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yè)大學體育科研所,浙江杭州310032)
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在國際心理學界已引起了普遍的關注,不斷推進心理學研究走向“積極傾向”與“病理學傾向”的高度統(tǒng)一。當代心理學的使命是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fā)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1]。目前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社會各界對當前大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狀況表現(xiàn)出極大的憂慮。張冬梅的研究表明工科院校大學生學習倦怠主要表現(xiàn)在行為不當上,遲到、早退、曠課等現(xiàn)象嚴重,學生學習倦怠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相關[2]。另外,近20年來學生速度、爆發(fā)力、力量等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質持續(xù)下降的問題突出,同時學生心理狀況的不良趨勢也相伴而來[3]。李京誠的研究表明體育課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已逐漸成為研究者的焦點。那么,高校體育教育究竟如何更好地體現(xiàn)“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等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呢?事實表明,我國學者發(fā)表的探討體育課程心理健康作用的文獻較多,而在積極情緒體驗、培養(yǎng)積極的人格品質及積極地完成社會組織工作等方面的實踐研究較少[4]。
因此,筆者在深入理解積極心理學內涵及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對高校體育教學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與問題進行分析,進而就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學校體育教育的影響進行探討,以期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體育教育課程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興起于美國的一種人文取向的心理學理論形態(tài),它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在2000年1月發(fā)表的《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志[5]。積極心理學反轉了20世紀中后期心理學過分關注人性的消極面和弱點的研究取向,它將心理學引向探索和促進人類性格力量發(fā)展和美德完善的軌道,著重研究人的優(yōu)點和價值,關注正常人的心理機能,重視人性中積極方面,使心理科學更加科學地理解人性,并實施更有效的、積極的干預,以促進個人、家庭與社會的良性發(fā)展[6-7]。目前,積極心理學主要圍繞著“一個中心三個支撐點”(以主觀幸福感為中心,以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社會制度為支撐點)來開展相關的研究,而且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8-9]。積極心理學在積極體驗方面提出了主觀幸福感、福樂、流暢感、積極情感擴建理論;在積極人格特質方面已經提出了24種積極人格品質,對樂觀、希望、感恩、寬恕等已開展了多項研究;在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tǒng)方面也提出了一些獨到的理論和觀點,主要有自我預防、積極應對和生活質量等理論。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已經滲透進了心理治療、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各領域。
完整的心理科學與心理實踐應對痛苦、幸福及二者間的相互作用都予以關注和理解,并建立有效的減輕痛苦與增進幸福二者兼顧的干預措施。以力量與美德為出發(fā)點的積極臨床心理學治療模式和干預措施,將可以幫助個體發(fā)掘、建構那些有益的人類品質,使人們科學地學會緩沖心靈的創(chuàng)傷,更好地預防精神以及軀體疾病的發(fā)生。因此,我們認為積極心理學并沒有改變心理學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學關注心理疾病和障礙的研究,則是將心理學的研究關注點,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方面,是一門旨在促進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發(fā)展完善和自我實現(xiàn)的科學。
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思想、一種技術、一種行動,引起了巨大反響。從現(xiàn)有文獻資料來看,我國積極心理學自21世紀初開始進行研究,從2007年至今已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熱點,研究關注幸福以外的諸如愛、未來預期、高尚和舒暢等積極主觀體驗的理論研究;研究視野拓寬至美德、力量等以外的積極品質的研究,有意識地完善積極分類技術;有意識地在社會生態(tài)學等交叉學科視野中開展對幸福、有尊嚴和有價值的生活的理論探討;著手開展有利于培養(yǎng)個體積極品質的社會機制考察和構建研究;未來目標將定位于采用緩沖方法建立更好的預防機制,推動心理學從利己走向博愛等[10]。目前的研究以理論研究為主,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深入研究和本土化研究。
自1992年起,賽里格曼教授就在他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大學開設了積極心理學的課程。目前在全美共有200余所高校開設了“積極心理學”的課程,而哈佛大學Tal Ben-Shahar教授開設的積極心理學課程,一度成為該校上座率最高的課程。2007年我國岳曉東教授等也陸續(xù)開設了“積極心理學”等相關課程,在教育界及社會各層面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目前積極心理學在教育、心理治療等其他領域的運用及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積極心理學在體育學科的運用僅限于其對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借鑒[11],在學校體育教育方面的運用,還未有研究涉及。因此,本文將依據(jù)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思想及其在教育領域內的實踐研究成果,著力探討它在大學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實踐運用方法。
高校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fā)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①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號,2002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2006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2007年5月7日。。課程的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是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tài)、克服心理障礙,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運用適宜的方法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表現(xiàn)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青年人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等積極的心理品質。它提出教育要激發(fā)青少年內在的激情,幫助他們發(fā)展綜合技能,承擔起生活的責任,成為熱愛學習、積極生活的人??梢?,高校體育教育與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它們都以“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不斷挖掘學生的身體與心理潛能,塑造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與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最終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目前,高校體育教育忽視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在我國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僅僅停留在教師的言談和意識上,還沒有將關注學生積極心理教育真正落實到自身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中。其主要原因有:(1)心理發(fā)展教學目標設定的籠統(tǒng)化。學生積極心理體驗或意志品質發(fā)展目標的確立缺乏針對性,目標定位模糊造成操作難以落實,教師的主要視角還是落在了學生運動能力發(fā)展上,對于學生積極心理的教育缺乏具體的教學過程。(2)教學模式的單一化。目前體育課的教學模式主要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只注重在課堂上對學生運動技能和基本理論知識的教授,有關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對學生傳授得相對較少,學生基本上是被動的、無條件地接受和學習,從而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3)教學過程中心理教育的形式化。教師因缺乏豐富的積極心理教育知識及技能,因此只能簡單地進行一些語言鼓勵、批判或者引導,還不能完全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并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處理學習倦怠等一系列問題,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習動機、強化學習行為、培養(yǎng)意志品質。
1.教育對象和教學內容的取向消極。目前,大部分高校體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都放在少數(shù)學生心理問題的處理上,教師們都會極大關注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比如對學習困難、自卑、有焦慮、抑郁、沖動、有攻擊行為等問題的學生進行篩選、觀察、引導和教育,而忽略了注重絕大部分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這一教學目標,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數(shù)學生心理發(fā)展得不到全面的提升。一般情況下,還不能積極地去塑造和培養(yǎng)全體學生的積極品質,如自信心、自制力、情緒調控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真誠、正直、信用等品質,使他們意識到自身積極的潛能,煥發(fā)自身的光芒,身處積極向上的校園人文環(huán)境,從而達到對心理問題積極預防、整體素質和個性和諧發(fā)展的目標。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重心,還沒有從面向少數(shù)問題學生轉向廣大普通學生,從關注問題轉向關注學生。
2.教學過程和評價的形式化。高校體育課程的五維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了對學生運動參與、運動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的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主要還是側重在對學生運動技能的教學上,怎樣更好地挖掘每個學生積極潛能,教師們卻還無法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與具體操作方法,尤其是在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中未能真正抓住每個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因勢利導,及時強化學生的積極意識和行為,比如對學生積極參與運動,勇于克服困難、合作學習行為等給予一定的加分或獎勵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己有意識地挖掘自己的積極潛能。因此,相比其他課程的教學,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還不能夠更加具體而又突出地抓住學生的積極的心理因素,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教育的宣傳及行為干預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方法的選擇上還沒有真正能夠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學會采用積極心理教育的各種策略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最佳的積極心理體驗,發(fā)展積極心理品質,最終實現(xiàn)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和本質功能。
積極心理學強調從積極的方面來研究與探討心理健康問題,認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個體的主觀幸福感,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對未來的樂觀精神,心理的流暢感,有價值的情緒體驗,內在成長的動機,積極的人際關系,積極的自我概念,積極的自我創(chuàng)新等等,它更關注和挖掘個體和群體中最積極的品質和潛能,努力創(chuàng)造有利的環(huán)境,使個體最大化地體現(xiàn)出積極的品質,而不是消極地矯正心理疾病,這為實踐高校體育教育的健心功能提供了新視角。下文著重從三個方面探討對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設想。
高校體育教育對學生積極心理培養(yǎng)主要有兩大目標。一是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的各種積極力量與品質;二是提高學生在體育活動或日常生活中對這些積極力量的運用。因此,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應更強調體驗性。(1)體驗正面情緒,即有愉快的生活,幫助學生多體驗正面、積極的情緒,并減少負面、消極情緒的體驗。(2)體驗投入的行為,即幫助學生全心投入他們從事的活動中,盡量體驗“心理流暢”。(3)體驗有意義的生活,即幫助學生在各種生活事件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對于積極情緒,B.L.Fredrick提出了拓延——構建理論,認為某些離散的積極情緒,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都有拓延人們瞬間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構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資源,如增強人的體力、智力、社會協(xié)調性等[12],所以在體育教學中特別要注重快樂、尊重、感激、關心、贊賞、寬容等情感的培養(yǎng),使學生獲得心理學知識、掌握科學的心理方法、發(fā)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使自身潛能得到開發(fā),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成為會學習、會生活、會合作、會關心、會創(chuàng)造,能夠承擔各種風險、壓力和挑戰(zhàn)的學生。強調積極體驗的意義主要是幫助學生提高主觀幸福感。主現(xiàn)幸福感泛指一個人愉悅的情緒反應、范疇滿足及整體的生活滿足感。一般主觀幸福感高的人多體驗愉悅情緒而少體驗不愉悅情緒,對未來充滿了樂觀期盼。主觀幸福感可以拓展個人的思維與行動能力,也會強化個人在智力、體能、社交和心理等方面的活動資源,這包括智力資源(如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掌握新信息等)、體能資源(如提高協(xié)調能力、提高體質和心血管健康等)、社會資源(如加強社會聯(lián)系、建立新關系等)和心理資源(如提高壓彈與樂觀態(tài)度、提高自我確認與生活目標等)[13-15]。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提示我們:人的本性是偏愛積極的,每個人都蘊藏著積極的人格品質,都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導向和適應的能力,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會經歷各種不同的問題,有快樂也有痛苦,積極的心理體驗與實踐可以促進機體的健康,能夠幫助人對問題做出積極的解釋。同時,個人的經驗獲得與成長是在環(huán)境的積極互動中得到體現(xiàn)的,良好的環(huán)境可以塑造人積極的個性。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都有積極的品質,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心理學服務的對象[16]。因此,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應更強調自主性,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有效的引領下,讓學生自主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教學的主要目標體現(xiàn)在:(1)增強學生自我的成效感,即增強自信和對自我表現(xiàn)的期盼。(2)增強學生自我的決心,即增強自控和自制力。(3)增強學生自我的管理,即增強自我的生活管理和時間觀念。(4)培養(yǎng)學生更積極的樂觀解釋風格,即增強積極的歸因能力。(5)增強更多對他人的理解與關注,即增強同感共情。
積極心理學理念可以促使體育教育者建立積極的人性觀和價值觀,不斷發(fā)展積極的情感,擯棄原有對人性的各種消極認識和評價,以及個人的好惡偏向,從而在實踐中更新觀念,開辟工作視野,懂得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強調對問題做出積極的解釋或看到問題的積極方面來使自己獲得積極意義。人性的積極因素能抵御和降低人性中負面因素的困擾;堅信個體發(fā)展所需求的不僅是終結痛苦,更期待充實美好的生活。
因此,體育教育者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實現(xiàn)體育教學的心理建設功能,成為學生心靈家園的一位出色園丁。首先,體育教師們要完善自身知識結構。要在教學中進行積極心理學的實踐,就必須學習一些相應的學科知識。只有真正理解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觀點,懂得了一些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輔導的方法,才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劉毅等人研究了學習者內部動機的一個典型表現(xiàn)——“自主學習”,結果表明:大學生對教師角色有較強期待,其中動機維持者和動機激發(fā)者角色對于學生來說相對更重要。這一研究以實證表明,教師不僅要學會去“教”(傳播知識),還要有效地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動機[17]。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做到真實和真切關注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yǎng),就必須在目標設置中有所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有所滲透,在教學引導中有所展現(xiàn),在教學評價中有所引用等等,決不能只是停留在意識階段。其次,就是設計滲透積極心理教育,這個設計包含三個方面:(1)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中滲透積極心理建設,明確一節(jié)課對學生進行什么方面的積極鼓勵與啟發(fā)。(2)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組織一些合適的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體驗積極情緒并進行強化。(3)在教學評價語的設計中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激勵和表揚,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對自己是重視的、充滿希望的。Ryff等描述了人們應付問題的認知與動機過程,發(fā)現(xiàn)積極的應對方式對人的心理健康極有價值。諸如積極幻覺顯現(xiàn);從消極事件吸取積極的意義;應用幽默、信念、意志應付困難;不鉆牛角尖;用適合的方式進行社會比較等均能夠減少應激并促進心理健康[18]。這種研究途徑為實施積極的心理調控與干預,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向和可行的策略,廣大體育教育者們應開展科學深入的實踐。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價值取向是對高校體育教育目標的提升,教育內容的拓展,教育方式及途徑的改變,教育關系的改善融合,體育教育資源的挖掘等。應該更多的注重更新理念并不斷深化改革學校體育教育,從發(fā)展的角度,以預防為主,以開發(fā)智能、提高創(chuàng)造性、完善個性、增進社會適應品質為重點,更多地關注對人的心理關懷,關注人的心理發(fā)展,發(fā)揮人的生理與心理潛能,體現(xiàn)人的生命價值。我們應該更好的把握積極心理學的思想精髓,進一步開發(fā)體育課程的心理建設功能,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現(xiàn)有的積極體育教育模式,如快樂體育教育、陽光體育教育、情境體育教育、創(chuàng)造體育教育、生存體育教育模式等,更好地發(fā)揮教師的積極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讓少部分學生由不健康變得健康,由不快樂變得快樂,由不幸福變得幸福,同時更要讓絕大部分健康者更健康,讓快樂者更快樂,讓幸福者更幸福。
[1]Bass B M.Theory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Redux[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1995,(4):463-478.
[2]張冬梅.工科院校大學生學習倦怠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5.
[3]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shù)據(jù)管理中心.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報告[J].中國學校體育,2006,(5):10-11.
[4]李京誠.體育教育領域心理學研究的演進[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9):45-50.
[5]Seligman M E P,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6]任俊,葉浩生.積極: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06-111.
[7]任俊.積極心理學——心理學新進展叢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98.
[8]Seligman M E P,Tracy A S.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5,(5):410-421.
[9]Alan C.Positive 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M].Hove and New York:Brunner-Rutledge of Taylor& Francis Group,2004.6-74.
[10]付艷芬,等.我國積極心理學文獻計量學分析[J].大理學院學報,2012,(2):93-96.
[11]洪曉彬,劉欣然.積極心理學對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1):67-71.
[12]Fredrick 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218-226.
[13]Seligman M E P.Authentic happiness: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M].New York:Free Press,2002.102-140.
[14]Seligman M E P,et al.Positive psychotherap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6,(8):772-788.
[15]Dinner E,Seligman M E P.Very happy people[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1):81-84.
[16]周濤.從消極走向積極——當代美國積極心理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17]張掌然.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當代社會心理問題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4):74.
[18]Ryff C D.Happiness is everything,or is it?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1069-1081.