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在閱讀時“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充分、有效交流,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情感體驗,并與大家一起分享,使閱讀過程成為學生愉悅的審美歷程。在“同課異構”課題研究教學展示中,筆者聽了《桃花源記》(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一文不同執(zhí)教者的幾節(jié)課,有兩位名師設計縝密,以細膩的提問引發(fā)學生精彩的發(fā)言,給了聽課者頗多啟示。
學源于思:用“火柴”去點燃“火把”
師:桃花源是人們心中的理想樂園,那里山清水秀,人際關系和諧,人們生活愜意。你是否愿意在桃花源里生活呢?在小組內討論,說說想法,然后每組派一個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生分四組討論)
師:大家討論得很熱烈,哪個組先來說一說?
生:桃花源里風景優(yōu)美,人居環(huán)境綜合指數(shù)較高,當然人人愿意在此居住。說不定在那里還不用整天忙著寫作業(yè)呢!(生笑)
生:我非常向往桃花源,那里人人安居樂業(yè),彼此和睦相處,沒有爾虞我詐,人人情同兄弟,個個親如朋友……
生:如果我生活在東晉那樣動亂的年代,肯定也想找一個能避免戰(zhàn)火、逃離戰(zhàn)亂的“世外桃源”。
師:那現(xiàn)在呢?
(很多學生大聲說:不——愿——意)
師:能說說不愿意的理由嗎?
生:我不愿意。你看現(xiàn)在多先進,有電視、電腦、手機,有汽車、火車、飛機,而那里出門就是田間小路,多不方便呀!夜晚到了,電也沒有,多煩人呀!
生:我也不愿意。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了,外面許多先進的科技里面都沒有,我還要用手機上QQ,用電腦玩游戲呢!
生:桃花源里的人本來就不多,長期待在里面,村里近親結婚的一定也很多。長此以往,人們的素質會越來越低,智商也不會高吧?而且整天和一些智力平庸的人待在一起,沒有發(fā)展空間,沒意思。
生:是的,我也不喜歡那樣閉塞的地方,在那里不能增長見識。
生:那里沒有競爭,有競爭的地方才有進步。
生:我們生活的社會平安、穩(wěn)定、和諧,盡管有時也會有矛盾,但現(xiàn)在是法治社會,到處都可見文明、民主、進步的景象,我更愿意生活在當今的社會。
師:我小結幾句吧。同學們各抒己見,說得很精彩,大家都能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很有思想。至于這個桃花源,無論大家是否喜歡,也無論這個世外桃源真實與否,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是人們理想中的精神家園,是美好的象征。
賞析教師的提問是“火柴”,學生主動探討是“火把”,課堂教學就是用“火柴”去點燃“火把”。在上述教學片段中,特級教師艾小才的教學預設生成了學生的熱烈討論,他們發(fā)表了許多真知灼見。其實,學生也知道,桃花源再美麗,也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而已,他們沒有被虛幻的“桃源”勝景所迷惑,而是處于冷靜的積極探索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沒有刻意打斷,從中加以點撥引導,而是讓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使他們思維活躍,思考的過程更流暢、更自然。學生的回答是在相互啟發(fā)中一步步深入的,在不知不覺的交流中統(tǒng)一了認識。這樣,既尊重了課文的自然本色,又體現(xiàn)了個體的獨特價值取向,對學生真、善、美等價值觀的引導具有深遠的影響。學生的思考,構筑了有別于陶淵明筆下的另一個“盛世桃源”!
思源于疑:先給學生搭個梯子
師:漁人既然不愿生活在桃花源,為什么要“處處志之”,后又“尋向所志”,繼續(xù)帶人按標志尋找呢?分小組討論。
(生分四組討論)
師:誰來說一說?
生:要回答老師的問題,我認為先得分析“漁人”是怎樣的人。
師:哦,這個同學提出先得分析漁人是個怎樣的人。你們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呢?
生:我認為漁人處處作標志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我猜想:或想貪圖享樂,為以后能輕車熟路進桃花源;或想不勞而獲,時不時帶人去那兒休幾天假……如果不是這些想法,他做標志干什么呢?
生:漁人無誠信。桃花源人“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款待他,臨別時,囑托其“不足為外人道也”。他不僅未履行承諾,還帶人去找,背信棄義。
生:漁人非常功利,一出桃花源便向太守告密。在當時動蕩社會,太守會放過這樣一個收取苛捐雜稅的撈財機會嗎?說不定漁人和太守還有什么勾當呢!
生:漁人明知桃花源人不愿美好的生活被人打擾,而他卻到處宣揚,甚至連南陽的高尚人士劉字驥都獵奇尋找,可見漁人用心險惡。
師:漁人言而無信,不懷好意,而桃花源是作者陶淵明的理想家園,他當然會在文章中安排一個令人意外的結局:尋找的人“遂迷,不復得路”。
(掌聲響起)
賞析美國學者布魯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痹谏鲜鼋虒W片段中,省級骨干教師聶小清先給學生搭了一個梯子,讓學生探討漁人為什么要“尋向所志”。學生在這個梯子上又往上踏了一步,提出首先應該探討“漁人是怎樣的人”,以此為“引子”,大家才能各抒己見,充分擺出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學生的發(fā)言有理有據(jù),既不雜亂無章,又不突兀牽強,一次又一次由淺入深的探究,緣疑而答,窮追不舍,思維的閘門也由此而開啟!學生的答疑,構筑了有別于“漁人”心中的另一個“誠信家園”!
(作者單位:江西省永豐縣佐龍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 徐純軍
E-mail:jxjyjxs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