞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詩詞都是詩人有感而發(fā)之作,詩所傳達出的思想主旨無不與作者的平生、閱歷、遭遇及他所處的時代的社會生活相關。因此,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就必須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這樣才易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如賞讀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此詩當作于公元754年。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zhàn)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6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zhàn)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這一年,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西安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jié)度使的僚屬),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詩人在輪臺送他歸京(唐代都城長安)而寫下了此詩。 此詩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卻充滿奇思異想,并不令人感到傷感。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浪漫理想和壯逸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全詩內(nèi)涵豐富寬廣,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四、抓住詩(詞)眼,鑒賞古詩詞
古人作詩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力求一字傳神,一語驚人。而一首詩中最凝練最傳神的字句就如同這首詩詞的眼睛,即整首詩詞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詩詞的詩眼或詞眼,是我們教學古詩詞的一個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詩人曾用過“到”“過”“入”“滿”等字,但終覺不如“綠”字來得好。原因是:用“綠”字詩意就更顯深沉,情思浩蕩,不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南春風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詩人當時奉詔入京的喜悅,還有經(jīng)歷罷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憂慮,一個“綠”字高度概括出詩人的喜悅、彷徨等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著實讓稱道。由這個故事引出我們要學習古詩時要學會住抓住詩眼,體會豐富的內(nèi)涵和意境。
五、展開想象,意境再造
一些詩歌蘊含著豐富的意象,有著獨特的意境,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種藝術形式進行合理的發(fā)揮,再度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意境。在教《黃鶴樓》這兩首詩時,在分析了詩歌的內(nèi)容,把握詩歌的意境,學生對此詩掌握差不多的時候,我請同學們拿起自己的彩筆以黃鶴樓為題,畫一幅山水畫,要求把握意境,進行合理想象,畫出自己的“黃鶴樓”來。這一下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通過再造意境,學生對此詩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獨特的理解,這無疑為他們提高欣賞水平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
六、聯(lián)系生活,運用古詩詞
古詩詞作為祖國文學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學習如何誦讀,如何理解,如何鑒賞,更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古詩詞。比如,當我們過中秋節(jié)時,可以吟誦《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詩,再把自己知道的有關詩詞寫一寫,讀一讀?;蚴菍懗錾弦痪?,請同學們接下一句。 還可以訂出專題,讓學生事先收集有關專題的古詩,舉辦詩詞鑒賞會,通過活動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古詩,開闊視野,更多地體會到我們古詩詞的偉大魅力。此外,我還經(jīng)常鼓勵學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詩詞,把這些古詩詞運用到他們的日記中、作文中。
總之,我們在中國古典詩歌教學上既要繼承前人好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同時又要將一些靈活、實用的方法吸收過來,爭取在每一堂課上都有不同的表現(xiàn),讓課堂充滿生機,讓古典詩歌煥發(fā)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