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韶華
(山西省中醫(yī)院大同醫(yī)院,037004)
肛竇炎是發(fā)生在肛竇、肛門瓣之間的急慢性炎癥,又稱肛隱窩炎。肛隱窩炎發(fā)生感染后,極易造成氣血壅遏,脈絡瘀阻,或復感外邪,內化為熱,變生他病,如痔、肛裂、肛癰、肛瘺、肛門濕疹等。因此本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預防肛門疾病有重要價值。筆者2007~2012年運用自擬灌腸方觀察治療肛竇炎38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38例患者均來自本院肛腸科,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齡30~55歲,以30~45歲青壯年男性居多;病程3~12個月。
自擬灌腸方:蒲公英30g,魚腥草30g,苦參30g,黃柏30g,大黃20g,赤芍20g,澤瀉10g,木通10g,玄明粉50g,乳香15g。取上藥加水約3 000ml,以沒過藥物平面為準。煎取500ml,置冰箱內儲存,隨用隨取,用時加熱到35℃~40℃,每次取40~60ml,保留灌腸20min,早晚各1次。
38例患者通過保留灌腸全部治愈。肛門不適、刺痛、肛門潮濕、瘙癢等癥狀消失,局部直腸黏膜光滑、柔軟、肛竇壓痛、水腫消失,竇口無膿性分泌物溢出,治療時間最長9d,最短4d,平均7d。
患者,男,43歲。主因肛門不適3個月,伴潮濕、瘙癢于2010年11月11日就診。近3個月以來自覺肛內不適,有異物感。繼之肛內隱痛,排便時劇痛,并向臀部放射,有里急后重感,大便頻而量少,有黏液血附于糞便表面。肛門局部檢查:視診,見肛門潮濕,有黏液流出,肛緣皮膚無紅腫、無突起、無脫出、無出血。指診:肛門括約肌收縮功能好,截石位4~6點位齒線處可觸及質地較硬之結節(jié),壓痛明顯。肛門鏡檢查:可見截石位6點位肛竇暗紅、充血、水腫,竇口有膿性黏液流出。彎探針探入肛竇達5mm,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滑。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7.6×109/L,血紅蛋白154.0g/L,血小板234.0×109/L,中性粒細胞67%,淋巴細胞32%,單核細胞3%。肛門B超未見有隱形瘺管形成。確診為肛竇炎(濕熱結聚,氣血瘀阻)。治以灌腸方藥液60ml加熱后灌腸,肛內保留20min,每日早晚各1次,連續(xù)給藥4d,癥狀明顯改善,效不更方,共給予9d,諸癥俱消,大便正常。肛門局部檢查:肛竇壓痛、水腫消失,竇口無膿性分泌物溢出,直腸黏膜光滑、柔軟,病悉告愈,隨訪至今2年余,舊恙未發(fā)。
中醫(yī)學認為,肛竇炎系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辛辣厚味、溫燥之品,致濕熱下注,熱毒內結,或腸燥便秘,肛門破損感受濕熱毒邪,或陰虛濕熱下注或氣虛下陷,邪氣聚于肛門,氣血失和所致,以肛門不適、潮濕、瘙癢為主癥的一種肛門疾病。
本病在歷代文獻中無單獨論述,散見于痔瘡的記載中,如《馬氏痔瘺科七十二種》中記載:“痔瘡之癥……初發(fā)肛內作癢、燥痛、墜腫、便血”,是對其癥狀的描述?!秱浼鼻Ы鹨健罚骸澳抵躺馊缡笕樵诳字?,頗出見外,妨于更衣。”《太平圣惠方》:“故令腸頭生肉如鼠乳,或似櫻桃,或如大豆?!本菍ζ潴w征的描述?!夺t(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頂大蒂小者,用藥線勒于痔根,每日緊線,其痔枯落,隨以月白珍珠散撒之傷口?!笔菍ζ渲委煼椒ǖ臄⑹?。
西醫(yī)學認為,肛竇容易發(fā)炎的最主要原因是其特定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決定的。由于肛竇呈漏斗狀,口朝上開,不僅引流差,而且容易積存糞便和進入異物,阻塞竇口,致使肛腺分泌的黏液排出受阻,細菌易于繁殖,引起肛腺感染,肛腺和肛瓣感染產生的炎性刺激可使大便次數(shù)增多,從而刺激肛門括約肌痙攣,使肛門部缺血,影響炎癥的吸收消散,加重感染,受侵犯的肛竇產生炎癥、水腫、滲出,形成惡性循環(huán)。炎癥繼續(xù)向外擴散到肛腺周圍,引起痔、瘺、裂、癰、肛乳頭炎等肛門直腸病變。因此說肛竇炎是很多肛門直腸病變的原發(fā)病灶。據(jù)統(tǒng)計,85%肛門直腸病變與肛竇炎有關[1]。
肛竇炎早期不易被發(fā)現(xiàn),單純的炎癥現(xiàn)象又容易被忽略,再加上患者肛門局部對炎癥的敏感性弱、耐受性強等特點,容易被誤診失治,臨床上常用的抗菌、外用藥物治療療效并不穩(wěn)定。中醫(yī)藥根據(jù)辨證施治理論,分為濕熱下注型、肛門熱毒型、陰虛內熱型、氣虛下陷型,分別施以清熱利濕、清熱解毒、滋陰清熱、益氣舉陷之法。內服法缺點是藥力有所不及,效果并不明顯。手術療法適用于病久和失治及伴肛乳頭炎、肛乳頭肥大增生者,因其痛苦大,患者心理恐懼,不易接受。而保留灌腸法是將藥液注入直腸內,通過直腸黏膜吸收發(fā)揮治療作用,藥達病所,藥物的有效成分可被充分利用,并可較長時間作用于患處。因此臨證中筆者采用清熱利濕、解毒散瘀之法,而自擬灌腸方正合此意。方中蒲公英、魚腥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苦參、黃柏清熱燥濕,除胃腸濕熱;大黃、玄明粉瀉下攻積,潤燥軟堅。諸藥合用,切中病因病機,共收清熱利濕、解毒散瘀功效。通過臨床觀察,自擬灌腸方加減治療肛竇炎,證明其確實在清除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改善大便異常,糾正患者不良排便習慣等方面優(yōu)于常規(guī)內服外用及手術療法,是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廣。
[1]李雨農 .中華肛腸病學[M].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90: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