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營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 黨史教研部,重慶 400041)
毛澤東民主革命時期的民心觀及其當代啟示
□李祥營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 黨史教研部,重慶 400041)
民心向背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yè)興衰成敗的關鍵,是中國共產黨能否長期執(zhí)政的根本所在。毛澤東根據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黨中心任務的轉變,科學分析了民眾心理的現(xiàn)狀、發(fā)展歷程、基本規(guī)律,提出了引導民心的重要方針政策,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y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對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啟示。
毛澤東;民心觀;內容;啟示
民心所向是推進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根本保證,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社會基礎。在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中,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思維方法,科學分析中國民眾的心理現(xiàn)狀及其規(guī)律,形成獨特的民心觀,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y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對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在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不同階段,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中國共產黨中心任務的轉變,毛澤東提出一系列關于民心的基本觀點,對于民眾的心理現(xiàn)狀、民心的發(fā)展歷程、民心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引導民心的重要措施等各方面進行了探索,形成了民主革命時期民心觀的基本內容。
(一)毛澤東全面分析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民眾的心理現(xiàn)狀,分析了改變民眾心理的極端重要性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辛亥革命失敗的大背景下發(fā)生的,辛亥革命后的中國是毛澤東分析民眾心理狀態(tài)的現(xiàn)實起點。隨著清政府的垮臺和軍閥混戰(zhàn)的綿延,社會陷入了空前的混亂之中。統(tǒng)一的價值規(guī)范體系、信仰體系瓦解,但是對社會民眾心理的束縛還相當程度的存在;而新的各種社會思潮紛涌迭出,使人莫衷一是。
毛澤東對此作出的判斷是:“現(xiàn)在的中國,可謂危險極了。不是兵力不強財用不足的危險,也不是內亂相尋四分五裂的危險。危險在全國人民思想界空虛腐敗到十二分?!盵1]P276而這種空虛腐敗具體表現(xiàn)為“思想太舊,道德太壞”[1]P86。毛澤東歸結這種心理狀況的原因為“積弊甚深”、“國人沉酣未覺”,以及“教育未行,民智未開”,也就是受到封建社會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的落后思想與制度束縛,沉溺于迷信而民眾缺乏自覺的精神,國家缺乏良好的教育制度。
在對社會民眾心理作出整體判斷以后,毛澤東還運用階級分析法,以革命作為評價標準,從不同階級的經濟地位出發(fā),分析了各自不同社會階級的心理特征和發(fā)展趨向。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毛澤東對于當時的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以及游民無產者的政治傾向和心理特征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毛澤東認為,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極端地反對革命,與中國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贊成和懷疑革命的矛盾心理,幻想建立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共和國;小資產階級的不同部分,分別對革命保持懷疑、中立、附和的態(tài)度;半無產階級“極易受革命的宣傳”,具備變更現(xiàn)狀的愿望;無產階級是代表新生產力的最進步的階級,具有特別渴望革命的心理;游民無產者是最不安定的,能勇敢奮斗也有破壞性,需要引導。毛澤東還把各種階級分成敵人、領導力量和朋友,并把區(qū)分敵友作為革命的首要問題。
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國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2]P692,因此毛澤東突出地分析了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的心理狀態(tài)。毛澤東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農民是中國無產階級最廣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一定程度的“過火”行為和“矯枉過正”心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分析了農民的局限性,“農民小生產者的局部保守性,沒有通觀全局的能力,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聯(lián)結,把部分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聯(lián)結,捉住一局部一時間的東西死也不放”[3]P212。毛澤東還根據富農、中農和貧農的不同身份,對農民內部不同階級的心理傾向做了具體分析,并提出在民主革命時期以鄉(xiāng)村工作為主、城市工作為輔的方針。
堅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標,實現(xiàn)最強大的革命大團結,就必須改變民眾的心理狀況。而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是最具有革命性和覺悟性的組織,是中國革命的領導者,也是民眾心理正確發(fā)展方向的引導者。在全面分析廣大民眾心理現(xiàn)狀的基礎上,毛澤東提出:“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必須“從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4]P83。毛澤東期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通過改變民眾的思想和心理,使最大多數民眾團結一致共同革命,擺脫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運,建立獨立自主的人民共和國。
(二)毛澤東系統(tǒng)分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民眾的心理發(fā)展軌跡,闡明了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社會心理根據
民眾心理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而變化,而認清民眾心理變化的動向和發(fā)展趨勢,是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條件。毛澤東分析了不同歷史階段民眾心理變化的軌跡,把握住了社會形勢發(fā)展在民眾心理上的反映。
從大革命時期的國共合作到國共分裂后共產黨獨立領導土地革命,民眾特別是民族資產階級對國共兩黨的態(tài)度發(fā)生急劇變化。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宗旨的大革命,反映了最廣泛階層的共同愿望,使廣大的工農群眾投入到革命高潮之中,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獲得了空前的團結。但是國民黨內部的大地主大買辦階級及其政治代表,不斷對共產黨發(fā)起攻擊,破壞國共合作。國共分裂就是國民黨右派分子公開反對革命的嚴重事件,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也從革命的參與者變成為革命的敵人。民族資產階級跟隨蔣介石,“在一九二七年以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以前,跟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反對過革命”[2]P640。那時的中國共產黨比較孤立,“中間派那時幾乎都反共”[4]P26,只好退入農村,主要依靠農民的支持建立革命根據地,形成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抗日戰(zhàn)爭是改變民眾心理的重大事件。國民黨在初期的不抵抗政策和戰(zhàn)爭中的消極抗戰(zhàn)、不斷失敗,以及堅持一黨專政的政策和黨政官員的腐敗,逐步失去民心。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民眾心理逐步向共產黨傾斜?!爸袊伯a黨開始提出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時候,就立即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贊同。人心向背,于此可見?!盵2]P364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zhàn)、堅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倡導民主,獲得了全國人民的普遍支持。從西安事變時,“全國人民信任共產黨的言行,實高于信任國內任何黨派的言行”[3]P247,到抗戰(zhàn)結束,“我們黨目前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是大革命和內戰(zhàn)時期所沒有過的”[5]P5,共產黨在民眾中的地位已發(fā)生重大變化。
進入解放戰(zhàn)爭以后,民眾的心理繼續(xù)發(fā)生變化,最終完全倒向共產黨的一邊。國民黨民心不齊、軍心不齊,“心理動搖,幾乎失了自信”[6]P1384。而共產黨通過戰(zhàn)爭的勝利、適時的土地改革和團結各階級階層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順應了歷史的發(fā)展潮流和民心所向。1947年12月毛澤東在總結民眾心理變化的時候說:“國民黨區(qū)域內人心動向變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我們比較孤立。進入抗戰(zhàn)時期,蔣介石逐漸失掉人心,我們逐漸得到人心,但問題仍沒有根本解決。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一兩年來,才解決了這個問題。”[5]P328最終除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以外的社會各階級完全支持新民主主義,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完全轉向了中國共產黨。
從1948年4月發(fā)出“五一口號”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上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在經濟上倡導勞資兩利的政策,在思想上堅持各民族各階級團結合作的新民主主義,以建設獨立民主和平統(tǒng)一富強的新中國為號召,通過最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人民政協(xié)建立人民共和國,開啟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新紀元。各階級階層民眾的心理狀態(tài),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統(tǒng)一,為建設新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
(三)毛澤東深入分析了影響民眾心理變化的現(xiàn)實因素,總結了引導民心發(fā)展方向的基本方式
在對民心變化的發(fā)展歷程進行全面系統(tǒng)分析的基礎上,毛澤東總結了社會主要矛盾以及相應的大政方針、干群關系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對民眾心理變化的影響,從客觀形勢和社會實踐的角度探索民眾心理變化的主要原因及基本規(guī)律。
從實際出發(fā)是毛澤東分析民心問題的立足點,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影響民眾心理變化的重要因素。民眾心理正是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而變化的,認清了社會主要矛盾,就找準了民眾心理變化的趨勢。毛澤東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即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而在不同歷史階段,民族矛盾或階級矛盾上升為最主要的矛盾,民心也由此發(fā)生變化,毛澤東就相應地提出改變方針政策,確定黨的中心任務,建立起符合實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團結最廣大的民眾。
黨員領導干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也是影響民眾心理的重要因素。中國共產黨深深地根植于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之中。毛澤東提出:“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qū)別,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fā)點和歸宿。”[7]P71毛澤東因此提出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成為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工作路線。毛澤東提出的群眾路線要求共產黨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群眾路線與實事求是、獨立自主一起,成為貫穿毛澤東思想的最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反映了毛澤東民心觀的核心規(guī)律。
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更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承擔著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的責任,就需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為群眾指明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群眾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毛澤東提出:“教育人民歷來是我們黨的任務,要一直堅持下去?!盵5]P199中國革命在極其困難的處境中進行,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動力。而政治形勢的不斷變化,同樣需要把各個階段的方針政策普及到人民群眾中去,引導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毛澤東認為“人心是各管各的”[8]P476,只有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證,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引導民心發(fā)展方向的基本方式。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武裝斗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主要形式,戰(zhàn)爭的成敗決定著革命的成敗。毛澤東在分析解放戰(zhàn)爭的形勢的時候說:“打起仗來,人心如不屬我,我就輸了?!盵5]P199毛澤東總結經驗說:“打仗的勝敗,不決定于武器,而決定于人心?!盵9]P213因此,從根本上說,在毛澤東看來,民心向背決定著戰(zhàn)爭的成敗,決定著中國革命的成敗。
(四)毛澤東具體分析了民眾心理的基本特征,提出了順應民心和引導民心的重要舉措
毛澤東對近代中國社會各階級特別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各階級的社會心理及各方面的消極因素,提出通過提供理論指導、滿足人民的物質利益、發(fā)揚民主和保持良好的作風,來引導民心的發(fā)展動向。
毛澤東充分肯定工人階級的先進性和領導作用,并提出必須“克服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狹隘性,克服失業(yè)者群的破壞性,”“克服資產階級的動搖和不徹底性”[3]P184,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階級屬性決定了容易產生主觀性、片面性、軟弱性和左右搖擺。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民眾是散的”[2]P492,處于“無組織狀態(tài)”[2]P511,“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足”[2]P521,需要先進的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組織中國共產黨采取合適的措施來解決存在的問題。
毛澤東認為,要引領民心的發(fā)展動向,克服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消極心理,必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動其心者,當有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1]P83。而后來毛澤東找到的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說:“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盵1]P515只有以科學的理論教育引導人民,才能達到萬眾一心的目的。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作為全國人民的指導思想,成為引領社會發(fā)展和民眾心理的旗幟。
根據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觀點,民眾心理根源于現(xiàn)實的物質生活條件。毛澤東認為,要獲得民眾的支持,必須給予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6]P1180,人民才能分辨出哪種理論、哪個政黨是代表自己、為自己謀利益的;才能夠區(qū)分各種宣傳的真實性與欺騙性。毛澤東提出:“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廣大群眾就必定擁護我們?!盵3]P139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正確的土地政策、工商業(yè)政策滿足不同階級的需要;通過建設富強國家的號召,維護民眾的集體利益和整體利益,從而獲得最廣大民眾的支持。
發(fā)揚民主是獲得民心的重要條件。毛澤東清晰地認識到民眾的追求,他說:“人們考慮的,不外是一個飯碗,一張選票”。[10]P491也就是說,民眾除了考慮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以外,還會追求相應的民主權利。毛澤東把獨立和民主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近代兩大追求,領導人民建立起人民共和國。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重視發(fā)揚黨內民主,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和集體領導制度;堅持人民民主,維護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堅持協(xié)商民主,建立最廣泛的團結各方面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具有中國特色的多種民主形式,滿足了不同階層的政治訴求,獲得了人民廣泛的政治認同和心理認同。
保持良好的作風是獲得民心的直接條件。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是廣大人民保持對黨的信任和信心的重要依據。毛澤東多次批評領導干部工作上的官僚作風和生活上的不正之風,強調必須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和魚水之情。毛澤東提出:“要把官僚主義方式這個極壞的家伙拋到糞缸里去,因為沒有一個同志喜歡它”,“同這種現(xiàn)象作嚴厲的斗爭”。[3]P124毛澤東要求黨員領導干部和廣大群眾打成一片,克服一切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并把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群眾擁護作為最高標準。在生活作風上,毛澤東始終倡導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要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提出的“兩個務必”的觀點,成為共產黨人必須始終堅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毛澤東期望通過優(yōu)良的黨風引領民風,發(fā)揚黨員領導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以贏得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的長期支持。
毛澤東對近代中國民眾心理的探索,為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壯大和新中國的建立與發(fā)展準備了社會必要條件,也為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提供了重要經驗,對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啟示。
(一)民心所向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根本保證
民心代表了歷史發(fā)展的方向、政權的興衰,是執(zhí)政黨群眾基礎的重要體現(xiàn)。毛澤東將民心視為社會興衰治亂的最高決定力量[11]P18,實際上總結了執(zhí)政黨保持長期執(zhí)政地位的重要經驗和規(guī)律,對中國共產黨具有持久的借鑒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民心向背對于政權的鞏固、政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重要意義,表明必須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鄧小平同志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各項決策的最高準則,強調一切工作必須尊重最廣大人民的意愿,把人民的反應作為評價黨的政策的重要標準。江澤民同志在總結蘇東劇變的時候提出:“歷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臺?!盵12]P129江澤民同志把民心向背看成是決定政黨、政權興亡的根本性因素。胡錦濤同志提出:“民心向背,是檢驗一個政黨是否具有先進性的試金石?!盵13]P1601胡錦濤同志還總結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為人類社會發(fā)展所反復證明了的真理?!盵14]P594中共十八大進一步鄭重提出:“全黨必須牢記,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盵15]P49一個政黨如果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違背了民心所向,就會失去生命力,喪失先進性,從而必然走向失敗。
民心所向是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直接體現(xiàn),是執(zhí)政黨實施的理論方針政策實效性的直接檢驗標準,也是執(zhí)政黨長期執(zhí)政的合法性根源。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中,經過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才獲得的。只有始終保持執(zhí)政黨的先進性,不斷提高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順應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滿足人民的意愿,符合民心發(fā)展的要求。中國共產黨深深地根植于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之中,保持民心安定是保證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前提。中國共產黨只有始終順應民心所向,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才能始終保持先進性,保持長期的執(zhí)政地位,才能保證中國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和持續(xù)發(fā)展。
(二)民心向背源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條件
民心屬于思想意識的范疇,是由現(xiàn)實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條件所決定的。毛澤東分析民眾的心理現(xiàn)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時代背景,從階級地位的角度來分析不同階級階層的心理根源。滿足人民的物質利益,保證人民的民主權利,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都體現(xiàn)了毛澤東對民心向背客觀依據的科學認識。
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fā)展,為民眾的穩(wěn)定心理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條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順應了歷史潮流和人民的愿望,反映了民心的發(fā)展方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廣大人民的普遍共識,順應了民心的發(fā)展趨勢。
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也深刻地影響到民眾心理的變化,特別是貧富差距的擴大、腐敗現(xiàn)象的嚴重和官僚主義的蔓延,使民眾的心理呈現(xiàn)出復雜的態(tài)勢。而社會階層的分化使民眾心理更具復雜性,避免不同社會階層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對立,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F(xiàn)實中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與腐敗現(xiàn)象的日益嚴重,成為民眾心理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江澤民提出:“收入差距過大會破壞社會公平,渙散人心?!盵16]P50利益失衡必然導致心理失衡,共同富裕因而必然成為今后長期的奮斗目標。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說:“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盵13]P1741中共十八大提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盵15]P54因此,必須從制度上保證反腐敗和防止收入差距過大,從社會根源上解決民眾心理走向對抗的趨勢。官僚主義作風直接損害黨和政府的威信,使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失去信任,進而導致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緊張,最終失掉民心。中共中央提出:“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優(yōu)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強大力量?!盵17]P48堅持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營造清正廉潔的社會氛圍,保持為人民服務的良好作風,避免各社會階層之間的斷裂與失衡,努力增進共識,才能始終保持廣大民眾內心世界的和諧。
關注民生,發(fā)揚民主,順應民心,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重要經驗總結。滿足人民不斷改善物質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支持人民有序參與民主政治實現(xiàn)當家做主的新愿望,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民眾擁護的重要保證,也是中國共產黨順應民心和始終贏得民心的基本要求。
(三)必須積極引導民心,形成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
社會政治經濟條件決定了民心的發(fā)展方向,而民心又有自身的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在順應民心的同時也必須積極引導民心,形成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是推進民眾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基本目標。
民心所向反映了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體現(xiàn)了廣大民眾的普遍愿望。同時民眾心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復雜性,容易出現(xiàn)各種扭曲或者錯位現(xiàn)象。在政治經濟因素對民心的影響方面,由于信息溝通的局限性,客觀現(xiàn)實與民眾的主觀感受存在一定的距離,民心所向難免會出現(xiàn)與現(xiàn)實的錯位,從而使民眾心理偏離客觀實際。在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方面,民眾心理容易出現(xiàn)群體極化現(xiàn)象,情緒化、極端化會導致民眾心理走向矯枉過正的誤區(qū),甚至走向極端主義、民粹主義的深淵。在民眾的認識方面,人民在處理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的時候,由于社會地位的不同和認識視野上的局限性,難免會發(fā)生差異,導致人民內部各階級階層之間的矛盾,從而使民眾內部因利益沖突導致心理沖突。在民心的內部構成方面,由于階級階層和社會地位的不同,民眾的愿望不一樣,從而使民心的構成復雜,多元的民眾愿望和主流的民眾愿望影響著民眾心理的整體判斷。在社會思潮方面,各種不同的觀念、思想普遍存在,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容易導致心理沖突,從而使民眾心理呈現(xiàn)錯綜復雜的局面。
順應民心同時也要積極引導民心。在創(chuàng)造良好的政治經濟條件的同時,必須教育人民,積極引導民心的發(fā)展方向,形成高度發(fā)達的精神文明。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13]P1651,成為指導民心發(fā)展的重要原則。必須以核心價值體系引導民眾心理的發(fā)展方向,鞏固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苦難、挫折和榮譽,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規(guī)劃的建議中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疏導,培育奮發(fā)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tài)。”[17]P35-36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是推進民心發(fā)展方向的重要目標,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以及心理疏導是形成良好社會心態(tài)的重要途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進程中,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義,體現(xiàn)了全社會與廣大人民的核心價值理念,反映了最廣大民眾的普遍愿望,是長久凝聚民心的根本因素。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zhí)政地位,是廣大人民的歷史性選擇,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心理傾向。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過程中,承擔著順應民心和積極引導民心的重要任務,必然需要通過心態(tài)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的發(fā)展。中國共產黨承擔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領導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需要保持與最廣大人民在思想上同心同德、政治上同心同向、工作上同心同行,使全社會形成廣泛的心理認同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課題組.胡繩論《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的成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5]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何顯明.超越與回歸——毛澤東的心路歷程[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12]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14]胡錦濤.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A].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1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廖才茂)
MaoZedong’sViewofPublicMindintheDemocraticRevolutionPeriodandItsContemporaryEnlightenment
LI Xiang-ying
(DepartmentofTeaching&ResearchonPartyHistory,PartySchooloftheCPCChongqingCommittee,Chongqing400041,China)
The public mind is the key determining the rise or decline and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course of socialism,and is the basis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CPC can hold the power for a long term.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major contradictions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central task of the CPC,Mao Zedong scientifically analyzed the status quo,development process and basic laws of public psychology,brought forward imporant guideline and policies for leading the public mind,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having a great inspring meaning for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o Zedong;view of public mind;content;enlightenment
A8
A
1674-0599(2013)04-0014-07
2013-06-26
李祥營(1973—),男,湖北省陽新縣人,法學博士,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黨史教研部講師,主要從事人民政協(xié)、中共黨史和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