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
師:你們讀懂了小琦君此時此刻的心情嗎?
生:她非常急切。
生:她盼望著時間過得快點,好早點搖桂花。
師:因為搖桂花對她是件大事,所以心急如焚呀!再讀讀這句話,你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哪一次類似的經(jīng)歷?
生:記得去年期末考試前,媽媽答應我只要每門功課考到90分以上,暑假就帶我去鄉(xiāng)下姥姥家玩。后來我考得很好,但是放暑假好幾天了,媽媽還一點都沒有帶我去姥姥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天天纏著媽媽,要媽媽兌現(xiàn)諾言。
生:因為我對寫作文挺有興趣的,總希望盡快看到老師給自己習作的批語,所以每次一寫完作文,就纏著老師快點批改我的作文。
師:你們不約而同都使用了一個“纏”字,讓我感受到你們和小琦君有著一樣的急切心情啊。再讀一讀這句話中的語言描寫,有什么發(fā)現(xiàn)或者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老師,這是個問句,為什么結尾卻用了一個感嘆號呢?
師:這是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明明是個反問句,為什么要用個感嘆號呢?有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生:因為小琦君的語氣非常堅定,所以用感嘆號。
師:有一定的道理。既然是個問句,如果改成“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呢”不是更好嗎?讀一讀,再想想自己的經(jīng)歷,比較一下哪句話更合乎小琦君的心理?
(生自由讀,辨析)
生:我知道了,小琦君表面上是問,但是又不希望媽媽否定,所以最后用感嘆號。我也有過這樣的心理。
生:我還發(fā)現(xiàn)最后的“嘛”這個字很特別,通常情況會用“呢”這個字,但是這里用了“嘛”,我覺得更像我們小孩子的語氣。
師:好一個“更像小孩子”!“嘛”字是輕聲,通常情況下應該讀得輕而短,這里應該怎么讀?
(指名讀,都讀得重而長)
師:這樣寫,才是當時情況的還原,才能突出小琦君的急切心情,才更符合小孩子的特點。你們再讀一讀,認真體會體會。
【評析】學生學習語言是在活生生的語言交往中“無師自通”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他們學話的時候,沒有教師,沒有語法教科書,沒有字典,只是不斷的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于懂得每個詞的意義,到了兩三歲,普通的簡單的話就大概能夠懂,而且能夠說了,也不大有錯誤。”可見,言語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反復的言語實踐,只有讓學生投身于語言的海洋中去探索,去感受,去冒險,才能逐步養(yǎng)成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桂花雨》一課,作家琦君為了表達孩童時代的自己對“搖桂花”的急切期盼心情,這樣寫道:“‘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話語簡短,卻溢滿了生活的美好情趣。如何帶領學生理解、品味、吸收如此靈動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言語表達呢?筆者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喚醒他們的生活體驗,親歷富有情意的言語實踐。學生在自主參與言語實踐活動中,充分調動自我的生活積累和語言儲備,去閱讀語言文字背后的精彩,去發(fā)現(xiàn)言語表現(xiàn)的秘密,去品評平淡之中蘊藏的一份神奇。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性、適當性和自覺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徐純軍
E-mail:jxjymsd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