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林韓梅張雪慧
(天津理工大學天津300191)
當前形勢下,市場經濟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的支配地位越來越顯著,競爭機制逐漸滲入高等教育領域,導致經濟因素對個人高等教育選擇的影響作用愈加重要,使得個人對高等教育的選擇也必須考慮經濟狀況的制約作用。
個人高等教育選擇是受教育者個人及家庭在具有高等教育選擇權利基礎上,在現(xiàn)有的可能性條件的約束下,對不同種類、范圍、質量的高等教育資源的挑選,它關注不同家庭背景、社會階層、地域的人如何在不同種類、層次、專業(yè)、質量的高等教育中的挑選情況。[1]
個人高等教育需求是高等教育選擇的前提,個人高等教育選擇則是需求得以實現(xiàn)的方式和途徑。[1]具體到聾生來說,聾生個人的高等教育選擇就是在享有高等教育選擇權利的基礎上,受自身生理條件和家庭狀況等條件的約束,對現(xiàn)有的聾人高等教育資源的挑選情況,包括對不同種類、層次、專業(yè)、質量的聾人高等教育的挑選。
在當前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社會經濟都迅速發(fā)展,處在這種市場化逐漸深入的大環(huán)境中,經濟動因必然成為個人高等教育選擇的主要因素。對于聾生而言,基于他們自身和聾人高等教育資源的雙重特殊性,經濟因素如何影響其高等教育選擇,值得深入分析。本文中的聾生是指愿意接受高等教育并努力實現(xiàn)的聾生及其家庭。
一方面,就他們自身的特殊性而言,聾生與健聽學生相比,因殘致貧的情況占多數(shù),家庭經濟狀況普遍困難,物質支持不足,聾生高等教育的高成本對他們造成很大壓力,加之聾生自身的生理特點,受溝通障礙、特殊的心理特點、高中學習內容限制等因素的影響,接受普通高校的高等教育時會面臨一系列困難。另外,聾生在中學階段信息來源單一,對聾人高等院校具體情況不盡了解,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也影響著聾生的選擇,因此,聾生在高等教育選擇上不僅受家庭經濟因素影響,還受到自身生理特點的限制。
另一方面,從聾人高等教育資源方面來說,現(xiàn)有的聾人高等院校數(shù)量有限且發(fā)展還不完善。我國目前四所主要的聾人高等院校包括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北京聯(lián)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中州大學特殊教育學院,該四所院校的招生總數(shù)已經占到全國全日制聾人招生總數(shù)的51﹪以上。盡管我國聾人高等教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但與發(fā)達國家聾人高等教育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xiàn)在聾人高等教育經費不足,教育成本高,專業(yè)設置面狹窄,輔助支持體系不完善等等,這些也都對聾生的高等教育選擇產生影響。
舒爾茨對人力資本理論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后,貝克爾進一步從家庭生產和個人資源分配角度系統(tǒng)的分析了人力資本的投資問題。個人資本投資可相應地界定為:個人或家庭通過一定量的投入、增加個人或家庭成員的各種技能水平以及提高個人素質的一種投資活動。[2]
人力資本理論提出理論假設,認為人們投資教育都是期望獲得較高的經濟回報,高等教育實質上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個人通過對比高等教育成本和預期收益做出相對理性的投資決策,一般而言,在高等教育帶來的可能收益不低于需付出的成本的情況下,個人選擇投資高等教育。由此可推出,高等教育投資收益越大,個人越傾向于投資教育,反之,高等教育成本越大,需求相應會越弱。因此聾生及其家庭在高等教育選擇時也會權衡高等教育的成本—收益,并結合自身家庭收入經濟條件,綜合考慮作出理性決策。
消費者效用理論作出的理論假設之一是,消費者具有完全的理性,即對自己消費的物品有完全的了解,自覺把效用最大化作為目標。
聯(lián)系到高等教育來說,高等教育也可被視為一種消費品,大眾投資高等教育后,受大學的熏陶,使用高校的教育資源,通過課程學習、人際交往、實踐活動等渠道使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提升,效用也獲得滿足。從這一角度來說,高等教育需求和選擇受到消費者收入和教育的價格(也即學費)的影響。通常收入越高,人們的支付能力越強,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就越旺盛,而高學費對高等教育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
經濟因素是指由經濟原因引起的,可以轉化成貨幣表示的影響因素。[1]具體到聾生來說,經濟因素的主要的反映指標包括個人家庭財產收入狀況、聾生可獲得的財政補貼、接受高等教育需承擔的成本、高等教育的預期收益。
以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2010級計算機專業(yè)為例,聾生的家庭狀況較困難的占據(jù)多數(shù),不考慮聾生個人的家庭人口、父母受教育程度、所在省份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聾生家庭年收入平均在9000元左右,與普通家庭的年平均收入相比,普遍處于中低收入的水平,困難的家庭狀況使得聾生對高等教育的選擇更加受限。
北京市殘聯(lián)理事會曾組織對殘疾人家庭做過調研,調查顯示因貧困原因不接受高等教育的情況占到43%。其中包含兩種情況:有37%是家庭已經處于低保水平,無力擔負高等教育成本,相對集中在郊區(qū)或農村;另有6%是家庭現(xiàn)狀略高于低保水平,能維持基本生活,但支付殘疾人高等教育費用的壓力較大,相對集中在城區(qū)。
在聾生高等教育的選擇過程中,聾生家庭收入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聾生是否可以選擇接受高等教育,或者是選擇高等教育的種類、層次。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聾生可順利獲得高等教育,在專業(yè)選擇等方面限制也較少,家庭收入較低的聾生則受限較大。
以天津為例,對考取大學的聾生給予每年1500元的補助;北京情況來看,2009年9月1日起,通過統(tǒng)招被錄取的京籍殘疾大學生,可申請每學年4000元助學補助;山東給予每個聾人大學生每年2000元補助;山西、南京對每個聾生每年補助5000元;大連給予考上大學的聾生一次性補助3000元。
各地情況都有所不同,補助的方式、水平都有差異,但是總體來看,各地都逐漸加強了對聾生接受教育的扶助力度,幫助支持聾生接受高等教育,這對于緩解聾人大學生學費壓力,減輕聾人大學生家庭負擔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也間接的降低了聾生高等教育選擇的成本。
個人承擔的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指由個人直接支付的學費、雜費、住宿費、生活費等;個人間接成本指達到法定教育年齡的學生因上學而未就業(yè)可能放棄的就業(yè)收入,也稱為機會成本。[4]
就聾生需要承擔的高等教育成本來說,主要是指直接支出的成本。以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2010級計算機專業(yè)為例,學費每學年約為4600元,生活費平均每月700元,住宿費每年平均600元。
學費對于各階層家庭都有影響,我國目前的學費水平無論是與國外相比,還是相對居民收入水平都較高,并且已經影響到貧困階層的入學率。[5]就聾生的現(xiàn)實經濟情況而言,過高的學費對聾生的高等教育選擇存在著負影響。
勞動經濟學中有相關理論,一般而言,個人的收入水平與他所受教育年限成正相關關系。受教育的年限越長,其知識面越寬廣,研究與開發(fā)的能力也越強,一般情況下其收入也越高。[6]在此理論下,教育投入與收益的正相關關系也是聾生選擇投資高等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
就人力資本理論來說,個人選擇投資高等教育是為了獲得與之匹配的預期收益,而收益的獲得取決于人力資本的轉化,把資本轉化為可能的勞動力,即完成高等教育之后走上工作崗位,并獲得穩(wěn)定較高的收入、較好的社會地位等。
根據(jù)國內已有的對殘疾人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收益率的測算,估算出一個殘疾人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率V=562.26%。[7]單從經濟角度來看,教育成本與投資回報的比率合理,聾生接受高等教育是相對劃算的。
通過上述有關影響聾生高等教育選擇的經濟因素的分析,可以了解家庭的收入情況和聾生需承擔的教育成本是最主要的經濟因素,直接決定著聾生是否可以滿足個人的高等教育需求,如何保障有特殊高等教育需求的聾生群體獲得高等教育,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第一,落實政府責任,幫助促進聾人高等教育發(fā)展。
一要合理劃定學費,適當降低聾生家庭需承擔的高等教育成本。過高的學費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聾生高等教育的需求,聾人高等教育學費的劃定應該從聾生家庭的普遍經濟現(xiàn)狀出發(fā),考慮聾生家庭的經濟負擔水平,使學費控制在聾生家庭可承受的范圍之內,體現(xiàn)出對殘疾人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和支持。
二要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扶助力度,增加聾人高等院校的辦學經費。由于需要增設特殊教學設備、輔助設施等,聾生的教育教學成本相對較高。就當前情況來看,北京聯(lián)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和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殘疾人高等教育經費是普通大學生經費的3倍,而美國殘疾人大學生的經費是普通大學生經費的5倍,[7]因此,我國聾人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迫切需要經費的大力支持,來提升我國聾人高等教育的質量。
三要通過宏觀調控大力發(fā)展經濟,合理分配收入,縮小貧富收入差距。從社會保障上切實保障聾生及家庭的生活水平,適度提高殘疾人低保和各項殘疾人補貼水平,使殘疾人群體不再因貧困問題放棄高等教育選擇的機會,從而促進高等教育機會的均等和公平的實現(xiàn)。
第二,高校要完善助學保障制度。
聾人高等院校作為聾人高等教育的供給者,不僅要考慮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質量,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還要在聾生獲得高等教育的經濟層面上提供支持。以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為例,現(xiàn)有的聾人大學生的助學貸款是與普通大學生基本一致的,聾生享受到的特殊補貼也只有家庭所在地給予的補助。雖然教育成本分擔是本著“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但是對于聾生這個特殊群體應該給予相應特殊優(yōu)惠,以幫助減輕他們獲得高等教育的成本負擔。
第三,社會各界要積極發(fā)揮作用,為聾生爭取權益。
切實發(fā)揮殘聯(lián)及聾人協(xié)會等第三方的作用,增加對聾生及其家庭的關心。利用各種渠道加大對聾人及其事業(yè)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對聾人的認識水平;發(fā)揮社會各界的重要作用,樹立社會對聾人的友好觀念,同時發(fā)揮社會媒體的輿論作用,提高社會對聾人的認可程度,為廣大聾人樹立榜樣,促進聾人群體整體的進步,進而幫助他們爭取相應的權利,保障聾生享受到應有的權益。
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人們從理性人的角度出發(fā),積極投資高等教育,以期獲得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的較高收益。聾生群體也不例外,在社會競爭愈演愈烈的時代,通過投資高等教育來提升自身價值是仍是普遍的選擇,國家和政府等主體應承擔起各自應盡的責任,幫助減少經濟因素對聾生高等教育選擇的制約,促進聾人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
[1]王遠偉.個人高等教育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5:14,15,22.
[2]張濤,張烈俠.基于高等教育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分析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436.
[3]徐燕妮.我國個人高等教育供需及影響因素的分析[D].湖南大學,2009.
[4]范先佐.教育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36.
[5]吳偉,安康,蔡慧.影響高等教育個人需求的經濟因素分析——綜述與展望[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09(2):28.
[6]胡學勤,秦興方.勞動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7.
[7]譚寒,王凱兵.從人力資本理論視角看殘疾人高等教育發(fā)展[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