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生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要明顯改善教學狀況,真正提高思政課的“到課率”、“抬頭率”、“點頭率”,正確處理好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五對關系是重要途徑。
“親其師,信其道?!庇矛F(xiàn)在的話來說是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面對學習。對于思政課來說,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尤為重要。由于學生自小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小學開始就有政治課程,學生對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成見、偏見甚至逆反的心理,思政課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改變學生對思政課的印象,以期達到師生共同搞好教學的目的。
要實現(xiàn)改變,從何入手?筆者認為,應從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入手。那么,何謂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又該如何建立?筆者以為,現(xiàn)代大學里良好師生關系應定位在三個層次上比較適宜。首先,師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老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對學生要平等相待,教師要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充分理解其思想、行為,充分關心其心理生理和學習生活等;其次,師生是朋友之間的關系,要求教師以誠相待,相互信任,才能彼此溝通、交流,老師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情緒,充分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學生也愿主動接近老師,正確理解、接受老師的教育;再次,是真正意義上的師生關系,要求師生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教師要愛護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做到正直、善良、正派,才能夠走進學生心靈深處,讓學生情感打開思想閘門,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教師才能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要上好思政課,第一堂課很重要,要緊緊抓住學生。要把建立良好師生關系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課前,要提前做很多“功課”,目的就是了解上課對象,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主動融入學生當中,讓學生感受到你“愛”學生。了解學生的方式有多種,可以通過班主任介紹、其他任課教師的評價、查找學生檔案資料等渠道;走進課堂,教師則要根據(jù)課程、專業(yè)、學生之間的關系,做好課堂教學的設計,關鍵要把課講出道理、講出水平、講出風格,緊緊吸引住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你是“負責任”的教師。
良好師生關系的題中之義,要求“記住學生名字”,它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一環(huán)。老師能記住學生的名字,對學生來說是那樣的重要!記住學生的名字,你會讓學生覺得老師在乎他,重視他,關心他,這是一個師生溝通的便捷之道,也是促進學生認真學習、積極進取的好方法。記住了學生名字,老師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內(nèi)心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實現(xiàn)與學生的心靈交流。學生首先喜歡老師,然后喜歡老師的課,配合老師的教學,進而達到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實現(xiàn)教育目的。
盡管學生們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枯燥乏味,但他們對思政課“管方向”、“管長遠”的重要性認識毋庸置疑。這說明既要正視思政課遇到的挑戰(zhàn),同時要把握思政課的新要求,尤其是學生對思政課的內(nèi)在需求。我國從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安排政治課,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每一個階段的思政課內(nèi)容和教學要求各有側重,中小學階段的政治課程,側重在知識點的學習。對于大學階段的課程教學來說,應該摒棄中小學的教學方式,既要講觀點,更要重論證,尤其要把握好深淺度,注重思想深度、理論高度、視野寬度,實現(xiàn)師生間心靈的洗禮、思想的溝通、觀念的碰撞。大學的四門主干思政課都要立足于講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突出培養(yǎng)“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要“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就要營造學生思考的情景。教學過程中理論講解不要太突兀,對于似曾相識的理論要掌握學生,要有思維連貫,過渡自然,不孤立原理、割裂其邏輯關系,使之合情合理。
在史和論的關系上,存在著重論輕史,以論代史,或者干脆不講史的情形。理論雖然是枯燥的,但理論不是孤立的。理論的特點在于邏輯推理證明,理論的形成、確立來源于現(xiàn)實,因此用歷史事實材料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做證、做注,找到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便是史論結合。歷史是由一個個故事所組成的,要學會講故事,講故事就是講歷史。比如要講清楚“馬克思主義有沒有過時”,就要講清楚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包括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同時要講清楚當時中國的時代背景,運用比較方法,讓學生自然得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現(xiàn)實的需要,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再如,在講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時,我們大多都比較分散,缺乏系統(tǒng)性,如果我們能從歷史學的角度,把認識論的問題歸納為:認識的來源、認識的能力、認識的過程、認識的真理性、認識的檢驗標準、認識的價值等歷史線索,講起來連貫,學生學起來脈絡感(歷史感)很強,教學效果就會好。
史論結合,不僅是教學思維問題,也是對教師提出的很高要求,它考驗教師的學識水平和智慧,“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每一理論觀點的形成都與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息息相關,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史論結合,以歷史來闡明理論形成的土壤,以理論來撰寫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方向,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趣味性。
要讓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與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有密切關系,關鍵在解決好“講什么”、“怎么講”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解決好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爸v什么”,就是指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教師認真研究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體系,掌握每門課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每門課程、每個章節(jié)從教學點來看有主次之分、難易之分,需要把握理論(原理)的思想精髓和靈魂本質?!霸趺粗v”,就是堅持“學理論,要精要管用”的原則,對于一些重要原理要“集中講、重點講”。比如辯證法中“聯(lián)系”與“發(fā)展”這兩個范疇,一般的講法就是“概念、特點、實質”等,講得很晦澀,淺入淺出,從理論到理論,學生聽起來很枯燥。實際上,“聯(lián)系與發(fā)展”是我們學習辯證法的兩個重要基點,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我們可以用這樣的邏輯順序來講:“聯(lián)系(發(fā)展)的含義、用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用聯(lián)系(發(fā)展)的方式解決問題”等,講的過程中結合典故實例,深入淺出,把枯燥的理論講活,甚至講得有激情,才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
處理好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能夠融匯貫通。當代青年學生需要思想啟蒙,黑格爾說:“人是靠思想站立起來的”。讓學生有思想、有信仰、有精神是思政課的使命,使學生在面對眾生喧嘩、急功近利、浮躁偏激的現(xiàn)象時,堅持自己的理想,保持穩(wěn)定的心態(tài)。筆者認為,教師的講課激情是內(nèi)容和形式之間的橋梁,給學生營造啟迪心智的情景和空間,把學生帶進你的世界,設置有價值、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讓學生融會貫通地運用知識,增長智慧。
還有就是運用教學手段問題。學生具有很強的自學能力,照本宣科是學生最反感的。教學手段的運用可多樣化,不管是多媒體教學,還是傳統(tǒng)板書教學,或者是案例式、專題式、啟發(fā)式教學等等,都要依具體情況而定,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需求也不一樣。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把握理論傳播或者學生接受理論的最佳方式和途徑,當好“理論翻譯”。要根據(jù)學生生活方式、審美方式、表達方式的變化特點,教學語言要豐富貼切,理論表達要生動活潑,在課堂上開展互動、引導、評價式教學。教師要學會當“攝影師”,既會抓拍美的瞬問,發(fā)現(xiàn)學生個體的思想閃光點,關注學生個體的表現(xiàn),肯定學生的進步與收獲,又要會拍“集體照”,讓每個人都把目光投向你,把大家的思想意識調(diào)動起來。
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在思政課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觀點與材料要相結合,關鍵是結合什么、如何結合,聯(lián)系哪些實際、怎么聯(lián)系實際。首先,要解決學生對理論的態(tài)度,正確理解知識的意義和價值,摒棄實用主義的價值觀。課堂上,引導、激發(fā)對所學理論多向思考,分析、判斷理論的合理性。鼓勵學生“問到底”,教師“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要像剝筍一樣,逐步地深刻分析。學生要能對現(xiàn)象進行理論分析,而思政課要聯(lián)系的實際,包括時代的熱點、社會的實際、學生的實際。比如官員腐敗、分配不公、房價問題、道德倫理、法制觀念、教育公平、大學生就業(yè)等等問題,要主動回答學生的困惑、疑慮。
其次,要處理好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關系。思政課涉獵的問題廣泛,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道德、法律,生理、心理、生活,理想、現(xiàn)實。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只有同指導實踐相結合,才能把理論學深學透。在學習方式上,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和動手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育不是工具,關鍵要啟迪心智,點撥、點化學生,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使學生的心胸更加開闊,能運用理論解釋社會現(xiàn)象,回答社會問題,解決個人思想上的困惑與疑慮。比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等課程都會讓學生思考“人為什么活著”、“人應該如何活著”這樣帶有根本性的問題。
創(chuàng)新是事物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在理論上要有所創(chuàng)新是不容易的。思政課教師的理論創(chuàng)新,要辯證把握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否則會在實踐中跑調(diào)、走樣。筆者認為,教師對某一問題深入、精辟的獨到見解,對某一理論作出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或解讀,也是創(chuàng)新。比如,關于我黨幾代領導人的哲學思想,就是要把握其精神實質,作出自己的理解。如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特點是階級性,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特點是人民性,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特點是先進性,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特點是科學性;又如,對我黨90多年的歷程,可分為三個30年加以區(qū)分,分別概括為以革命為本、以政治為本、以經(jīng)濟為本,接下來應該是以人為本。這些在教科書上是沒有的。
開展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促進教學思想、教學理念的繼承和發(fā)展。繼承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摒棄師道尊嚴的條條框框,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雙方教與學的能動性,摒棄教師單向講解、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要克服兩種傾向,一方面部分年長教師傳統(tǒng)的思想根深蒂固,求穩(wěn),過分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另一方面部分青年教師接受新理念快,但理解有失偏頗,在課堂教學中一味追求課堂活潑的氛圍,卻忽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
處理好教材與講稿的關系。教材是教學大綱的承載者,思政課的任務不在知識的傳授,而是教育引導,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的講稿要在立足于教學大綱、遵循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進行超越,體現(xiàn)個人的教學風格、風采和魅力。
思政課各門課程、各個理論之間是一個有機的體系,作為思政課教師,要全面了解當中的聯(lián)系,不能只知道自己所授課程,而不管其他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要求。同行之間要開展互相學習、集體研討等活動,集體備課、同行聽課、評課制度要堅持,同行之間要就教學重點、難點進行分析,形成共識。思政課的考試考核方式要改革,要從考知識轉變?yōu)榭寄芰?、考態(tài)度、考價值觀等。從形式上講,可以采取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期終考試與平時表現(xiàn)相結合等方式,既要克服學生死記硬背,又不能讓學生感覺毫無壓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既要繼承傳統(tǒng),又要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