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春 劉秀娟 趙慧峰
(河北農業(yè)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經濟法是法學體系中一個新興的獨立學科,內容廣泛且豐富。本文研究的經濟法課程是指經教育部研定,針對經濟管理專業(yè)學生開設的專業(yè)基礎課程,經管專業(yè)學生在學習經濟法前先修課程為法律基礎,后續(xù)課程為農業(yè)政策與法規(guī)、國際商法等。經濟法課程內容包括經濟法概論、企業(yè)法、合同法和市場管理法等幾部分,以學生知法、懂法、掌法和用法為教學目的,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國際貿易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在學生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掌握國際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熟悉國際貿易規(guī)則和慣例。學生畢業(yè)后的從業(yè)方向除了國際貿易以外,還可以從事金融、市場、營銷、投資、公關等方面的工作。
國際貿易專業(yè)的經濟法教學,既存在經濟管理專業(yè)經濟法教學的共性,也存在著針對國際貿易專業(yè)本身的特殊性,如何使這門課程的教學與學生的就業(yè)方向相一致,與學生的專業(yè)課程體系相協(xié)調等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經濟法課程的特點是信息量大、案例多。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增加信息量。傳統(tǒng)的教學采用板書加上講解的方式,而寫板書需要一定的時間,也有局限性,無法完全傳遞大圖表、長案例的信息,且耗時多,如果只憑口頭講解案例,又無法令學生充分理解相關知識點。目前,國際經濟貿易專業(yè)經濟法課程廣泛采用多媒體教學,已解決了以上問題,通過幻燈片可以傳遞更多的信息,教學信息量比原來至少增加40%,效率顯著提高,教學效果也更好。同時,將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公開,也使學生學習更加方便。多媒體教學也活躍了課堂氣氛,通過結合文字、聲音、圖像和視頻等,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下更加直觀、形象地掌握知識。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師講、學生學,單方面向學生陳述法律條文往往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尤其不適合以介紹法律條文為主的經濟法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轉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課堂上進行雙向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講企業(yè)法部分之前,先組織20分鐘左右的課堂討論,要求學生回答:“如果讓你投資開辦一家企業(yè),你將選擇什么樣的企業(yè),如何組織運營?”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就會自然地將自己的想法和學習到的相關法律內容相結合,掌握知識要點。在學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之前,組織學生總結身邊發(fā)生的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例,對于解決的方式加以討論。在學習企業(yè)法的最后一部分外商投資企業(yè)法時,可以安排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自己講解。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教學的內容,還使學生掌握了法律學科的學習方法。
經濟法課程的成績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包括課堂討論表現(xiàn)、提問表現(xiàn)和作業(yè)。作業(yè)以解決案例為主,還有針對實事問題撰寫的小論文,如在新的《破產法》出臺以后,布置學生對新舊破產法進行比較;在講到反不正當競爭法部分時布置學生討論《反壟斷法》的立法必要性等。另外一部分是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80%。在課程結束以后安排考試,考試內容也以案例為主,以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學校已建立了較完善的案例庫和習題庫,為學生在課下練習提供充備的資料,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和一般的專業(yè)基礎課一樣,經濟法教學通常采用大班授課模式。大班授課學生人數(shù)較多,一般同時聽課的有120~150人,授課過程中采用的一些互動式教學手段只有少部分同學參與。由于時間有限,發(fā)言的人數(shù)每個班不過幾個人,很難考察到學生整體的學習狀況,準備充分的學生不一定能得到發(fā)言的機會,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有些本來積極性不高的學生不參與討論也不發(fā)言,甚至沒有主動思考,對此又很難及時發(fā)現(xiàn)并進行調整。因此,對于只能針對少數(shù)學生的互動式教學方式來說,很難將課堂控制力延伸至整個課堂。
學生水平與層次往往參差不齊,一方面體現(xiàn)在學生的知識基礎水平和學習能力上,一方面體現(xiàn)在對課程的興趣上,而這往往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如果教學方法運用不當,將引導變成了強迫,將興趣變成了任務,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由于欠缺相關的知識,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往往會比較吃力。此外,國際貿易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就業(yè)方向存在著多樣性的特點,而在一門課的教學中將學生以后將會面臨的所有問題都講到也是不現(xiàn)實的。
傳統(tǒng)的作業(yè)和考試方法不能很好地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而靈活性更強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則對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互動式教學模式中,通常以分組的形式布置任務,學習任務只具體到每個組,至于每組內部成員之間的任務如何劃分則沒有細化的要求。這樣可能會出現(xiàn)任務不均的情況,有的組員完成的工作量大,有的組員則坐享其成,以每組任務的完成情況對成績優(yōu)劣做出評判勢必出現(xiàn)“搭便車”的情況,既不公平也不能使每個成員都得到應有的鍛煉。
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有所不同。一種教學方式對于部分學生有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能主動參與,同時也可能會受到冷遇,有的學生甚至認為這樣會浪費時間,學不到真正的知識。
要想在短時間內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并不現(xiàn)實,因此,針對不同層次和風格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對于思想活躍的學生只要教學方式豐富多彩,基本就會調動其學習主動性,使教學變得較簡單。對于相對不太活躍的學生,可以在教學中適當增加對知識的總結環(huán)節(jié),使其逐漸認識到自己在知識水平上的提高,在成就感中逐漸體會學以致用的道理。
在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的學習任務中,將教學任務進行細分,保證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有工作任務。在布置任務之前,教師應該對班級的學生人數(shù)、每組學生人數(shù)、每個學生應該完成的任務進行系統(tǒng)設計。在任務布置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學生的興趣特長,也要考慮每一個任務環(huán)節(jié)都要對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有所幫助。對每組完成任務的優(yōu)劣情況,需要設計相應的考查機制,將考查環(huán)節(jié)延伸到課堂之外。如要求學生將調查結果總結為調查報告的形式,將任務完成情況寫成工作總結形式,都是比較有效的手段。
首先,期末考試采用靈活題型,以考察和分析案例為主。案例選用要注重更加貼近實際和實用性較強的題材,并采用開卷考試的形式,重點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增加平時成績的比重,注重對學生平時表現(xiàn)的考察,授課過程的任務完成情況也要計入成績之中。如何提高大班授課中的課堂控制力始終是影響課堂質量的首要問題,如果將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計入成績之中,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增強對學生評價的客觀性。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要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學必然要延伸到課堂之外。而當今的信息化水平、教學環(huán)境已經具備了這一條件,如電子郵箱、博客、短信等都可以作為展開課外指導的有效工具。應充分利用學生常用的交流手段,鼓勵學生對熱點問題進行積極討論,加強師生課外交流。
經濟法課程課堂學習較少涉及到較深層次的理論,對于對理論學習有更高要求的學生可以在課外的學習小組中進行深入的理論指導。對有興趣擴展知識面、提高動手能力的學生可以組織課外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學以致用的成就感中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1]王朋利,鄧遠富.解決大班授課難點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10(8):422 -424.
[2]方健,張求慧.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包裝材料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林業(yè)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