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千鈞 侯桂杰
(黑龍江大學(xué),哈爾濱150080)
轉(zhuǎn)述話語是敘事作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可以通過對話來塑造人物,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在小說中,通常有一位敘述者在講故事,讀者聽到的往往是敘述者對處于另一時空的人物話語的轉(zhuǎn)述。敘述者可以原原本本地引述人物的言辭,也可以簡要地轉(zhuǎn)述人物話語的內(nèi)容;可以用引號,也可以省去引號。對人物語言的加工不僅限于人物的口頭話語,還包括由敘述者轉(zhuǎn)述的人物的內(nèi)在話語或思想活動。
“同樣的人物話語采用不同的表達(dá)方式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變換人物話語的表達(dá)方式成為小說家控制敘述角度和距離,變換情感色彩及語氣等的有效工具?!?申丹2010:46-47)隨著文體學(xué)和敘事學(xué)的興起,西方敘事研究界越來越關(guān)注不同轉(zhuǎn)述話語方式在敘事作品中的作用。
20世紀(jì)中期,西方對轉(zhuǎn)述話語的研究日益深入,分類也愈發(fā)詳細(xì)。總體來說,根據(jù)人物語言與敘述者的關(guān)系,有以下4種轉(zhuǎn)述話語模式:
(1)直接引語:由引導(dǎo)詞引導(dǎo)并用引號標(biāo)出的人物對話和獨白。例如:
①馬塞爾對他媽媽說:“我一定要娶阿爾貝蒂娜?!?/p>
直接引語是傳統(tǒng)小說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它原原本本地記錄人物話語,保留其語言特征,具有直接性和生動性。它“被認(rèn)為是人物說出來話的本來面目”(熱奈特1980:170)。在敘事文中,直接引語一方面作為被表現(xiàn)的對象,隸屬于敘述者的話語之下,另一方面它又顯示其一定的獨立性,具有形成和區(qū)別人物的作用(胡亞敏2008:91)。
(2)自由直接引語:省去引導(dǎo)詞和引號的人物對話和內(nèi)心獨白。例如:
②馬塞爾去找他的媽媽。我一定要娶阿爾貝蒂娜。
自由直接引語的敘述特征是以第一人稱講述,抹去了敘述者的聲音,而由人物自身說話,在時間、位置、語氣、意識等方面均與人物一致,它具有一種靈活性和自由,現(xiàn)代作家常用它在一些意識流作品中來表達(dá)人物不著邊際的漫談和復(fù)雜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
(3)間接引語:敘述者以第三人稱明確報告人物語言和內(nèi)心活動。例如:
③馬塞爾對他媽媽說他一定要娶阿爾貝蒂娜。
間接引語是敘述者轉(zhuǎn)述的人物話語和思想,“對話的‘內(nèi)容’被保留下來,但在語法形式上卻變成小說敘述者的講述”(托多洛夫 1989:61)。在間接引語中,敘述者往往把自己的主體意識置入人物語言中,用自己的風(fēng)格對人物語言加以解釋和改造,是一種特殊的敘述者話語。
(4)自由間接引語:敘述者省去引導(dǎo)詞以第三人稱模仿人物的語言和內(nèi)心活動。例如:
④馬塞爾去找他的媽媽,他一定要娶阿爾貝蒂娜。
在自由間接引語中,引導(dǎo)詞和從句連詞消失,從而擺脫了引述句,受敘述語境的壓力較小。這一形式常常保留體現(xiàn)人物主體意識的語言成分,如疑問句式或感嘆句式、不完整的句子、口語化或帶感情色彩的語言成分,以及原話中的時間、地點狀語等(但一般采用標(biāo)準(zhǔn)拼寫)(申丹 2004:290)。在外語中還會出現(xiàn)時態(tài)的相應(yīng)變化,但這種變化在漢語譯文中顯示不出來。這種話語模式可以使敘事更為輕盈,尤其可以產(chǎn)生令人驚嘆的含混效果。上例中的“他一定要娶阿爾貝蒂娜”究竟是在表達(dá)誰的觀點?是馬塞爾的,還是敘述者的?自由間接引語是一種十分特殊的話語模式,它呈現(xiàn)的是客觀敘述的形式,表現(xiàn)為敘述者的描述,但在讀者心中喚起的卻是人物的聲音,動作和心境(胡亞敏2008:97)。
自由間接引語又稱自由間接話語(普林斯·杰拉德2011:83),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話語模式?!霸谶@種文體形式中,盡管整體上保留了敘述者的語氣,不采用戲劇性的講話方式,但在表達(dá)某個人物的話語或思想時,卻將自己置身于人物的經(jīng)歷之中,在時間和位置上接受了人物的視角。”(胡亞敏2008:97)自由間接引語是19世紀(jì)以來西方小說中極為常見、極為重要的引語形式。法國作家拉封丹,英國小說家亨利·菲爾丁、范尼·伯尼、德國作家歌德等在各自的作品中都運用過這種形式。英國小說家奧斯丁在作品中大量地采用了這一形式。在她之后,法國小說家福樓拜用得更頻繁、更成功,充分顯示出優(yōu)越性,從而在現(xiàn)代小說中大量涌現(xiàn)(申丹2004:290)。此外,狄更斯、左拉、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開始在作品中運用這種新的話語模式。西方的理論界也有人逐漸注意到這種特殊的話語模式。但直到1912年,才由瑞士語言學(xué)家查理·巴利(Charles Bally)將之命名為自由間接風(fēng)格(le style indirect libre),并將之作為一種獨立的、富有表現(xiàn)力的文體形式進(jìn)行研究。德國學(xué)者洛克(Lorck)認(rèn)為,自由間接引語(erlebte rebe)就是作者將自己想象為人物,是一種經(jīng)驗性引語(Lorck 1921)。L.施皮策(L.Spitzer)將自由間接引語定義為模仿與被模仿,即敘述者對人物的模仿(Spitzer 1928)。20世紀(jì)以來,隨著人們運用這一語言技巧的范圍擴(kuò)大和復(fù)雜化,自由間接引語已經(jīng)成為西方語言學(xué)家和文學(xué)評論界十分關(guān)注的話語模式。
福樓拜繼承了巴爾扎克的現(xiàn)實主義,主張寫作的內(nèi)容要取材于客觀的社會現(xiàn)實,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要符合生活的邏輯。但與巴爾扎克不同的是福樓拜主張“客觀而無動于衷”的描寫方法。他主張從作品中排除自我,不流露感情,不插入議論,不讓一字一句留下作者的觀點或意圖的痕跡。他把小說稱為生活的科學(xué)形式,要求作家約束自己的感情,像自然科學(xué)家對待大自然那樣,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對事物作出完全客觀、科學(xué)的反映。他認(rèn)為優(yōu)秀的作家應(yīng)該憑理性而非激情來從事寫作。這種把作者和作品拉開一定距離的寫作方法,即其客觀、冷漠的風(fēng)格對20世紀(jì)的法國文學(xué)乃至世界文學(xué)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福樓拜對自由間接引語可謂情有獨鐘,據(jù)統(tǒng)計,僅在《包法利夫人》中,使用自由間接引語的段落就多達(dá)150處。
自由間接引語在語法上的主要特征是敘述者省去引導(dǎo)詞以第三人稱模仿人物對話和內(nèi)心獨白。它雖然具有直接引語的某些特點,但是它遠(yuǎn)比直接引語靈活,可以不受人物話語的限制,自由地駕馭語言,被德國批評家利思稱為“準(zhǔn)直接引語”(G.Leith)。自由間接引語還有具有間接引語的特點,但比間接引語更接近人物的話語和意識,因為它在時間和位置上都接受了人物的視角,在表達(dá)人物的語言、印象、聯(lián)想時具有生動性和主觀隨意性(胡亞敏2008:99)。自由間接引語的使用可以給敘事作品帶來含混性、融敘述于描寫、反諷等特點。
由于自由間接引語兼具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特點,如它采用人物的視角、語言和語氣,同時又是敘述者的報告,所以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包容敘述者與人物,是兩種聲音的共存,敘述者承擔(dān)了人物的話語,或者說人物通過敘述者之口講話,兩個主體融為一體,造成聲音的多重性,即內(nèi)視角和全知視角的模糊。福樓拜的多數(shù)作品采用這種自由間接引語來達(dá)到含混的藝術(shù)效果。
如《包法利夫人》第一部第一章中查理在魯昂求學(xué)時的一個選段:Dans les beaux soirs d’été;à l’heure où les rues tièdes sont vides,quand les servantes,jouent au volant sur le seuil des portes,il ouvrait sa fenêtre et saccoudait.La rivière,qui fait de ce quartier de Rouen comme une ignoble petite Venise,coulait en bas,sous lui,jaune,violette ou bleue,entre ses ponts et ses grilles.Des ouvriers,accroupis au bord,lavaient leurs bras dans l’eau.Sur des perches partant du haut des greniers,des écheveaux de coton séchaient à l’air.En face,audelà des toits,le grand ciel pur s’étendait,avec le soleil rouge se couchant.Qu’il devait faire bon làbas!Quelle fra?cheur sous la hêtraie!Et il ouvrait les narines pour aspirer les bonnes odeurs de la campagne,qui ne venaient pas jusqu’à lui.(Flaubert 1995:10)
這個選段以查理在窗前凝視河岸作為背景,實際上是福樓拜在回憶。福樓拜是魯昂人,他熟悉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將之與威尼斯相比較,并用各種色彩來描繪穿過魯昂的羅拜克河,它的兩岸是魯昂最貧困的城區(qū),河流在此受到硝皮作坊的嚴(yán)重污染。接著他用略顯夸張的語言形容天空和落日。而選段中的后面幾句話是自由間接引語,是查理在思念自己童年的故鄉(xiāng),這使得人物(查理)游離于所描繪的場景之外。查理也是沉浸在回憶中,但這回憶與魯昂無關(guān),而是他童年家鄉(xiāng)的山毛櫸?!皬膶γ娣宽斖^去”使他看到了天空和夕陽,也把他帶到了回憶的思緒中。“那邊”引出的兩句是自由間接引語,是查理的視角,與前面的敘述者的視角形成了呼應(yīng)。“從對面房頂”和“那邊”分別引出兩種視角:一個是敘述者視角,從魯昂的街區(qū)一直到天邊的落日,另一個是人物的視角,查理望向天邊卻視而不見,轉(zhuǎn)向了自己的內(nèi)心回憶中。
我們可以看出,自由間接引語造成了敘述者和人物聲音的共存。當(dāng)然,在自由間接引語中敘述者的聲音和人物的聲音會有或大或小的距離。敘述者往往會在呈現(xiàn)人物的話語、情感、思維時通過概括、擴(kuò)展來達(dá)到自己的敘述目的。
一般說來,描寫與敘述的節(jié)奏不一樣,細(xì)致的描寫使閱讀時間等于或大于真實時間,使小說的故事發(fā)展慢下來甚至停下來。比如巴爾扎克《高老頭》中對葛朗臺起居室的大段描寫,暗示了葛朗臺的社會地位、經(jīng)濟(jì)狀況、文化修養(yǎng)、個人趣味等,為故事發(fā)展提供了背景。但它與故事本身關(guān)系并不密切。即使跳過這些段落,讀者仍然能接續(xù)故事的發(fā)展。雨果的《悲慘世界》中更是有大量的與故事無關(guān)的描寫,如滑鐵盧戰(zhàn)役、巴黎的修道院、黑道行話等,讀者在閱讀時往往會跳過這些描寫直接去讀故事敘述。
在福樓拜小說中敘述與描寫則是水乳交融,描寫已經(jīng)均勻地滲透進(jìn)了敘述中。他經(jīng)常運用自由間接引語介紹作品人物的身份、職業(yè)、年齡、愛好,例如其遺作《布瓦爾與佩庫歇》開篇中兩位主要人物相識的場景:
Et il se laissa conduire en face de l’H?tel de Ville,dans un petit restaurant où l’on serait bien.
Bouvard commanda le menu.
Pécuchet avait peur des épices,comme pouvant lui incendier le corps.Ce fut l’objet d’une discussion médicale.Ensuite,ils glorifèrent les avantages des sciences:que de choses à conna?tre!que de recherches— si on avait le temps!Hélas,le gagnepain l'absorbait; et ils levèrent les bras d’étonnement,ils faillirent s’embrasser par-dessus la table en découvrant qu’ils étaient tous les deux copistes,Bouvard dans une maison de commerce,Pécuchet au ministère de la marine,— ce qui ne l’empêchait pas de consacrer, chaque soir,quelques moments à l’étude.Il avait noté des fautes dans l’ouvrage de M.Thiers et il parla avec les plus grands respects d’un certain Dumouchel,professeur...
Le repas fini,ils allèrent prendre le café dans un autre établissement.Pécuchet en contemplant les becs de gaz gémit sur le débordement du luxe,puis d’un geste dédaigneux écarta les journaux.Bouvard était plus indulgent à leur endroit.Il aimait tous les écrivains en général,et avait eu dans sa jeunesse des dispositions pour être acteur!(Flaubert 1994:12)
這段文字可以說既是描寫,也是敘述。福樓拜沒有以戲劇方式呈現(xiàn)兩個人對話的場景,而使用自由間接引語,將對話、動作、神態(tài)都以平靜的口吻敘述出來,同時介紹兩位人物的職業(yè)、愛好。既保持了敘述的速度,又具有描寫的生動具體。
自由間接引語在人稱和時態(tài)上跟敘述描寫一致,因為取消了引導(dǎo)句,又很像敘述描寫,在客觀可靠的敘述描寫的映襯之下,往往凸顯自由間接引語中的荒唐可笑的成分,從而起到了反諷的效果。例如:
Elle avait fait venir Monsieur Lheureux et lui avait dit:
“J’aurais besoin d’un manteau,un grand manteau,à long collet,doublé.
—Vous partez en voyage?demanda-t-il.
— Non!mais...qu’importe,je compte sur vous,n’est-ce pas?et vivement!”
Il s’inclina.Elle ajouta qu’il lui faudrait encore une caisse,pas trop lourde et commode.
“Et tenez,dit Madame Bovary en tirant sa montre de sa ceinture,prenez cela,vous vous paierez dessus.”
Mais le marchand s’écria qu’elle avait tort.Ils se connaissaient!Est-ce qu’elle doutait d’elle?Quel enfantillage!Elle exigea cependant qu’il prenne la cha?ne et déjà Lheureux l’avait mise dans sa poche et s’en allait,quand elle le rappela:
“Vous laisserez tout chez vous!”(Flaubert 1995:232)
在上面的選段中,愛瑪打算跟羅道爾弗私奔而去找勒樂購置旅行物品。勒樂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當(dāng)愛瑪把金表拿給勒樂作為買東西的錢時,福樓拜運用自由間接引語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勒樂的反應(yīng)。寥寥幾句產(chǎn)生出強(qiáng)烈的諷刺效果,形象地刻畫出勒樂貪婪卻又假充慷慨的性格,把他的虛偽展露無疑。從讀者角度來說,自由間接引語的第三人稱在讀者和人物話語之間拉開一段距離。如果采用直接引語,第一人稱代詞“我”容易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而自由間接引語則可產(chǎn)生疏遠(yuǎn)的效果,使讀者能以旁觀者的眼光來充分品味敘述者的諷刺語氣。福樓拜主張文學(xué)的客觀性,他反對作者在作品中直接表達(dá)思想,反對作者對小說的人物、事件進(jìn)行道德評判,他的文學(xué)觀是對浪漫主義的一種顛覆。他認(rèn)為,偉大的藝術(shù)都是科學(xué)和客觀的。小說家沒有權(quán)利說出自己的意見,應(yīng)該將自己的愛憎好惡隱藏起來。作者在小說中應(yīng)該像上帝在宇宙中,雖然無處不在,但又無處可見。但任何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必然對人物有著自己的愛憎,在上面選段中自由間接引語恰好可以使福樓拜能夠不動聲色地表達(dá)自己對勒樂這個人物的憎惡。
福樓拜對藝術(shù)形式極為看重。他認(rèn)為,藝術(shù)的道德全在它的美里面。他重視文體勝過真實,每一部作品都嘔心瀝血,字斟句酌。而他對自由間接引語的運用更是為現(xiàn)代小說開創(chuàng)出一條新的道路。納博科夫說:“沒有福樓拜就不會有法國的普魯斯特,不會有愛爾蘭的詹姆斯·喬伊斯,俄國的契訶夫也不會成為真正的契訶夫”(納博科夫1991:208)。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
福樓拜.福樓拜小說全集(下)[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2.
胡亞敏.敘事學(xué)[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
納博科夫.文學(xué)講稿[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普林斯·杰拉德.敘述學(xué)詞典[Z].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申 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xué)-經(jīng)典與后經(jīng)典[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
申 丹.敘述學(xué)與小說文體學(xu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
托多洛夫.文學(xué)作品分析[A].張寅德(編).敘述學(xué)研究[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9.
Flaubert,Gustave.Bouvard et Pécuchet[M].Paris:Booking International,1994
Flaubert,Gustave.Madame Bovary [M].Paris:EDDL,1995
Genette,G.Discours du récit[M].Paris:Editions du Seuil,1972.
Lorck,Jean Etienne.Die Erlebte Rede:Eine Sprachliche Unersuchung[M].Heidelberg:Carl Winter,1921.
Spitzer,Leo.Stilstudien II[M].Munich:Max Hueber,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