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朋飛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選擇性偵查是偵查人員面臨兩起以上的刑事案件,有選擇性的決定對其中的一起案件優(yōu)先進行實質(zhì)偵查的行為。它既包括對某一刑事案件進行實質(zhì)性的偵查而不對某一刑事案件開展實質(zhì)性偵查的選擇,也包括提前偵查某一刑事案件或者推延偵查某一刑事案件的選擇。
對于選擇性偵查,學界觀點不一。有學者認為,我國《刑事訴訟法》、《人民警察法》并未賦予警察選擇性偵查的權(quán)力,選擇性偵查行為于法無據(jù),有違公平偵查原則,甚至導致偵查權(quán)力的消極或濫用?!耙粋€被選擇性執(zhí)法扭曲的社會,不會有執(zhí)法者的威信,不會有人們對法律的敬畏,也不會有真正走的長遠的高尚事業(yè)?!保?]偵查人員對于發(fā)生的刑事案件應當平等的對待,被害人的權(quán)利應當受到平等的保護。也有的學者認為選擇性偵查是刑事自由裁量權(quán)的應有之義,是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通過優(yōu)化資源配置對個案的靈活處理。
筆者認為,選擇性偵查的存在確實會帶來一定的問題,甚至是權(quán)力的濫用。但面對諸多刑事案件,對實質(zhì)啟動之序位與程度加以選擇,進行選擇性偵查是在偵查實踐中實際存在,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既然百分百的偵查是無法保證的,選擇性偵查就會存在,那我們就應當嘗試對偵查理念加以更新。承認選擇性偵查的事實,分析選擇性偵查的成因,并非為現(xiàn)實中存在的偵查權(quán)濫用、違法亂紀行為開脫責任。而是在對選擇性偵查存在之原因和問題進行系統(tǒng)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對選擇性偵查進行規(guī)制的方法。以便通過制度來規(guī)范偵查主體的偵查選擇行為,避免僅憑領導批示或偵查人員興趣之類的不合理依據(jù)來選擇性偵查。
從經(jīng)濟學、法學和行為科學的角度來看,選擇性偵查有其存在的原因。但并不是說,所有的選擇性偵查都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沒有法律授予的權(quán)力只是選擇性偵查行為的問題之一。如果沒有權(quán)力依據(jù),在資源有限,不得不二選一的情況下選擇性偵查尚且可以被公眾所容忍的話,那么偵查人員僅因諸如個人興趣愛好、破案的獎勵、被害人的特殊身份等因素來選擇性偵查,實在有濫用偵查權(quán)之嫌。筆者認為,實際上,進行正當合理的選擇性偵查時是應得到法律授權(quán)的。一般情況下,犯罪常常走在偵查之前,偵查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偵查必須迅速、靈活,法律對偵查工作不應該設置過分的障礙。偵查人員應當有在合理的事實依據(jù)前提下進行選擇性偵查的權(quán)力和自由。然而,“人在他的行動不妨害別人的限度內(nèi)是自由的,但當他的行動牽涉別人的時候,政府就可以采取行動加以約束?!保?]筆者主張偵查人員應當有選擇性偵查的自由,不代表這種自由是不受限制的。實踐中,除了缺少對選擇性偵查權(quán)的立法保障導致選擇性偵查權(quán)沒有權(quán)力依據(jù)之外,更受公眾詬病的也正是這些缺乏合理事實依據(jù)的偵查人員“自由”采取的選擇性偵查行為。
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綜合國內(nèi)外文獻以及學者本人警務實踐經(jīng)驗之研究,總結(jié)影響偵查發(fā)動的關鍵性因素包括主動因素和被動因素十項,其中,主動因素包括“案件偵辦的難易程度”、“績效分數(shù)”、“個人興趣”、“破案獎金”,被動因素包括“案件本身對社會法益的侵害程度”、“案件嚴重性”、“加害人或被害者的身份”、“長官交辦”、“媒體關注”、“民代關切”。[3]筆者認為,該學者對影響選擇性偵查決意之要素歸納的并不全面。例如,對我國偵查權(quán)實質(zhì)啟動傾向影響非常大的諸如“嚴打”、“命案必破”的刑事政策就沒有被歸納其中。更何況偵查方在選擇性偵查之時,所考量的未必都是合法、合理的因素。這些既無合法的權(quán)力依據(jù),又無合理事實依據(jù)的選擇性偵查確確實實地存在于現(xiàn)實之中。例如在“打黑除惡”專項行動中,偵查人員擔心遭受打擊報復而不敢深入偵查;權(quán)力腐敗導致偵查人員包庇或報復案件關系人,有選擇性的消極偵查;偵查人員照顧權(quán)勢,優(yōu)先進行偵查等等。受研究能力和材料所限,筆者并不追求將各種影響選擇性偵查的全部因素完整歸納并詳加論述。這里,筆者僅以排除肆意選擇性偵查之后的,有合理依據(jù)的選擇性偵查為例,對選擇性偵查的道德性進行分析。
在排除無正當依據(jù)的、非理性肆意進行的選擇性偵查之后,人們在面對選擇性偵查時卻還是心存疑慮和不安。即使偵查人員不被案件關系人的諸多因素所左右,采取中立的立場,依然面臨著無法回避選擇性偵查的道德風險。從宏觀的偵查資源有限角度來看,選擇性偵查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希望選擇性偵查的理想結(jié)局是:在偵查資源允許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權(quán)利、維護社會良好秩序。在這種追求下,偵查人員往往會根據(jù)犯罪所侵害法益、案件的重要性等與案件相關因素來選擇性偵查。例如,在不得不對一起故意殺人案件與涉案金額1000元的盜竊案件進行選擇性偵查時,破獲一起故意殺人案件更加能夠?qū)崿F(xiàn)懲罰和震懾犯罪、保護人民權(quán)利、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因此,從功利主義道德的角度來看,故意殺人案件的偵查優(yōu)先性必然要高于涉案金額1000元的盜竊案件。
然而,功利主義道德畢竟是以“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為多數(shù)人謀取最大福利”視角來看待選擇性偵查的。但是,法律平等的保護公民的權(quán)利,在公民權(quán)利受到侵害之時,亦給予同等的獲得救濟的權(quán)利。在涉案1000元的盜竊案件與故意殺人案件的比較中,價值1000元的財產(chǎn)權(quán)就可以被用來犧牲嗎?就可以作為選擇性偵查的犧牲品嗎?筆者認為,選擇性偵查的道德問題,實際上是功利主義道德與絕對主義道德分歧的體現(xiàn)。它不單單是選擇性偵查需要考慮倫理道德的問題,“政治、法律亦即一切關于社會的觀點最終根據(jù)必須由倫理學來給出?!保?]通過對兩種道德標準的比較,可以幫助我們深化選擇性偵查的道德問題的認識。
18世紀英國政治、哲學家邊沁首先系統(tǒng)明確地表達了功利主義道德理論。邊沁認為,凡是能將效用最大化的,就是公正、道德的。對效用的定義,邊沁認為,人是生活在幸福與痛苦之中的,“自然把人類置于兩位主人公——幸福與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們才能指示我們應當干什么,決定我們想要干什么,是非標準,因果關系,俱由其定奪。”[5]幸福與痛苦的平衡點便是效用。邊沁還認為,幸福與痛苦的數(shù)量和影響是可以計算的。因此,一個人或者一個社會的幸??偭恳彩强梢杂嬎愕?。
在功利主義看來,政府存在的目標便是將效用最大化,幫助實現(xiàn)最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為最多數(shù)人謀取最大的利益”成為功利主義的口號。功利主義“按照看來勢必增大或減少利益有關者之幸福的傾向,亦即促進或妨礙此種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任何一項行動。我說的是無論什么行動,因而不僅是私人的每項行動,而且是政府的每項措施?!保?]58而相對的,任何社會和法律都只能追求實現(xiàn)“最大多數(shù)的幸?!倍皇恰懊恳粋€人的幸?!?。沒有任何一種制度安排可以達到“一切事物都各得其所”的程度。“立法者的職責是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造成調(diào)和?!保?]每當個體與群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功利主義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我們最終的選擇,亦會影響到偵查的選擇。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選擇性偵查必然會對社會的幸福總量的計算帶來影響。這是因為,社會幸福的總量是由所有的社會成員之幸福加合組成的。成員個體幸福的變化,最終也會影響到社會幸??偭康淖兓?。實踐中的每一次偵查選擇,都是對以被害人為主的公眾幸福的一次微調(diào)。我們希望,所有的選擇性偵查,最終能夠增加社會幸福的總量。
功利主義看來,道德的行為就是能夠產(chǎn)生最大的善的結(jié)果。然而,這常常與我們成為“道德背謬”的反對意見相矛盾。在許多情況下,能夠最大促進社會幸福的行為卻與我們的直覺推論和正當觀念相違背。[7]在絕對主義道德看來,為了更多人的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即使結(jié)果是好的,但這種行為卻是不道德的。這是因為,行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該行為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也不能改變這一性質(zhì)。
絕對主義道德的代表人物是德國哲學家康德??档鲁姓J,人們總是竭力避免痛苦和追求幸福,但他否認功利主義的道德觀點。認為功利主義道德是建立在感性的幸福與痛苦的經(jīng)驗之上,缺乏普遍的適用性。道德應當是先驗的,與經(jīng)驗無關,不會受到主觀的影響?!皡^(qū)別由經(jīng)驗原則構(gòu)成整個根基的幸福論與毫無經(jīng)驗成分的道德論,是賦予純粹實踐理性分析論的第一的和最重要的任務?!保?]康德認為,在具有理性的人類之中,存在普遍適用、絕對的道德標準。而這種道德絕對的標準,來源于人類所擁有的“純粹理性”??档聦髁x道德的另一層批判就是,功利主義往往將他人視為工具,不能保證對人的尊重,實際上是不道德的。康德認為,人或社會人的核心特征就是他將自身視為目的。我們必須無條件的尊重個人,而不能將個人僅僅當做實現(xiàn)某種目的的手段?!澳愕男袆?,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9]
絕對主義道德對行為的動機要求非常嚴格,我們不能以行為的結(jié)果來評價行為的道德性。行為是否道德,取決于其是否具有道德的動機。真正的道德,必須是“為道德而道德,為義務而義務”。[10]商家誠信經(jīng)營,未必就是道德的。因為,商家必須是以“誠信”為動機的誠信經(jīng)營,才是道德的行為。如果是為了保持良好的信譽,吸引顧客,那便是不道德的。因為,為了保持良好的信譽而誠信經(jīng)營,就不是將顧客視為顧客自己的目的,而是將其用做店主的工具。
從絕對主義道德角度來看,選擇性偵查便是不道德的。這是因為,選擇性偵查并不是出于道德的動機。用絕對主義道德來審視選擇性偵查的動機,就會發(fā)現(xiàn),選擇性偵查的動機并不是出于對道德的追求。
偵查人員在對案件偵查順序進行排列之時,其動機會有很多,其中既有合理可接受的動機,也有不合理難以接受的動機。而選擇性偵查最合理的動機就是,最大程度的保護群眾利益、維護社會秩序、懲罰犯罪。即使是出自最合理動機的選擇性偵查,依然是不道德的。因為,這種動機沒有將所有案件被害人視為其本身的目的,而是將一部分人用做實現(xiàn)另一部分人目的的手段,實質(zhì)是對人的不尊重。這一點是絕對主義道德不允許的??档略?jīng)舉過的例子是,說謊永遠是不道德的,即使是善意的謊言,甚至是為了挽救別人的生命。這是因為,說謊者將對方視為自己的目的,而沒有將其視為自身的目的。因此,即使選擇性偵查是為了最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依然改變不了其動機的不道德性。
選擇性偵查是否道德,最終是取決于用以評價的道德標準。然而,功利主義道德與絕對主義道德在以功利為目的的行為是否道德的問題上有截然相反的評價。困境就在于,我們無法對兩種道德標準做出對與錯的判斷。懷疑主義者皮波認為:“我既不能從我們的感覺也不能從我們的意見來說事物是真的或者是假的,所以我們不應當相信它們,而應當毫不動搖地堅持不發(fā)表任何意見,不作任何判斷?!币虼耍瑧岩芍髁x也反對對道德做出定義,“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斷”。[11]懷疑主義者對道德的消極態(tài)度顯然不能化解選擇性偵查所面臨的道德危機。但是懷疑主義卻給我們指出了另一個方向。如果亞里士多德、洛克、邊沁和康德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又怎能希望通過一篇簡單的論文就得出道德的定義,并對選擇性偵查的道德性作出準確的判斷呢?評價主體所持的道德標準不同,做出的判斷就截然相反。在邊沁看來,選擇性偵查是最大的善;在康德看來,選擇性偵查卻是不道德的。
我們無論對道德討論的如何激烈,現(xiàn)實總要求我們做出選擇。在絕對保障每個人的權(quán)利和追求社會絕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之間,總要有所取舍。我們選擇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就要以犧牲少數(shù)人的權(quán)利作為代價。然而,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追求絕對保障每個人的權(quán)利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案鞣N類型的社會行為、制度、思想在幫助人們獲取效益的同時,無不迫使人們付出各自的代價。一旦自以為找到了某種完美的制度、方案——人們在其中可以不付出代價,一切和諧圓滿、盡善盡美——便走上了另一極端,這就是烏托邦?!保?2]
筆者認為,在現(xiàn)階段,選擇性偵查是否道德的問題,是沒有一個絕對答案的。社會現(xiàn)象比自然現(xiàn)象更為復雜,“一切已有和現(xiàn)存的判斷標準,不管人們怎樣稱贊其合理,其實大多是兩難中的產(chǎn)物,遠遠未臻完善之境?!保?]86功利主義者自然可以對選擇性偵查心安理得,而絕對主義者則可能對選擇性偵查嗤之以鼻。道德的爭議使人困惑,我們只能寄希望于倫理學的發(fā)展來對此問題進行解答。既然無法對選擇性偵查的道德性做出判斷,是否進行選擇性偵查都要付出代價,那么,為什么我們要為了固守這種爭議而放棄社會的發(fā)展呢?也許功利主義道德下的選擇性偵查要付出少數(shù)人的代價,但堅持絕對主義道德更會帶來平均投入不足的代價。相比之下,后者對社會發(fā)展會帶來更大的阻礙。所以,我們可以說選擇性偵查存在道德危機,但這不等于選擇性偵查是不道德的。即使在絕對主義者看來,選擇性偵查是不道德的,那也只能視其為社會發(fā)展的代價。
[1]張德瑞.行政法的平等原則與行政機關的選擇性執(zhí)法[J].河南社會科學,2007(6):39.
[2][英]羅 素.權(quán)力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77.
[3]楊士隆.刑事警察人員偵查發(fā)動之決意歷程、破案關鍵因素之研究[J].臺灣: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2004(3).
[4]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9.
[5][英]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時殷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57.
[6][英]羅素.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329.
[7][英]韋恩·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xiàn)代[M].李桂林,李清偉,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153.
[8][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韓水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00.
[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1.
[10]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11]北京大學哲學系.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41.
[12]鄭也夫.代價論——一個社會學的新視角[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