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蕾
隨著我國政治民主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如何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理性的公共參與以及降低公共部門及成員的腐敗行為等日益成為公共領域的焦點議題,而公共責任文化對于解決上述問題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目前,我國仍處于公民社會建設的起步階段,公民尚未形成健全的公共責任意識,因此,亟須構建良好的公共責任意識培育機制以推動公共責任文化及公民社會建設。而民主心靈習性作為公民理性公共參與的一種心理習慣,本質上意味著公民公共責任意識由個體的思想認知形態(tài)轉變?yōu)槌掷m(xù)穩(wěn)定的行為習慣,亦即為公共責任意識培育的最高訴求。本文將基于心理學、政治學、組織行為學等多學科視角,系統(tǒng)解析民主心靈習性與公共責任意識的理論內涵及相關性,以實現(xiàn)對基于民主心靈習性的公民公共責任培育機制的理論闡釋與路徑解析。
關于民主心靈習性的理論在西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理論淵源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在對人性與城邦政治的關系分析中所著力強調的“習慣”的力量,該概念于1835年由托克維爾首次明確提出,他認為心靈習性是那種塑造概念、意見和思想等心理習慣的東西,是社會中人的道德與智慧習性的總和,并指出美國人的習性或心靈習性是美國人得以維持其自由體制的關鍵①Alexis de Tocqueville.Democracy in America.London:Saunders and Otley,1835,pp.601~604.。迄今為止,國外針對“心靈習性”的研究形成三個分支:(1)將“心靈習性”視為公共哲學的范疇,通常與民主文化、公共倫理等理論相結合以探討公共道德及公共責任文化問題,如:美國社會學家貝拉(Bellah)等人在對美國人的個人主義與民主心靈習性進行系統(tǒng)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何種文化傳統(tǒng)或習俗能夠使美國人在生活中兼顧個性與公共責任②Robert N.Bellah,et al.Habits of the Heart: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Berker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pp.1~225.。(2)從心理學角度對“心靈習性”的形成機制展開分析,該類研究側重于人的心理、認知、意識等對人的行為的作用機制研究,最著名的莫過于美國著名哲學家與教育家杜威的心靈哲學理論①參見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8頁。。(3)基于公共管理的視角,將“民主的心靈習性”視為現(xiàn)代公民社會公民的必備資質以研究多中心治理、公民自治等相關問題,如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我國針對“民主心靈習性”的理論研究始于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理論的大量引入而日益引起中國學者的關注,如任劍濤對民主心靈習性的內涵進行了概括,朱世達對美國民主心靈習性的理論介紹等,但總體來說較少??v觀國內外研究成果,對公民民主心靈習性的理論內涵闡釋的視角與具體內容存在差異,但該概念中的“習性”一詞均被解讀為一種公民的心理習慣。
“習性”即習慣,其理論內涵以心理學、行為學界的研究見長,較具有權威性與代表性的理論有:(1)四含義說。美國心理學家阿瑟·S.雷伯在其《心理學詞典》中指出“習慣”包括四種含義:一是一種習得的動作;二是通過重復而自動化了的、固定下來的且無需努力就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的活動模式;三是對藥物的癖嗜,常用術語是藥物依賴;四是指特定動物物種的特性行為模式,如“狒狒的習性”②阿瑟·S.雷伯:《心理學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第1012頁。。(2)二層面說。美國心理學之父William James則認為:從廣義上講,習慣是“物質的自然定律,即各種單純的物質彼此相應對時所遵守的不隨意的更改的自然定律”;從狹義上講,即神經學的角度,習慣“是大腦中構成的一條發(fā)泄途徑,且‘物質的組織變化一定會帶來物質的附性新習慣’,如折過的紙,若再順著原來痕跡去折的話就容易得多,原因在于習慣已養(yǎng)成”。此外,他指出習慣可區(qū)分為簡單的與復雜的,前者是單純的反射所造成的——“神經沖動的進入與出去之間只存在一處深淺不一的痕跡”,后者則是加進、累積、環(huán)境相扣的反射——“進口和出口已經被先前流過去神經沖動掃除了全部障礙,變得暢通無阻”③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田平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年,第116頁。。(3)反應說。行為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J.B.Watson認為:只要是學來的、非與生俱來的外顯或內隱反應均屬“習慣”。他還進一步指出,本能與習慣的主要差別有二:其一,本能是與生俱來的,習慣是習得的;其二,引發(fā)本能反應的刺激是客觀的,而引發(fā)習慣反應的刺激除了客觀性,更具個人主觀性,因為習慣刺激、習慣反應相較于本能刺激與本能反應的對應更具特殊性④John Broadus Watson.Psychology: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Behaviorist.Philadelphia:J.B.Lippincott Company,1919,pp.78~80.。因此,就其理論本質而言,習慣應具有下述幾個特點:(1)習得性,即所有的習慣均是有機體學習的結果,且習得的結果會受到有機體先天因素的影響。(2)穩(wěn)定性,即習慣行為與相對應的刺激已形成相當穩(wěn)定的連結,該特點是習慣的絕對必要條件。(3)經常性,即習慣行為通常表現(xiàn)為一種經常性出現(xiàn)的行為存在,但該特點并非其必要特點,即有些習慣行為并不見得總是經常性地出現(xiàn),但卻是一種相當穩(wěn)定性的存在。(4)可變性,即習慣行為是可以發(fā)生改變的,習慣行為愈是簡單,愈難以改變;反之,習慣行為愈是復雜,愈易改變。(5)主觀性,即習慣行為并非總是由刺激引發(fā)的行為,亦可能是為了獲得某種增強刺激而產生的行為。
因此,所謂公民民主心靈習性,即公民在政治民主制度健全的社會中,通過對民主法律規(guī)則、理性民主行為價值及個體民主行為角色等理性民主參與理論及規(guī)則的學習認知,且在其政治生活中持續(xù)面對經常性政治事件的刺激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習得性、經常性、主觀性的理性民主參與心理習慣。這種心理習慣具體包括下述三個層次的內容:慣于服從法律規(guī)則、熟練進行社會自治、理性容忍與妥協(xié)⑤任劍濤:《群體訴求伸張的制度安排》,載《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10期。。
意識屬于心理學范疇,是人所特有的一種對客觀現(xiàn)實的高級心理反應形式。該心理現(xiàn)象是包括感覺、知覺、思維在內的一種具有復合結構的最高級的認識活動,其中思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人類在共同勞動等實踐活動中產生并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⑥參見張 昱:《消費者的意識與消費類型》,載《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公民公共責任意識,是指公民個體在參與政治生活過程中對其應承擔的公共責任價值、公共責任角色、公共責任行為方式、公共責任行為規(guī)則等客觀現(xiàn)實的心理反映形式,它是公民在共同的公共參與過程中通過個體感覺、知覺、思維對公共責任的理論價值與理論內涵、個體公共責任角色、公共責任行為規(guī)范與準則等內容的高級認知活動的結果。由此,公民公共責任意識的培育即是指通過外界干預以培養(yǎng)公民個體在進行公共參與的過程中具有高度的公共責任意識,以引導公民個體自覺地履行其角色義務、主動關注公共福祉、積極參與公共生活①牛國衛(wèi):《成就責任公民:社群主義向度的公民教育》,載《思想理論教育》2008年第23期。。具體內容包括公共責任價值觀、公共責任角色意識、公共責任行為規(guī)則意識。
顯然,公共責任價值觀、公共責任角色意識、公共責任行為規(guī)則意識等公共責任意識是現(xiàn)代公民社會公民意識的重要構成部分,亦是公民實現(xiàn)理性民主參與行為的根本前提。因此,公民民主心靈習性與公民公共責任意識的理論內涵具有一致性,均是指現(xiàn)代公民社會中公民應具有的守法、自治、理性參與等民主品格并由此使之具有民主行為特征。然而,基于心理學的理論視角,二者間仍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較之于“習慣”,意識是一個更趨于結果導向的心理學概念,而習慣則更關注于過程,二者間的差異在于:第一,意識的產生先于習慣的產生。如前述可知,人的意識支配著人的行為,而人的某一行為一旦呈現(xiàn)為一種穩(wěn)定性、經常性的存在時即演化為一種習慣。因此,從該意義上講意識是先于習慣而產生的。第二,意識與習慣間存在一定的獨立性。意識與行為之間雖有密切的聯(lián)系,然而勞動與思維卻是一對相互對立的矛盾,只有在身體的運動結束后,大腦才能進入思維的延伸過程。因此,基于勞動與思維間的二元對立關系,意識與習慣在其各自成長過程中亦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第三,就外在表現(xiàn)性而言,習慣比意識是一種更具穩(wěn)定性、經常性、外顯性的存在。且意識作為一種高級心理反應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腦,若無外界刺激,個體自身或他人并不知存在某種意識;反之,習慣則由于人的某種意識受到經常性的刺激而形成的一種穩(wěn)定性、經常性的行為,個體自身或他人則更察覺其存在,因此更具外顯性。
因此,基于心理學與行為學的理論視角,公民民主心靈習性與公共責任意識間存在下述理論差異:民主心靈習性是指公民的一種心理習慣,即公民在面對政治事件的刺激后已形成某種穩(wěn)定性且經常性的行為反應,該行為反應已內化為公民個體的一種心理習慣,較之于公共責任意識更具有穩(wěn)定性、經常性、外顯性。而公共責任意識則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民主行為意識,該意識通過個體或組織的學習、認知活動而獲得,并通過調節(jié)、控制、指導個體心理活動以影響個體民主行為。而且,由于意識可劃分為焦點意識、邊緣意識、下意識、潛意識和前意識五個層次②參見張 昱:《消費者的意識與消費類型》,載《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其中僅焦點意識是一個人全神貫注于某事物時所得到的清楚明確的意識經驗,具有準確性與穩(wěn)定性,該種意識現(xiàn)象可以通過外界干預建構;而其它四種意識源自于個體天生的心理性格、生活體驗或外界偶然性因素等而具有變動性、不明確性、深層性等特點,且難以通過外界干預以建構為清晰明確的意識經驗。顯然,公民公共責任意識先于民主習性產生,相對民主習性而言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變動性及不明確性??傊?,公民民主心靈習性是由公民意識上升為民主行為心理習慣的一種更具穩(wěn)定性、經常性的存在,是公民公共責任意識培育機制的最終訴求。因此,應基于民主心靈習性的形成原理建構公民公共責任意識培育的系統(tǒng)機制,即通過逐步培養(yǎng)公民具有公共責任行為的心理習慣以實現(xiàn)公共責任行為的持久性、穩(wěn)定性,最終實現(xiàn)公民意識教育的長態(tài)化。
構建基于民主心靈習性的公共責任培育機制,其根本目標為培育公民理性民主參與的心理習慣,建構路徑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所謂公共責任信念,本質上即是促使公民通過學習認知活動,以形成公共責任價值觀、公共角色認知、公共規(guī)則認知等內容,最終樹立公共責任意識即民主心靈信念,從而逐步形成高度的遵守法律規(guī)則的意識、社會自治意識及理性容忍與妥協(xié)的意識。公共責任信念的建構可分兩個階段。
第一,公共責任價值觀教育。公共責任信念培育的首要內容即對公民進行公共責任價值觀教育??v觀國外發(fā)達國家經驗,其公民公共責任價值觀教育通常已形成一個貫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qū)教育、組織教育及宗教教育等多層次的教育體系。而我國目前針對公民的公共責任價值觀教育仍以課堂為主,且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性、生動性而導致公民無法從內心深入認可,因此亟須改進完善。一方面改革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以生動形象的教育形式對公民進行公共責任價值觀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通過博客等大眾交流媒介進行公共責任價值觀的宣傳教育。
第二,公共責任角色認知教育。公共責任角色認知是指公民在具備一定公共責任價值觀的基礎上,對其應當承擔的公共責任的類別、內容的學習認知活動。角色認知教育通常包括四個層次內容:一是職務責任角色教育,即城市公民作為其雇傭組織的成員,應遵從組織的命令并有效率地完成其工作任務;二是法律責任角色教育,即城市公民應自覺服從外部命令(法律法規(guī))以推動全社會的法治化;三是專業(yè)責任角色教育,即城市公民在其雇傭組織從事職業(yè)工作時應具有專業(yè)化能力,表現(xiàn)為個人判斷與專家意見的區(qū)分;四是政治責任角色教育,即城市公民作為城市政治生活的主要外部利害關系人,面對政治領域事務應自覺具有回應性①參見虞維華:《公共責任的新概念框架:復合性公共責任理論及其意義》,載《東南學術》2006年第3期。。我國目前公民的公共責任角色認知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公民不僅缺乏公共責任角色意識,且對個體應該承擔的公共責任角色認知模糊,應通過學校教育、社區(qū)教育、大眾媒介宣傳教育,使公民對上述四種公共責任角色形成清晰完善的認知,以奠定公共責任信念的構建基礎。
公共責任情境的構建,則是指通過構建公共責任的文化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內容,促使具有民主心靈信念的公民個體重復、持續(xù)性接受上述刺激而使其民主行為成為一種穩(wěn)定性、經常性的行為習慣。顯然,公共責任情境的目的在于通過在公共責任行為心理習慣形成過程中對公民個體進行外部干預,而促使其公共責任行為不斷重復而得以穩(wěn)定化。因此,可運用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對公民公共責任意識進行外部干預以推動其公共責任行為內化為公共責任行為心理習慣,具體干預措施可細化為三個層面:
第一,公共責任行為規(guī)則教育。公共責任行為規(guī)則教育是指在公民建構其公共責任信念的基礎上,進一步習得其實施公共責任行為時應遵守的法律規(guī)范、政治制度、職業(yè)規(guī)范及道德規(guī)范,以推動其公共責任行為的規(guī)范性與公正性。公民的公共責任行為規(guī)則教育可自下述兩個層次展開:一是健全完善公共責任法制法規(guī)。二是公民的公共責任法制法規(guī)教育,即通過政府、學校、社會組織及社會媒介進行公共責任法制法規(guī)的普及化教育,使公民在每次受到政治事件的刺激時均能產生積極的民主行為反應。
第二,公共責任文化習俗化。所謂公共責任文化習俗化,即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非正式的公共責任制度以規(guī)范、約束其行為,最終促使城市公民公共責任行為習俗化,是公共責任情境建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西方發(fā)達國家民主制度運轉較好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其較成熟的公民意識已內化為公民個體的心理習慣,而這種心理習慣的形成源自于其民主法律制度的健全與民主文化習俗化兩大因素,其本質上即是托克維爾在對美國民主中所述及的民主心靈習性。因此,我國公民公共參與度低、公共責任角色認知不清、公共責任自律與他律行為缺失等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公共責任信念構建與公共責任行為規(guī)則的完善,亦應通過宣傳教育促使公民公共責任行為習俗化。
第三,公共責任行為激勵。公共責任行為激勵即通過建立健全公共責任行為的獎勵、懲罰機制,以對公民已形成的公共責任行為施加正面影響,從而促使該行為具有持續(xù)性、重復性特征,最終使公共責任信念內化為公民的公共責任行為習慣。公共責任行為激勵機制具體內容為:其一,公共責任典范選拔機制的規(guī)范化;其二,公共責任典范獎勵機制長效化;其三,公共責任失責者懲罰機制長效化,即公共責任失責者的懲罰機制一方面要依據(jù)相應法律法規(guī)嚴懲不貸,另一方面對于非嚴重失責者亦應以不良信用記錄的形式將之記錄在案,從而潛在地對其他公民形成一種警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