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林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黨建部 山東 濟南 250021)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應該牢牢把握的一個基本要求和堅定信念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1]具體說來就是,“要發(fā)揮人民主人翁精神,堅持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這樣黨的十八大就突出強調了人民主體地位的問題,突出了人民當家作主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核。
從理論源頭探究,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指導與理念支撐是人民主體論。所謂人民主體論就是,以尊重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為中心,自覺地將人民群眾視為歷史主體、國家主體、社會主體、發(fā)展主體的價值論斷與角色定位。人民主體論是中國共產黨安身立命的根本,關系到黨長期執(zhí)政的前途命運。我們黨作為一個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92 年來一直都視人民主體論為黨的價值命脈,從來都自覺地將人民群眾當成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當作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和偉大事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黨有意識地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基本要求有機地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黨的建設的各項工作中去,從而使得人民主體論的多維價值功能正在黨的執(zhí)政實踐中得到不斷拓展與高揚。
中國共產黨在其92 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始終高舉人民主體論的理性旗幟,并自覺地將人民主體論的內核與精髓有機融入到黨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中、黨的發(fā)展壯大過程中、黨的經驗總結中、對黨的長期執(zhí)政地位穩(wěn)固之思考中,從而建構形成了對人民主體論之價值功能的總體判斷。
( 一) 哲學意蘊:人民主體論是黨的歷史唯物主義觀。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其關鍵要義包括: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英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基本的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因此,黨是高度認同和大力推崇“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基本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堅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在本質上就是人民主體論??梢?,人民主體論是我們黨的行動哲學,是黨的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之體現,是隱藏在黨的領導、執(zhí)政活動背后的價值法則與基本規(guī)律。
( 二) 歷史實踐:黨的興衰成敗系于對人民主體論的堅守。中國共產黨成立92 年來,能夠從小到大、由弱到強,能夠由革命黨成長為執(zhí)政黨并長期執(zhí)政,能夠歷經革命、建設、改革依然屹立在中國的主流政治舞臺上,最主要靠的就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歸根到底靠的是人民的選擇、靠的是對人民主體論矢志不移的堅守。
第一,黨的誕生仰賴人民。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工人運動說到底就是群眾運動。因此,黨的成立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群眾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從這一簡單的分析邏輯中,不難得出:人民群眾是黨得以誕生的必備要件。第二,黨的革命成功仰賴人民。在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是作為革命黨的面目出現的。革命黨的首要目的是促成革命,完成奪權任務,建立屬于自己的政權。但基于民主革命時期黨面臨的敵人異常強大這一歷史事實,為完成革命奪權任務,單靠我們黨一黨之力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取得革命成功,就必須“喚起民眾千千萬”,將更多的人民群眾動員整合到革命隊伍中來,作為黨進行革命的基本依靠力量。也正因如此,我們黨在民主革命時期通過土地政策、宣傳鼓動、組織滲透等多種形式,將廣大人民群眾都充分動員起來,將他們革命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都充分調動起來,從而建構形成了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懊裥南虮呈歉锩蓴〉年P鍵。”在廣大人民群眾出力、出人、出錢、出物資,犧牲幸福、犧牲親人、犧牲生命的鼎力相助之下,我們黨歷經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28 年艱辛革命斗爭,終于奪取了國家政權,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由革命黨轉變?yōu)閳?zhí)政黨。很顯然,這個轉變過程,單靠中國共產黨的一黨之力,離開了廣大人民群眾死心塌地的擁護和支持,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第三,黨的執(zhí)政穩(wěn)固仰賴人民。黨在執(zhí)政后,其中心任務不再是奪權,而是如何鞏固、發(fā)展、壯大新生的政權,并進而保持長期執(zhí)政地位之穩(wěn)固。為此,我們黨迅速將工作重心轉到建設上來、轉到改革上來。搞建設、搞改革,同樣不是我們黨的一己之力所能奏效的,也需要凝聚共識、形成合力。這其中,首要的則是應積極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到建設、改革實踐中,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生力軍作用。事實的確如此。在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以及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人民群眾的熱情空前高漲,合力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篇章。在實行改革開放、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得到空前激發(fā),共同把中國推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康莊大道,合力譜寫了中國和平崛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從另一方面看,黨在人民群眾參與和支持下的建設、改革成績的取得,本質上是黨的執(zhí)政業(yè)績的體現。這些執(zhí)政業(yè)績反過來,又促使黨的執(zhí)政地位得以保持和穩(wěn)固,打牢了黨長期執(zhí)政的基礎。可見,黨在奪取政權完成后,能否通過執(zhí)政業(yè)績的樹立以保持穩(wěn)固執(zhí)政地位,是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的。
( 三) 基本經驗:黨的最大優(yōu)勢與危險之背后是人民主體論。黨需要依靠人民群眾來奪權和執(zhí)政;人民群眾需要依靠黨來獲得解放和過上幸福生活。因此,黨與人民群眾的前途命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這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基本政治邏輯。從本質上講,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主導權在黨;改善黨群干群關系,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鍵在黨。我們黨在長期與人民群眾打交道的過程中,在依靠人民群眾安身立命、執(zhí)政興國的過程中,總結形成了一條基本經驗。那就是: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是善于密切聯系群眾,黨在執(zhí)政后面臨的最大危險又是容易脫離群眾。
深究下去,保持黨的最大優(yōu)勢、規(guī)避黨的最大危險,其背后則是人民主體論。換言之,正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前進的主體、在國家和社會中居于主體地位,所以我們黨才要竭力保持密切聯系群眾的政治優(yōu)勢,努力規(guī)避脫離群眾的最大政治危險。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人民群眾全方位、全領域、全身心地投身革命,用身家性命支撐起黨的革命業(yè)績之輝煌。黨離開了人民群眾,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時在大陸執(zhí)政的國民黨,就是明證。所以,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深刻總結形成了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是善于聯系群眾。黨全面執(zhí)政以后,由于掌握了公共權力、公共資源、公共輿論、公共空間,有了人權、財權、物權,開展起執(zhí)政活動來可以很順暢地動員體制內資源、借助體制內路徑。于是,黨內的一些人就產生了似乎不需要過分借助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也能執(zhí)政的錯覺。在這一錯覺的導引下,脫離群眾的傾向開始出現,進而發(fā)展成為脫離群眾的危險。這一危險的出現并逐漸顯性化,充分表明:黨內的某些人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人民主體論,已經將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看得很輕了。由此可見,保持黨的最大優(yōu)勢、規(guī)避黨的最大風險,其背后則是要不要堅守人民主體論的問題。
( 四) 價值邏輯: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源于人民主體論。政黨政治的一般原理認為,民眾是政黨生存發(fā)展的堅實基礎與命脈,政黨的發(fā)展壯大、執(zhí)政興國都必須仰賴于民眾的擁護與支持,否則,政黨就無法長期存活下去;一個現代化的強大的執(zhí)政黨,其背后必然有強大的民眾支持,必然有廣泛深入的民意認同,否則,這個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就難以延續(xù)下去。亨廷頓指出:“處于現代化之中的政治體系,其穩(wěn)定性取決于其政黨的力量,而政黨強大與否又要視其制度化群眾支持的情況,其力量正好反映了這種支持的規(guī)模及制度化的程度?!保?]在此,亨氏就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政黨生存發(fā)展的堅實基礎、“政黨的強大系于民眾”這一基本的政黨存續(xù)規(guī)律。
就執(zhí)政黨而言,人民群眾之于政黨的作用,則集中體現為對政黨執(zhí)政的認同、擁護和支持上。從本質上講,人民群眾對黨的執(zhí)政的認同、擁護和支持,這是關系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的大問題。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屬于政治合法性的一種。所謂“政治合法性是一種特性,這種特性不僅來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更主要的是來自根據有關價值體系所判定的、由社會成員給予積極的社會支持與認可的政治統(tǒng)治的可能性或正當性?!保?]因此,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在于人民群眾對黨執(zhí)政的擁護,在于人民群眾對黨執(zhí)政正當性的認可。喪失了人民群眾的認同,黨的執(zhí)政就缺少合法性;缺少合法性,黨的執(zhí)政地位就難以保全,長期執(zhí)政就更是奢望。從利益互動性上講,執(zhí)政黨要得到民眾的強力支持,要保持長期執(zhí)政的合法性,就必須自覺堅持人民主體論。黨與人民群眾是相互依存的。黨要期待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使人民群眾死心塌地地擁護黨的領導和執(zhí)政,就必須給人民群眾以“好處”。其情狀正如毛澤東指出的那樣:“領導的階級和政黨,要實現自己對于被領導的階級、階層、政黨和人民團體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甲)率領被領導者(同盟者)向著共同敵人作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乙)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沒有這兩個條件或兩個條件缺一,就不能實現領導。”[5]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長期執(zhí)政條件下,在黨能夠給人民群眾的各種“好處”中,具有統(tǒng)領意義、根本意義的則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保?]目前,全黨范圍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和謀劃之中。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核心、最根本的是要牢固確立、自覺堅持人民主體論,在心中永遠將人民群眾放在關系黨的生命,事關黨的興衰成敗、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唯如此,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的目的,才能助力黨始終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進而才能保持黨的長期執(zhí)政與領導地位之穩(wěn)固。因此,人民主體論是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靈魂、精髓與價值指導,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自然就與堅持人民主體論內在地融合在一起。
( 一) 群眾路線的實質與核心是人民主體論。黨的群眾路線是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形成的一條群眾工作的總路線,是關于群眾工作的方法、程序、工作體系的總體要求。就其內涵而言,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內涵的實質與核心就是人民主體論,它實際上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將人民主體論的要義有機地融入其中了。具體說來:其一,一切為了群眾是要解決“為什么人的問題”。它表明:我們黨的利益與人民的利益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黨的一切工作、政策、活動與奮斗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二,一切依靠群眾是要解決“靠什么人的問題”。它表明:黨的工作開展、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黨的領導和執(zhí)政活動、甚至包括黨的自身建設的開展,都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其三,從群眾中來是要解決“決策來源問題”。它表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的指導思想、理論、綱領,黨的決定、決策、決議、規(guī)定的出臺,都不能是一個“想當然”的過程、隨心所欲的過程,而必須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進行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結果,必須是充分集中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要求、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決策意志、意向和意愿的過程。其四,到群眾中去是要解決“決策的去向問題”。它表明:黨的決策以及由此形成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不是黨自己說了算,而是必須將其拿到群眾中去實踐和檢驗,群眾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就應毫不猶豫地堅持,反之,則需要及時修正或摒棄;更重要的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切實貫徹落實下去,就必須使之被群眾所掌握,成為人民群眾自覺的行動指導、行為習慣。
( 二) 群眾路線教育的出發(fā)點是回歸人民主體論。回望黨的十六大以來,全黨性的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都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主要是要解決黨員先進性建設方面出現的問題;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主要是要解決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方面存在的問題;開展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主要是要解決黨的生機活力方面存在的問題。黨的十八大部署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也是如此??傮w看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所要解決的現實緊迫問題,主要是:某些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群眾觀念、宗旨意識、聯系群眾作風、群眾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弱化甚至退化問題;在與群眾打交道的過程中對群眾的輕視、漠視問題;工作中,對群眾的強迫命令、頤指氣使、指手畫腳問題;打著為群眾謀利益的旗號為個人或小團體撈取非法利益或政治資本,直接或變相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根本的肇因在于對人民主體論的認識模糊、理性把控缺位上。為此,中央從解決黨群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決定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期使全黨在理念上真正回歸人民主體論??梢?,人民主體論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厚的思想和價值淵源,恰恰是因為某些黨員干部在確立及堅持人民主體論方面暴露出嚴重問題,使黨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脫離群眾危機,才促使中央下決心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 三) 群眾路線教育的過程就是實踐人民主體論的過程。群眾路線教育的過程,可以從其內容展開、程序展開兩個向度來透視。這兩個向度實際上又都將人民主體論的實踐意蘊有機地貫穿其中了。就其內容展開而言,大體可以認定:群眾路線教育就是要使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接受黨的群眾路線的洗禮,理性把握黨與人民群眾關系的價值定位,牢固樹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宗旨觀,自覺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執(zhí)政理念,在工作中大興密切聯系群眾之風,在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和實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利益訴求,以最終達到進一步密切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之目的。不難看出,這樣的內容展開就是將人民主體論的各項原則要求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本質上體現了人民主體論的價值建構邏輯。就其程序展開而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所采取的是與先前的先進性教育活動、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大體類似的工作程序:先試點,后推開;依次通過學習動員、實施推進、查擺問題、深化提高等工作步驟展開。這一程序設計,著眼于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步驟落實或階段性工作展開,積極穩(wěn)妥地研究解決黨的群眾工作中暴露的突出問題,以重塑理想的黨群關系狀態(tài)。所以,它無疑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形式要件,是實踐人民主體論的工作模式。
( 四) 群眾路線教育的價值歸宿是人民主體論的內化。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從著力解決群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入手,將工作重心落腳到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上。說到底,它是對人民主體論的有力堅持和自覺實踐,是人民主體論在黨員干部思想深處和工作實踐中的內化,是將一度出現扭曲的人民主體論認知再扳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第一,群眾路線教育將帶來對人民群眾價值功能的新認知,促使我們自覺地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去審視和定位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第二,群眾路線教育對黨員領導干部是一種督促,導引他們進一步強化群眾觀念,不斷生長對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發(fā)展主體、國家社會主體的無限敬畏之情。第三,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無疑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群眾工作中存在的違背人民主體論原則要求的突出問題與行徑,這對人民主體論的清晰建構將是一個基礎性貢獻。第四,根據先進性教育活動、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的經驗模式,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也必將形成長效工作機制、沉淀形成管用的制度設計或安排,從而使人民主體論各項規(guī)定要求的貫徹落實不斷實現制度化、機制化、規(guī)范化。第五,人民主體論同時也是群眾路線教育的價值判斷。群眾路線教育所能夠實現和達到的程度及水平、所取得的最終價值之評判,從根本上講都仰賴于對人民主體論的認知所達到的程度、對人民主體論的實踐所達到的水平、對人民主體論的應用所達到的狀態(tài)。如果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束后,人民主體論得到了高度重視和新的普及,全黨對之有了全新的認知,并自覺地使之在群眾工作實踐、提高群眾工作能力過程中得到應用,那就說明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反之,則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之成效就很值得商榷。
當下,黨領導下的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qū)或言攻堅階段,改革的任務異常繁重多維、改革的禁忌越來越多、改革需要協調處理好的利益關系更為復雜、改革的難度及風險越來越大、改革引發(fā)的連鎖反應越來越難以預料。其一,35 年的中國改革,好改的、容易改的,流于表層的改革,我們基本上都已經改革到位了,或者說,好吃的肉都已經被吃完了。而接下來的改革,就要去改不好改的、不容易改的方面了,就要啃硬骨頭了。換言之,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都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接下來到了必須加快推進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時候了,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已經是繞不開、躲不過、拖不得了。其二,隨著改革廣度與深度的加大,對一些人來說,先前的改革是“改別人”,現在到了“改自己”的時候了。一旦改革改到了自己頭上,涉及到了對自身利益的重新分配或切割,很多人就要跳出來阻撓改革了。其三,我國的改革攤子越鋪越大,越來越不是某一領域、某一地域的局部改革所能夠支撐的、越來越不是單靠某些“改革派”的力量所能夠推動的??偟目磥?,我國的改革急需科學規(guī)劃、頂層設計,同時更需頂層推進。
一些國家的教訓表明:攻堅階段改革如果不能克服重重阻力向前推進,如果不能在既定的時間段內達到民眾預期的滿意效果,就很有滑向革命的危險。從這一意義上講,我國當下的攻堅改革實際上是在與革命賽跑。換言之,如果攻堅階段的改革長期不到位,人民群眾寄希望于改革的利益訴求長期無法滿足,改革就很可能要讓位于革命、被革命所吞噬取代。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革命的發(fā)生,并不總是“哪里有壓迫剝削,哪里就有反抗”。很多時候,革命往往發(fā)生在“通過改革,人們的經濟和社會狀況有了重大改觀,但還期望更多”的欲望上升期。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在其《舊制度與大革命》中分析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的因由時,曾深刻指出:“革命的發(fā)生并非總因為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常的情況是,一向毫無怨言仿佛若無其事地忍受著最難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就將它猛力拋棄。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更好,而且經驗告訴我們,對于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只有偉大天才才能拯救一位著手救濟長期受壓迫的臣民的君主。人們耐心忍受著苦難,以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難時,它就變得無法忍受了。當時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覺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們的情緒便更激烈:痛苦的確已經減輕,但是感覺卻更加敏銳。封建制度在盛期并不比行將滅亡時更激起法國人心中的仇恨。路易十六最輕微的專橫舉動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個專制制度更難以忍受。博馬舍的短期監(jiān)禁比路易十四時期龍騎兵對新教徒的迫害在巴黎引起更大的民情激動?!保?]這說明:在托克維爾看來,革命的發(fā)生并不完全與人們所處的境況呈反比關系,即“人們的境況好,革命爆發(fā)的概率就低;人們的境況差,革命爆發(fā)的概率就高”,革命很多時候發(fā)生在人們的生存發(fā)展境況有了一些改觀但與他們的期望值仍存在較大差距的特殊情勢之下。不僅是托克維爾,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也持相似的觀念。亨廷頓指出:“革命是現代化的一個方面。它不是在任何類型的社會中或在其歷史上的任何階段上都可以發(fā)生的。它不屬于一個普通的范疇,而只是一種有限的歷史現象。它不可能發(fā)生在社會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很低的高度傳統(tǒng)化的社會里。它也不會發(fā)生在高度現代化的社會里。與其它的暴力和動蕩形式一樣,它最可能發(fā)生在曾經經歷過某些社會和經濟發(fā)展,而政治現代化和政治發(fā)展進程又已落后于社會與經濟變化進程的社會里。”[8]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歷經35 年的改革,在經濟社會發(fā)展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改革成就,不斷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這是積極的一面。但與此同時,政治體制、政治發(fā)展、政治文明、政治進步落后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狀況也越來越突出,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公平公正喪失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我國已經到了必須加快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時候了。另一方面,基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如果上層建筑長期落后于經濟基礎,其結局只能是被推倒;如果政治體制改革長期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推翻政治體制以至政治制度的革命將很難避免。因此,當下的我國改革攻堅階段,“改革實際上是在與革命賽跑”,跑不過革命就有可能被革命所吞噬。而要最終跑得過革命、抵御得住革命危險,加快推進攻堅階段和深水區(qū)的改革就刻不容緩。
我們知道,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主體,是黨興衰成敗的決定性變量。從終極意義上講,改變或優(yōu)化自身境況究竟是要選擇改革路徑還是革命路徑,主導權在人民?;诖?,我們黨加快推進攻堅階段改革,就必須自覺堅持人民主體論,自覺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以人民群眾福祉為價值導向,不斷回應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權力、權利和利益訴求。只有這樣,人民群眾才會死心塌地地擁護認同黨的執(zhí)政、支持黨領導下的改革,而不是轉而去尋求革命。反之,如果攻堅階段必須進行的改革長期不到位,不能通過加快政治體制改革來改變根深蒂固的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端,舒緩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壓力、暢通人民群眾的政治表達;不能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解決好社會分配失衡、公平公正缺失、利益訴求表達無望的問題,人民群眾就很有可能對黨領導下的改革前途喪失信心,轉而在體制外呼喚革命。如果是那樣,我們黨執(zhí)政的風險系數、我國爆發(fā)革命的危險系數顯然都會在無形中增大,進而對黨長期執(zhí)政地位之保持與穩(wěn)固構成潛在威脅。
[1][2][6]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13、47.
[3][8][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 上海: 三聯書店出版社,1989.377、242.
[4]王浦劬. 政治學基礎[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62.
[5]毛澤東選集: 第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1273.
[7][法]托克維爾. 舊制度與大革命[M]. 馮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