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玉潔,王俊艷,王烈明,高學科,高麗梅,朱項鏈
(第二炮兵總醫(yī)院急診科,北京,100088)
動脈血氣分析是診斷呼吸衰竭和酸堿平衡紊亂最可靠的指標和依據(jù)[1],快速準確地采集動脈血氣標本對急危重癥患者的病情診斷和預后判斷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急危重癥醫(yī)學的發(fā)展,動脈血氣分析已成為臨床救治急危重癥患者的常規(guī)檢測指標。目前經(jīng)股動脈法是動脈血氣標本采集的常用部位,但急危重癥患者多為老年患者,往往基礎(chǔ)疾病多,穿刺體位不易固定,病情復雜多變,利用經(jīng)股動脈法采集標本常不能滿足臨床需要。本科運用經(jīng)足背動脈法采集動脈血氣標本,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將2種方法對照比較如下。
收集2012年1—8月本科收治的60例行動脈血氣分析的急危重癥病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齡64~97歲,平均65.4歲,所有患者均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采血量均為2 mL。按照標本采集方法不同分為2組,對照組30例為經(jīng)股動脈采集組,觀察組30例為經(jīng)足背動脈采集組,2組患者年齡、病情、性別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經(jīng)股動脈法行動脈血氣標本采集,患者采用平臥位,雙腿伸直并外展,在腹股溝處股動脈波動最明顯處用復合安爾碘常規(guī)消毒穿刺部位,同時消毒操作者食指與中指并在波動最強處固定,右手持采血針與皮膚呈90°刺入動脈,見回血后固定針頭,達所需血2 mL,拔出針并按壓穿刺點10 min至不出血。觀察組采用經(jīng)足背動脈法行動脈血氣標本采集,足背動脈是脛前動脈的延續(xù),一般在第1、2跖骨通過,少數(shù)會偏向內(nèi)側(cè)或外側(cè)0.5 cm,食指、中指并攏用指腹輕輕觸摸波動感[2],穿刺前首先判斷脛后動脈的血運情況,即壓迫足背動脈后有波動感或壓迫拇指指甲數(shù)秒使甲床變白,松開后迅速恢復紅潤表示側(cè)枝循環(huán)良好,反之不宜實施足背動脈穿刺;采血時常規(guī)消毒穿刺部位以及操作者左手的食指與中指[3];右手持血氣針,左手觸摸足背動脈搏動最強點,將針與皮膚呈15~20°角進針,針尖斜面朝上,由觸摸波動點手指的右側(cè)緩慢進針,當看到有血液沖到針柄內(nèi)乳頭處位置即停止進針,位置保持不變,待血量約2 mL即可;在進針的過程中可與患者進行語言交流,減輕患者緊張情緒并分散其注意力,取血后迅速拔出穿刺針,穿刺點按壓5~10 min。2組動脈血采集后,均應立即去掉針頭,帶上保護塞,均勻搖晃4~5次,15 min內(nèi)立即送檢[4]。觀察比較2組采集方法的1次穿刺成功率、標本凝血率、穿刺局部皮膚損傷情況。
對照組(股動脈組)30例中穿刺1針成功22例,誤入靜脈8例;觀察組(足動脈組)30例中穿刺1針成功29例,無誤入靜脈病例。2組穿刺1針成功率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股動脈組)30例中凝血6例,觀察組(足動脈組)30例中無凝血病例,2組凝血率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股動脈組)發(fā)生瘀紫5例,青腫3例,損傷率26.7%;觀察組(足動脈組)發(fā)生瘀紫2例,無皮膚青腫病例,損傷率6.7%。2組采集部位局部皮膚損傷率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足背動脈表淺易觸及,不易滑動,又無臨近神經(jīng);股動脈雖可采集,但易成皮下血腫又離股神經(jīng)近,尤其兒童穿刺過深易觸碰膀胱,其造成感染、出血、誤入靜脈的概率高于足背動脈,因此足背動脈的采集會更安全[3]。而從人性化角度出發(fā),成人股動脈位置過于隱私,清醒患者有羞愧不愿配合的現(xiàn)象;足背動脈則無此方面憂慮,完全保障了患者的隱私[5]。臨床上進行足背動脈血采集時,患者可選平臥或者坐位,平臥時足與心臟屬于同一水平,坐位時足背動脈低于肱動脈水平,足背動脈所受壓力明顯增高,搏動更強烈[6]。
動脈血氣分析能迅速、準確地描述機體的呼吸功能和酸堿平衡狀態(tài),因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特別在急危重癥病例搶救時尤為重要,已成為臨床必要的檢測指標之一[7],但要獲得準確的血氣分析數(shù)據(jù),除了精密的儀器、嚴格的質(zhì)量控制外,標本的采集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動脈血氣標本采集要求穿刺方便、止血容易、并發(fā)癥少且操作容易被患者接受。從理論上講,理想的部位應是表淺、易觸及、穿刺方便、體表側(cè)支循環(huán)較多、遠離靜脈和神經(jīng)的動脈[8],如股動脈、橈動脈、足背動脈等均可用來采集血氣分析標本。臨床護士往往習慣穿刺股動脈,主要原因是股動脈位于腹股溝重點處,股動脈粗壯、管腔粗大、搏動感強,易于采取[9]。但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因股動脈位于腹股溝內(nèi),臨床中一些清醒患者不愿寬衣解帶配合護士采血,同時股動脈穿刺存在暴露大、坐位不利穿刺、壓迫不當易致淤血等缺點,因此采用足背動脈采血更為方便可行。足背動脈均位于體表暴露部位,采血時方便操作,但因管腔細小,搏動感較股動脈弱,因此需要熟悉其準確的解剖位置,并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才可以順利采集標本。
[1]何麗芬,羅志珍.成功采集動脈血氣標本探討[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0,12(228):128.
[2]黃玉芬,余春蓮.2種進針方法采集足背動脈血的效果比較分析[J].當代護士,2011,12:134.
[3]岳春娥.危重患者不同動脈采集血氣分析標本的比較[J].河北醫(yī)藥,2012,34(11):1749.
[4]龔海萍.動脈血氣分析采集方法及影響因素[J].醫(yī)學信息,2010,5(7):1779.
[5]彭慧,陳愛清,陳小瓊.動脈血氣分析采血部位的比較[J].現(xiàn)代醫(yī)院,2008,8(11):89.
[6]吳鳳萍.介紹一種足背動脈采集血氣分析標本方法[J].護理研究,2009,23(1):92.
[7]喬麗珍,李柳芝.成人動脈血氣分析采血技術(shù)護理進展[J].全科護理,2012,10(25):2382.
[8]袁慧,姚興榮,馬旭.動脈血氣分析采血技術(shù)的質(zhì)量控制[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8):15.
[9]高峰.不同部位采集動脈血氣分析標本體會[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3,15(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