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而如今,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充滿個性化的群體。新課改呼喚新型的人才,為適應新世紀人才的需求,塑造具有個性化的一代新人。在新課改教學中,教師就應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一、多讀多演;二、質疑設題;三、放開、創(chuàng)新;四、求異、想象。
【關鍵詞】新課改 語文教學 創(chuàng)新 實踐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而如今,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充滿個性化的群體。新課改呼喚新型的人才,為適應新世紀人才的需求。塑造具有個性化的一代新人。在新課改教學中,教師就應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下面就談談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多讀多演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遍喿x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結合過程,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因此,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蔽裔槍Φ湍昙墐和脛拥奶攸c,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角色進行“演、讀”。比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我讓學生分別扮演小蝌蚪、鯉魚、烏龜、青蛙媽媽,或蹲、或站、或走,通過“演”使學生們明白什么叫“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這比老師單純的講解更使學生容易明白,容易理解許多。
二、質疑設題
通過第一環(huán)節(jié)的讀、演,學生明白了書中所講的道理,再讓學生精讀,讀時讓他們自己發(fā)現問題,大膽發(fā)問,這就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fā)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如我在教學,《春雨》一課時,書中寫道“春雨沙沙,春雨沙沙,細如牛毛,飄飄灑灑?!蔽矣谑菐е瑢W們去體驗“春雨潤物細無聲”的感受。在“飄飄灑灑”的春雨中,我和同學們都有些陶醉了,眺望著遠處蒙蒙細雨中的山峰出神,突然傳來一個聲音:“細如牛毛飄飄灑灑。我覺得這句話不對。怎么是“細如牛毛”呢?你們看,雨一點一點落到地上,衣服上,有這么大的一片印跡?!焙髞硗ㄟ^同學們的討論,老師點撥,使學生明白,這是把“春雨”比作“牛毛”。再如:教學《小黃雞的故事》一文時,我采用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放手讓學生去做。沒想到在全班三十幾個學生中,竟提出了大大小小二十多個問題,平均達到百分之八十的人動腦去思考問題,就連平時最不愛舉手發(fā)言的同學黃本源、龔峙忠等同學也紛紛提出了問題。這堂課整個氣氛相當活躍,整堂課都沒有冷場。有的同學提出“為什么小黃雞眼睛瞎了,還會給梅梅報喜?”馬上有同學反應“因為梅梅天天喂它、抱它,把裝小黃雞的紙盒放在她枕邊。小黃雞對她已經很熟悉了。就像我天天走熟了的路閉著眼睛也能走一樣。”他的這個比喻簡直令人叫絕。學生弄明白了這些問題,說明對課文內容已經熟悉了。何必再用老師逐句、逐段枯燥乏味的講解呢?
三、放開、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書本,不迷信經驗,不墨守成規(guī),則以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合理想象,大膽探索,別出心裁,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的一種學習實踐。因而,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合理想象,并鼓勵其創(chuàng)新;要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保護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有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如在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后,我讓學生說一說: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怎么做。深化課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對賣火柴小女孩的同情和憐憫,使同學們迸射出愛心火花。最后把自己的想象寫一寫,讀一讀,評一評。這樣,讓同學們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探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
四、求異、想象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思考問題時要從多幾個方面去想,并允許有不同的答案,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有研究認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學生的想象力越豐富對文章的理解就越有獨特的見解。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fā)展想象力的因素,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發(fā)散思維拓展。如在教學《驕傲的孔雀》一文中,講到“孔雀和湖里的鳥比美,沒想到一下子掉進湖里”。我對學生說“讀到這里,你想對孔雀說些什么?”有的說,“美麗的孔雀,你真是太驕傲了!”有的說,“你這只傻孔雀,你怎么不動動腦筋想想,你看見湖里的那只鳥在發(fā)抖,難道你自己也不覺得自己在發(fā)抖嗎?”又如在教學《猴子撈月亮》一課時,我這樣啟發(fā)學生:“當過了多年以后,當年先看見月亮掉在井里的小猴子會變成什么樣子呢?”同學們一個個歪著小腦袋,在他們的頭腦中,也許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畫面;也許課文中的一幕又在重演。而龔雨杏同學站起來說:“當過了多年以后,當年的小猴子變成了老猴子,有一天晚上,月亮很圓,當年的小猴子(他的兒孫們)要去撈月亮。”小猴子對他們說:“孩子們不用撈了,不用撈了,水里的月亮是撈不著的。當年我們已經撈過了,月亮不是還掛在天上嗎?”那表情,那語調,聽了使我的心在“砰砰”地跳,我們還能用“年幼無知”這些詞來形容他們嗎?他們就是一個天生的出色演員!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粗陋的看法。當然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只停留在創(chuàng)設這些教學活動上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要具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注重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性,注重抓住一切時機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欲望……只有教師在教學中真正樹立了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意識,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向才能得以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個性才能得以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